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3)

回本書目錄

(3)

1.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衍義〕大抵黃疸。俱屬太陽陽明。熱蒸其土而然也。而陽明又屬金。金得火則膹郁燥渴。燥與濕熱相搏。則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飲。下焦約而小便難。上下不通。鬱極而發於皮膚。故作黃。此條在裡之熱甚。故脈沉。傷寒論陽明病。有發熱頭汗出。身無汗。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茵陳湯主之。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衍義〕疸即癉也。單陽而無陰。濕熱甚。脾胃之津液乏竭無陰。熱蒸不已。孤陽能獨生乎。內經曰。剛其剛。陰氣破散。陽氣消亡。其難治為此。若不渴。則陰氣猶存。故可治。陰部者。脾太陰也。陽部者。胃陽明也。熱甚於里則嘔。熱在於表。則發熱振寒。靈樞曰。脾是動者嘔。陽明是靜者。洒洒振寒也。傷寒發黃渴。亦茵陳湯主之。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炒) 大黃(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衍義〕此湯治陽明瘀熱在裡。身黃髮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今又治是證。三者盡屬裡熱。但務去其邪。病狀之異弗論矣。此寒熱不在表。脾胃內熱。達於外而成肌膚寒熱者。亦不能食。靈樞曰。肌膚熱者。取三陽於下。補足太陰。以出其汗。皆因脾胃熱。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里也。蓋茵陳湯治熱結髮黃。佐梔子去胃熱。通小便。更以大黃為使。盪滌之。雖然。治疸不可不分輕重。如梔子柏皮湯。解身熱發黃內熱之未實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表寒濕。內有瘀熱而黃者。大黃硝石湯。下內熱之實者。梔子大黃湯次之。茵陳蒿湯又次之。又必究其受病之因有同異。既病之人有勞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氣滯血壅。得之先貴後賤。前富後貧。與脫勢慚愧。離愁憂患者。雖皆鬱積成熱。氣血失損。不可與食肥者同治。若始終貧賤。不近水冒雨。即殘羹冷汁。久臥濕地。多挾寒濕。致陰雨乖隔而病。又可與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後調治。亦不可不審也。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臥。屬黃家。(一作身痿)

〔衍義〕瘀熱內積為腹滿。外連肌表成痿黃。身熱氣煩。血少榮微。夜不入陰。故不睡。屬黃家者。以其雖不似黃疸之黃。亦由積漸所致也。黃疸之黃深。實熱之黃。痿黃之黃淺。虛熱之黃。若舌痿黃燥者。亦有說。心脾脈絡舌上下。凡舌本黃燥即是內熱。況舌痿乎。濕熱結積。雖不行肌表。然已見於舌。即屬黃家也。

白話文: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脈象沉細,患者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些症狀都伴隨發黃。

大體來說,黃疸都屬於太陽和陽明經的病症,是由於陽熱蒸騰損傷脾土所致。陽明經屬金,金受火則氣機鬱結,乾燥口渴。燥熱與濕熱交戰,津液不能正常運化,所以上焦口渴想喝水,下焦氣機阻滯,小便困難。上下不通,鬱結之氣最終發洩於皮膚,所以出現黃疸。此條脈象沉細,說明裡熱較重。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病,有發熱、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等症狀,可用茵陳湯治療。

黃疸病程大約十八天,治療十天以上痊癒則為好,如果治療十天以上病情反而加重,則難以治療。

黃疸伴隨口渴,則黃疸難治;黃疸不伴隨口渴,則黃疸易治。黃疸發於陰部,患者必會嘔吐;黃疸發於陽部,患者則會寒戰發熱。

黃疸,也就是癉病,單純陽熱而無陰液,濕熱很重,脾胃津液枯竭,缺乏陰液,陽熱蒸騰不止,孤陽難以獨存。《內經》說:「剛其剛,陰氣破散,陽氣消亡。」黃疸難治的原因就在於此。如果沒有口渴,則陰氣尚存,所以容易治療。陰部指脾臟(太陰),陽部指胃(陽明)。裡熱很重則嘔吐,熱在表則發熱寒戰。《靈樞》說:「脾是動者嘔,陽明是靜者灑灑振寒也。」傷寒引起黃疸口渴,也可用茵陳湯治療。

谷疸是一種疾病,患者寒熱交替,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頭暈,心胸不安,久而久之就發黃,稱為谷疸,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炒) 大黃(三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煮茵陳,煎至減去六升,再加入其他二味藥,煎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小便應該會通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晚上腹部會消減,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

此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瘀熱在裡,身黃發熱,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熱邪循頸部而下,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等症狀。也用於治療傷寒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利,腹部略微脹滿的症狀。這三種情況都屬於裡熱,只要去除邪氣即可,不必考慮症狀的細微差異。寒熱不在表,而是脾胃內熱,傳達於外,形成肌膚寒熱,所以患者也不想吃東西。《靈樞》說:「肌膚熱者,取三陽於下,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都是因為脾胃有熱,所以不能先解表,而要先治裡。茵陳湯治療熱結引起的黃疸,梔子輔助去除胃熱,通利小便,大黃作為使藥,盪滌腸胃。但是,治療黃疸必須區分輕重,例如梔子柏皮湯,治療身熱發黃,內熱未盛的情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表寒濕,內有瘀熱而發黃的情況;大黃硝石湯,治療內熱盛的情況;梔子大黃湯次之,茵陳蒿湯又次之。而且必須探究患者致病的原因是否有差異,已患病的人有勞逸之分。如果因飲食膏粱厚味,則氣滯血瘀;如果因由盛轉衰,由富轉貧,或遭遇挫折,憂愁苦悶,則雖皆鬱積成熱,氣血損傷,也不能與飲食膏粱厚味者同治。如果終生貧賤,不避風雨,常吃殘羹冷汁,久臥濕地,則多挾寒濕,因陰雨阻隔而致病,則可以與上述兩種情況同治。所以,攻邪的方法相同,但治療的先後順序,也要仔細考慮。

腹部脹滿,舌頭萎縮發黃,煩躁不安,不能臥睡,屬於痿黃。(一作身痿)

瘀熱內積導致腹部脹滿,外達肌表則成痿黃。身熱氣煩,血液不足,不能入睡。屬於痿黃,是因為雖然不像黃疸那樣黃,也是積久而成。黃疸的顏色深,是實熱的表現;痿黃的顏色淺,是虛熱的表現。如果舌頭萎縮發黃乾燥,也有其說法:心脾的經絡貫通舌頭上下,凡是舌根發黃乾燥都是內熱,何況舌頭萎縮呢?濕熱結積,雖然沒有到達肌表,但已經見於舌頭,也屬於痿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