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4)
(4)
1.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 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衍義〕腎者,陰之主也,為五臟之根。血盡屬之。血雖化於中土,生之於心,藏之於肝。若腎陰病,則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榮衛莫得而行。其血敗矣。將與濕熱凝瘀於腸胃之間。腎屬水,其味鹹,其性寒。故治之之藥,必用鹹寒,補其不足之水,瀉其所客之熱,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用硝石為君。本草礬石能除固熱在骨髓者。骨與腎合,亦必能治腎熱可知也。大麥粥汁為之使,引入腸胃,下泄鬱氣。大便屬陰,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屬陽,熱液從是而利,其色黃也。
酒疸病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衍義〕酒熱內結,心神昏亂,作懊憹,甚則熱痛。梔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憹。大黃盪滌實熱。枳實破結逐停,去宿積也。傷寒論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知熱甚於內者,皆能成是病,非獨酒也。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衍義〕黃家大約從水濕得之。經雖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脈浮者,濕不在裡而在表。表熱乘虛入里,亦作癃閉。故須以脈別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而攻下之法,既有淺深輕重,利小便與發汗之方,何獨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榮衛,非有發汗峻劑,必表之虛者用之。連翹赤小豆湯,又是里之虛者用之。利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附方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發中共煎,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衍義〕此但言諸黃無他證,必將謂證有變態,不可悉數。及方云女勞疸,身目盡黃,發熱惡寒,小腹滿,小便難,以大熱大寒,女勞交接,從而入水所致,用是湯。又云五疸: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汗,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豬脂一味服。傷寒類略亦云男子女人黃疸,飲食不消,胃中脹熱生黃衣,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脂煎服則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諸黃所感之邪,與所變之臟雖不同,然至郁成濕熱,則悉干於脾胃。胃之陽明經,更屬於肺金。金主燥。若濕熱勝,則愈變枯澀,血愈耗干。故諸黃起於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潤肺痿熱毒。五疸身腫不得臥者,非燥之在上歟?胃中黃衣干屎,非燥之在中歟?小腹滿,小便難,非燥之在下歟?三焦之燥,皆將豬脂潤之。而燥在下,小便難者,又須亂髮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用為佐。此與前條硝石礬石散,同治膀胱小腹滿之血病,然一以除熱去瘀,一以潤燥。礬石之性燥走血,安可治血燥乎?又太陽證,身盡黃,脈沉結,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乃重劑也。此則治血燥之輕劑也。
白話文: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黃疸患者,午後發熱,反而畏寒,這是因女子勞累所致。膀胱急迫,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因而導致黑疸,腹部脹滿像水一樣,大便必定發黑,有時稀溏。這是女子勞累所致的疾病,而非水腫。腹部脹滿者難以治療,硝石礬石散主治。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礬石(燒製,等分)
以上二味藥研成細粉。用大麥粥汁調服,每次服用一指撮(約一湯匙),一日三次。病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正常黃色,大便呈正常黑色,便是痊癒的徵兆。
衍義:腎臟是陰氣的主宰,是五臟之根,血液都歸屬於它。血液雖然在脾土化生,產生於心臟,貯藏於肝臟,但如果腎陰虛損,脾土便無法化生精微,心臟無法生成血液,肝臟無法貯藏血液,氣血運行也受阻礙,血液便會敗壞,與濕熱凝結瘀滯在腸胃之間。腎屬水,其味鹹,其性寒,所以治療的藥物,必須使用鹹寒的藥物,補充腎陰不足,瀉去客邪之熱,盪滌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用硝石為君藥,本草記載礬石能夠去除骨髓中的頑固熱邪,骨與腎相通,所以也能治療腎熱,由此可知。用大麥粥汁引藥入腸胃,向下泄瀉鬱結之氣,大便是陰,瘀血由此排出,所以顏色發黑;小便是陽,熱邪由此排出,所以顏色發黃。
酒疸病,患者心中煩悶懊惱,或者感覺熱痛,梔子大黃湯主治。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香豉(一升)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溫三次服用。
衍義:酒熱內積,心神昏亂,導致煩悶懊惱,嚴重者會感覺熱痛。梔子、香豉都能治療心中煩悶懊惱;大黃盪滌積熱;枳實破除結滯,排除宿積。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病患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懊惱者,身體必定發黃,這說明內熱過盛都能導致這種疾病,不單只是飲酒所致。
各種黃疸病,只要小便通利,如果脈象浮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宜用桂枝加黃耆湯主治。
衍義:黃疸病大多是由於水濕所致,雖然經書上說治療濕邪應當利小便,但那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然而,脈象浮大者,濕邪不在裡而在表,表熱乘虛而入裡,也會導致小便不利,所以必須根據脈象來區別。發汗和攻下,各有適宜的病症。而攻下之法,也有淺深輕重之分,利小便和發汗的方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是調和營衛,不是峻猛的發汗藥物,必須是表虛者才能使用。連翹赤小豆湯,是裡虛者才能使用。利小便也是如此,這需要了解其大略。
各種黃疸,豬膏髮煎主治。
附方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蛋大小三枚)
以上二味藥,將豬膏和頭髮一起煎煮,頭髮煮爛,藥就成了,分二次服用,病情會隨著小便排出。
衍義:此方只說各種黃疸,沒有其他證候,必定是指證候有變化的情況,無法一一列舉。前面提到女子勞累導致的黃疸,全身和眼睛都發黃,發熱畏寒,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這是因為大熱大寒,女子勞累或房事過度,又接觸水濕所致,所以使用這個湯劑。又說五疸,身體四肢輕微腫脹,胸悶,不能出汗,出汗像黃柏汁一樣,是由於大量出汗後接觸水濕所致,單用豬脂煎服就能治癒。傷寒論中也略微提到男子女子黃疸,飲食不消化,胃中脹熱,產生黃衣(胃黏膜充血),胃中有乾硬糞便所致,豬脂煎服就能痊癒。因此說明此方是治療血燥的。各種黃疸所感受的邪氣和受損的臟腑雖然不同,但最終都會鬱積成濕熱,都影響到脾胃,胃屬於陽明經,又屬於肺金,金主燥,如果濕熱過盛,則會更加枯燥,血液更加耗竭。所以各種黃疸由於血燥而引起的,都能使用這個方子。考證本草,豬脂能通利血脈,解風熱,潤燥肺熱,五疸身腫不能臥者,不是燥邪在上嗎?胃中黃衣乾屎,不是燥邪在中嗎?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不是燥邪在下嗎?三焦的燥邪,都用豬脂來潤澤。而燥邪在下,小便不利者,又需要亂髮來消散瘀血,疏通水道,所以用它來做佐藥。這個方子和前面的硝石礬石散,都治療膀胱小腹脹滿的血證,但是一個是用來除熱去瘀,一個是用來潤燥。礬石的性味燥烈,走竄於血分,怎麼能治療血燥呢?還有太陽證,全身發黃,脈象沉實,小便自利,患者神志恍惚,這也是血證,抵當湯主治,那是重劑,而這個方子是治療血燥的輕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