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2)
1.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衍義〕此飲之過當所致也。酒為五穀所致。醞而成。濕熱有毒。其氣歸心。味歸脾胃。胃陽主升。脾陰主降。胃得之。則熱甚。脾得之。則陰傷。陰傷則不能降。不降則所飲停而不去。氣熏於心。心神不寧。而作懊憹。氣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極乃發。故時欲嘔而為疸也。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衍義〕傷寒陽明證注。陽明病脈遲。邪方入里。熱未為實。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胃中有熱。食難飽。飽則微煩而目眩者。穀氣與熱氣相擊。兩熱合。消搏津液。若小便利者。不發黃。熱得泄也。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以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谷疸。熱實者下之。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腹滿亦不減也。經曰。脈遲。尚未可攻。且脈遲不但為熱未實。脈經曰。關脈遲滯而弱者。無胃氣而有熱。則胃虛而脈遲。尤不可攻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衍義〕酒為濕熱之最。膀胱者。清淨之府。津液藏焉。氣化所出。若過於酒。傷其氣化。小便必難。積氣於中。則心熱。流於腎則足下熱。積成瘀熱。發於外而為黃疸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義〕酒入胃而不傷心。則無心熱。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傷腎。則無足熱。但酒停於膈。欲吐。陽明氣鬱。成腹滿。陽明脈上入額中作鼻燥。脈浮者。在膈上。積多在陽。先吐上焦。而後治其中滿。沉弦者。在膈下。積多在陰。先下其中滿。而後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酒停胃上脘。則心中熱而後嘔。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衍義〕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女勞之黑。腎氣所發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利。陽氣不化。陰血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肌面為黑。味變於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齏狀。榮血衰而行於皮膚。爪之不仁。輸於大腸。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衍義〕黃疸必由濕熱所發。濕有天地之濕。有人氣之濕。有飲食之濕。三者皆內應脾胃。鬱而成熱。鬱極乃發。則一身熱。而土之黃色。出見於表。為黃疸也。此證先因外感濕邪。大法。濕宜緩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縱出而濕不去。火熱反與內之鬱熱相併。客於足陽明經。故發熱煩喘胸滿。熱仍在。故燥。此際宜寒涼之劑。如肚熱入腑。則當下之矣。
白話文: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心中煩躁發熱,吃不下東西,偶爾想嘔吐,稱為酒疸。
這是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酒是由五穀釀造而成,含有濕熱之毒,其氣歸於心,其味歸於脾胃。胃陽主升,脾陰主降。酒進入胃,則胃熱加劇;酒進入脾,則脾陰受損。脾陰受損則不能下降,不能下降則飲酒後的濕熱停留在體內不去,濁氣薰蒸於心,心神不安,因此煩躁;氣滯於中焦,所以吃不下東西;積聚到極點就發病,所以偶爾想嘔吐而出現黃疸。
陽明病,脈象遲緩,吃東西不易飽腹,飽則煩躁頭暈,小便必定不利,這是將要發作谷疸的徵兆。即使瀉下,腹部仍舊脹滿,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
傷寒陽明證注中記載:陽明病脈象遲緩,邪氣正在入里,熱邪尚未充實。食物進入胃中,助長陽氣,胃中已有熱邪,因此吃不下多少就飽了,飽則輕微煩躁頭暈。這是穀氣和熱氣互相撞擊,兩種熱氣結合,消耗津液。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因為熱邪得以排出;如果小便不利,則熱邪無法排出,身體必定發黃。因為它是由於穀氣的熱邪引起的,所以叫做谷疸。熱邪實證者應當瀉下,脈象遲緩則表示熱邪尚未充實,即使瀉下,腹部脹滿也不會減輕。經書上說:「脈象遲緩,尚未可以攻邪。」而且脈象遲緩不只是表示熱邪尚未充實,《脈經》說:「關脈遲緩而弱,則無胃氣而有熱」,這表示胃虛弱而脈象遲緩,更不可攻邪。
酒黃疸必定小便不利,其症狀是心中發熱,腳底也發熱。
酒是濕熱之邪中最厲害的。膀胱是貯藏清淨津液的器官,是氣化之源。如果飲酒過度,就會損傷氣化功能,小便必定不利;氣血積滯於內,則心中發熱;濕熱下注於腎,則腳底發熱;積聚成瘀熱,發於外而形成黃疸。
酒黃疸患者,有時沒有發熱,神志清醒,腹部脹滿想嘔吐,鼻燥,脈象浮者,應先催吐;脈象沉弦者,應先瀉下。
酒進入胃中而沒有傷及心臟,則心中不發熱,所以神志不昏迷,說話清晰;沒有傷及腎臟,則腳底不發熱。只是酒停留在膈肌之上,想嘔吐;陽明經氣鬱滯,導致腹部脹滿;陽明經脈上達額部,因此鼻燥。脈象浮者,邪氣停留在膈肌之上,積聚較多在陽明經,應先催吐上焦之邪,然後再治療中滿;脈象沉弦者,邪氣停留在膈肌之下,積聚較多在陰分,應先瀉下中滿之邪,然後再治療上焦。
酒疸,心中發熱,想嘔吐者,催吐則病癒。酒停留在胃上脘,則心中發熱然後嘔吐,必定催吐才能痊癒。
酒疸,瀉下之後,久久就變成黑疸,眼睛青黑,面色黑,心中感覺像吞食蒜泥一樣,大便黑色,皮膚和指甲感覺麻木不仁,脈象浮弱,雖然略帶微黃,但仍然可以診斷出來。
酒疸變黑,和女勞疸變黑不同。女勞疸變黑,是腎氣衰弱造成的;酒疸變黑,是血液敗壞造成的。由於酒的濕熱損傷脾胃,脾胃功能失調,陽氣不能化生,陰血不能運行。如果再次瀉下,久而久之,運化功能就會更加耗損,陽氣耗損,瘀血積聚,所以身體呈現腐敗瘀濁的黑色,滲透肌膚表面而變黑;味道改變,感覺心窩部灼熱,像吞食蒜泥一樣;營血衰弱,不能運行於皮膚,所以指甲麻木不仁;瘀血進入大腸,所以大便如黑漆。眼睛青黑和脈象浮弦,都是血病的表現。
老師說:患黃疸,發熱煩躁呼吸困難,胸悶口乾者,是因為發病時,用火攻的方法逼出汗,兩種熱邪互相助長,然而黃疸是從濕邪引起的。全身都發熱而發黃,肚子發熱,熱邪在裡,應該瀉下。
黃疸必定由濕熱引起。濕邪有天地之濕,有人體之濕,有飲食之濕,三種濕邪都內應於脾胃,鬱積而成熱,鬱積到極點就發病,於是全身發熱,而土的黃色就顯現在外,形成黃疸。這種病症首先是外感濕邪引起的,一般治療方法是緩緩發汗,慢慢才能痊癒。現在卻用火攻的方法逼出汗,汗雖然出來了,但濕邪不去,火熱反而與體內的鬱熱相併,客於足陽明經,所以發熱煩躁呼吸困難,胸悶,熱邪仍在,所以口乾。此時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如果肚子發熱,熱邪深入臟腑,則應該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