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7)

回本書目錄

(7)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衍義〕此證與風水脈浮。用防己黃耆同。而有淺深之異。風水者。脈浮在表。土氣不發。用白朮、薑、棗發之。此乃皮水鬱其榮衛。手太陰不宣。金鬱者泄之。水停者以淡滲。故用茯苓易白朮。榮衛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薑、棗。內經云。肉蠕動。名曰微風。以四肢聶聶動者。為風在榮衛。觸於經絡而動。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內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衍義〕此條但言里水。不敘脈證。與前條里水用湯俱同。何兩出之。將亦有異乎。前條里水證。只就身腫。小便不利。亡津液而渴者。大抵一經之病。隨其氣化所變。難以一二數。其經之邪無明。其變不可詳。惟在方中佐使之損益何如耳。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則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缺。恐即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衍義〕少陰主水其性寒。此條皆少陰證也。非獨脈沉小者屬之。但因其從風出於表。水不內積。故曰無水。若不因風。只是腎脈上入於肺而虛脹者。則名曰氣水。然腎水風水。已有治法。獨氣水分脈浮沉。發其汗。由少陽水寒之邪。其本尚在於里。陰未變故用麻黃散水。附子治寒。脈浮者。其水已從腎上逆於肺之標。居於陽矣。變而不寒。於是用杏子湯。就肺中下逆氣。注謂未見其湯。恐即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皆發汗散水者。獨附子、杏仁分表裡耳。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衍義〕此病水不言病形之狀。惟言止用蒲灰散。何也。大抵此證與首章同。然彼以發汗。此得之於厥。故治法不同。厥者逆也。由少陰經腎氣逆上入肺。肺與皮毛合。故逆氣溢出經絡。經絡之血泣。與腎氣合。化而為水。充滿於皮膚。故曰皮水。用蒲黃消經絡之滯。利小便為君。滑石開竅通水。通以佐之。小便利則水下行。逆氣降。與首章皮水二條。有氣血虛實之不同。只此可見仲景隨機應用之治矣。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皮膚水腫(皮水)的症狀是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裡,四肢發麻顫動,可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防己茯苓湯: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此症與風水症狀類似,脈象都浮,都使用防己黃耆,但輕重程度不同。風水症狀脈象浮在體表,土氣不宣通,需用白朮、生薑、大棗來發散。而皮水是榮衛氣機鬱滯,手太陰經氣不通暢,金氣鬱滯需要瀉通,水停滯則用淡滲之法利水,所以用茯苓代替白朮;榮衛不通暢則用辛甘之品溫通,所以用桂枝、甘草代替生薑、大棗。《內經》說:「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四肢發麻顫動是風邪侵犯榮衛,觸動經絡所致,所以桂枝、甘草也能治療。

裡水可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

越婢加朮湯:(方劑見上,另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以上二味藥,加水五升,先煎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甘草,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服用至出汗,不出汗則再服。服用時需注意避免風寒。

此條只提到裡水,沒有描述脈證,與前文裡水的治療方法相同,為何另列?也許其中有差別。前文裡水的症狀是身體腫脹、小便不利、津液耗損而口渴,總之,經絡疾病隨著氣化的變化而千變萬化,難以一一列舉,經絡中的邪氣不明,其變化難以預料,只能根據方劑中佐使藥的增減來調整。

水腫的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脈象浮則為風邪而非水腫;虛腫則為氣水,發汗即可痊癒。脈象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者,宜用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製)。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先煎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分,每日三次。

杏子湯:(方劑缺失,可能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少陰經主水,其性寒,此條都是少陰經的症狀,不僅脈象沉細者屬於少陰,而是因為風邪從體表侵入,水氣沒有內積,所以說是無水;若不是因風邪,而是腎經之氣上逆於肺而虛腫,則稱為氣水。然而,腎水、風水已有治療方法,只有氣水症的脈象浮沉不定,發汗後,因少陽經水寒之邪,其根本還在裡,陰邪未變,所以用麻黃散水,附子溫陽;脈象浮者,水氣已從腎上逆於肺的表面,屬於陽,已發生變化而不寒,所以用杏子湯,從肺中向下引導逆氣。注:未見此方,可能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都是發汗散水的方劑,只有附子、杏仁區分表裡而已。

厥逆引起的皮膚水腫,可用蒲灰散治療。(方劑見消渴篇)

此病症不敘述病症的具體形狀,只說用蒲灰散治療,這是為何呢?大致上,此證與第一章相同,但那裡是發汗治療,這裡是由於厥逆所致,所以治療方法不同。厥逆是指逆亂,是由於少陰經腎氣逆上入肺,肺與皮毛相通,所以逆氣溢出經絡,經絡的血液受損,與腎氣結合,化為水,充盈於皮膚,所以稱為皮水。用蒲黃消除經絡的阻滯,利小便為君藥,滑石開竅利水,通利為佐藥,小便通利則水液下行,逆氣下降。與第一章的皮水兩條相比,有氣血虛實的差別,由此可見仲景隨機應變的治療方法。

問:黃汗病症,身體腫脹(或作沉重),發熱,汗出,口渴,症狀像風水,汗水沾濕衣服,顏色黃如柏樹汁液,脈象沉細,這是怎麼引起的?

答:這是因為汗出後,在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而引起的,可用耆芍桂酒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