《金匱玉函經二注》~ (9)
(9)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衍義〕此症亦出傷寒論。其注云。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暍也。然而未有明其至理者。蓋此但言中風初得表症。與自汗出身熱惡寒相似。獨以渴不渴為辨爾。籲豈謂中風終無渴者耶。若傷寒中風。則皆有背微寒。與時時惡風而渴者矣。亦以白虎人參湯治之乎。夫此症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豈不與彼證所同者哉。蓋此證為令火之氣酷其金。肺主氣者也。肺傷則衛氣虛。然太陽膀胱。屬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虛而子亦不足。衛虛表不足。由是汗出身熱惡寒。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膈消則渴也。皆相火傷脈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雖能除三焦火熱。然仲景名白虎者。為石膏功獨多於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為君。知母亦就肺中瀉心火。滋水之源。人參生津。益所傷之氣而為臣。粳米、甘草補土。以資金為佐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衍義〕此證嘗見傷寒注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身熱脈微弱者。暍也。身體疼痛者。水也。夏得暑熱。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服之。嘗觀仲景暍病。惟出三證。豈偶然哉。舉其端。將為後世準繩。一者明其表裡俱虛。一者言其暍中表之熱。而此言外邪郁令火而成中暍也。若是邪郁令火。比類而推其因。殆有不可勝言者焉。如取風涼者。感霧濕者。食生冷者。素有積熱者。陰血素虛不勝夫熱者。宿邪感動者。處陰地者。凡是之因。皆足以郁其令火。為中暍之病。或輕或重。或表或里。或虛或實。隨證發現若論其治邪退熱。較量權衡。又可一言盡哉。諸集類方論。徒多其證。聚其方。未有明言其脈證屬於何因。害於何經用何藥為君以治之。苟不潛心於仲景書者。吾未信其泛然從方論者。果切於病情乎。瓜蒂本草謂其主胸腹邪氣。皆吐下之。此以夏傷冷水。水行皮中。而皮中者。豈非屬表。何乃用是藥去胸中之水乎。蓋內經有形寒飲冷則傷肺。況皮乃肺之所合。內外相應。且瓜蒂又治四肢浮腫下水。而冷水之在皮中者。不惟灌洗得散。而飲冷停水者。亦得散於皮中。故兩者皆得而用之。嘉言合論治暍。用白虎加人參湯瓜蒂湯二方。
〔補註〕金匱治暍病。只出二方。一者白虎加人參湯。專治其熱。以夏月之熱淫。必僭而犯上。傷其肺金。耗其津液。用之以救肺金。存津液也。孫思邈之生脈散。李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亦既祖之矣。一者瓜蒂散。專治其濕。以夏月之濕淫。上甚為熱。亦先傷其肺金。故外漬之水。得以聚於皮間。皮者。肺之合也。用以搐其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則肺氣得以不壅。而皮間之水。得以下趨也。何後人但宗仲景五苓散為例。如河間之通苓散。子和之桂苓甘露湯。非不得導濕消暑之意。求其引伸瓜蒂湯之制。以治上焦濕熱而清肺金。則絕無一方矣。抑知無形之熱。傷其肺金。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救之。有形之濕。傷其肺金。則用瓜蒂湯救之。各有所主也。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此症也見於《傷寒論》。書中註解說:汗出惡寒、身熱但不渴的是中風;汗出惡寒且渴的是中暍。然而,其根本原因並未明確闡述。其實,這只是描述中風初期表證,與自汗、身熱、惡寒相似,只以渴與不渴來區分。難道認為中風絕不會渴嗎?若傷寒中風,都會有背部微寒,並時時惡風且渴。也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此症汗出惡寒、身熱且渴,豈不與上述症狀相同?此證是因令火之氣損傷肺金所致,肺主氣,肺傷則衛氣虛弱。而太陽膀胱屬水主表,肺金是其子,母虛則子亦不足,衛氣虛弱,表亦不足,因此汗出、身熱、惡寒。《內經》說:「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膈消則渴。」皆因相火傷脈所致。由此可知,治療重點在於救護肺臟。石膏雖能除三焦火熱,但仲景將之命名為白虎湯,是因為石膏的功效尤擅於清肺,退去肺中的火熱,故用為君藥。知母則在肺中瀉心火,滋養水源;人參生津,益補受損的氣血,為臣藥;粳米、甘草補益脾土,以資助肺金為佐藥。
太陽中暍,身熱疼痛加重,脈象微弱,這是夏月受寒水侵襲,寒水侵犯皮膚所致。一物瓜蒂湯主治。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藥研碎。用水一升,煮成五合,去渣,一次服下。
此症曾見於《傷寒論》註解:脈象虛弱,身熱,因中暑而得病,身熱脈象微弱者為暍,身體疼痛者為水飲。夏天感受暑熱,用冷水沖洗而致病,用一物瓜蒂散服用。觀察仲景論述暍病,僅列出三種症狀,並非偶然。列舉其主要症狀,以作後世遵循的準繩。一點是說明表裡俱虛,一點是說暍病是表層的熱邪,而此處則說外邪鬱結,導致令火盛而形成中暍。若為邪氣鬱結導致令火盛,類推其病因,幾乎不可勝數。例如:受風寒者,感受霧濕者,飲食生冷者,素有積熱者,陰血不足不能承受暑熱者,宿邪復發者,居住陰暗潮濕之地者,凡此種種原因,都能鬱結令火,導致中暍,病情或輕或重,或表或裡,或虛或實,根據症狀表現。若論述治療邪氣、退熱,權衡利弊,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諸多醫書雜方,只多列舉症狀和處方,卻沒有明確說明脈證屬於何種病因,損害哪條經絡,用何藥為君藥治療。若不潛心研讀仲景之書,我不相信那些泛泛參考方書者,能真正切中病情。瓜蒂,本草書記載其能治療胸腹邪氣,皆能使其吐瀉,此處用於治療夏日受寒水侵襲,寒水侵犯皮膚,而皮膚豈非屬表?為何用此藥去胸中之水?蓋因《內經》有云:「形寒飲冷則傷肺。」況且皮膚是肺的合處,內外相應。且瓜蒂又能治療四肢浮腫下水,而冷水在皮膚之中,不僅灌洗可以使其散去,飲用冷水停滯於體內的水飲,也能使其散於皮中,故兩者皆可用之。嘉言合論治暍,用白虎加人參湯和瓜蒂湯兩種方劑。
金匱要略治療暍病,只列出兩種方劑。一為白虎加人參湯,專治其熱,因夏月暑熱過盛,必然侵犯上焦,傷及肺金,耗損津液,用此方來救護肺金,保存津液。孫思邈的生脈散、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皆沿襲此法。一為瓜蒂散,專治其濕,因夏月濕邪過盛,上焦則熱,也先傷及肺金,因此外在浸漬之水得以聚集在皮膚之間,皮膚是肺的合處,用此方來抽搐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則肺氣得以暢通,而皮膚間的水分,得以向下排出。為何後人只以仲景的五苓散為例,如河間的通苓散,子和的桂苓甘露湯,雖有引導濕邪、消暑之意,卻沒有去探討引申瓜蒂湯的治法,來治療上焦濕熱並清泄肺金,則絕無一方矣。可知無形的熱邪傷及肺金,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救治;有形的濕邪傷及肺金,則用瓜蒂湯救治,各有專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