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6)

回本書目錄

(6)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結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衍義〕此水病。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等病。當時記其說者以為異。非異也。是從色脈言耳。脈沉為水。緊為寒為痛。水寒屬於腎。足少陰脈。自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凡腎氣上逆。必衝脈與之並行。因作沖氣。從其脈所過。隨處與正氣相擊而為病耳。要知其病始由關元。夫五臟六腑。在內有強弱榮悴。盡見於面部。分五官五色以辨之。關元是下紀足三陰任脈所會。寒結關元。其腎部之色。必微枯而黑。知是久痹之證。非一日也。及陽衰之後。榮衛失常。陰陽反作。寒結之邪。沖腎氣而上。故作此證。醫不治其沖氣。反吐下之。遂損其胃。致水穀不化。斯津液不行。而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也。由是揚溢於面目四肢。浮腫並至。沖氣乘虛愈擊。更有象若奔豚喘咳之狀。必先治其沖氣之本。沖氣止。腎氣平。則諸證自瘥。未瘥者。當補陽瀉陰。行水扶胃。疏通關元之久痹。次第施治焉耳。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方見濕病)

〔衍義〕脈浮表也。汗出惡風。表之虛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療風腫水腫。通腠理。黃耆溫分肉。補衛虛。白朮治皮風止汗。甘草和藥益土。生薑、大棗辛甘發散。腹痛者。陰陽氣塞。不得升降。故加芍藥收陰。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者。加白朮四兩。(古今錄驗)

〔衍義〕榮、陰也。水亦陰也。衛、陽也。風亦陽也。各從其類。水寒則傷榮。風熱則傷衛。脾乃榮之本。胃乃衛之源。榮傷。胃即應而病。脾病。則陰自結。不與胃和以行其津液。胃病。則陽自壅。不與脾和以輸其穀氣。而榮衛不得受水穀之精悍。故氣自削。不肥腠理惡風。不充分肉皮膚。唯邪自布。故一身悉腫。其脈浮者。即首章水風脈浮是也。續自汗出者。為風有時開其腠理也。無大熱者。只因風熱在衛。而衛自不成其熱也。不渴者。以內無積熱。外無大汗。其津液不耗。故不渴也。用越婢湯主之。與前條所謂里水脈沉者相反。何亦用是方治之乎。蓋里水為脾之三陰結而化水。不得升發。故用是湯發之。此證表虛惡風續自汗出者。亦欲發中焦之穀氣。以輸榮衛。東垣云。上氣不足。推而揚之。是二證雖有表裡之分。皆當發越脾氣。以一湯治。或曰。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散水寒。石膏解肌退風熱。今不言藥。而云發越脾氣以愈病。何也。曰仲景命方。如青龍、白虎。各有所持。豈越婢而漫然。天人萬物。氣皆相貫。邪之感人。必客同類。當假物之同類者以祛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非惟祛之而已。且能發越脾氣。無一味相間。豈非仲景有意於名方哉。夫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脾主陰而胃主陽。自流利者言之。土固五行之一。自生成者言之。則四氣皆因土而後成故萬物生於土。死亦歸於土。然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成。不惟火生而已。故四氣有水之陰。即應於脾。風熱之陽。即應於胃。飲食五味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一有相干。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而水穀不化其精微。以榮營衛而實陰陽也。然甘者土之本位。脾氣不清。清以甘寒。要而行之。必走經脈。要而合之。必通經隧。經隧者。臟腑相通之別脈也。是故麻黃之甘熱。自陰血走手足太陰經達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去陰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自氣分出走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去風熱之邪。用其味之甘以入土。用其氣之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之善走以發越脾氣。更以甘草和中。調其寒熱緩急。二藥相合。協以成功。必以大棗補脾中之血。生薑之辛。益胃中之氣。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入陽。風水者。則加白朮以散皮膚間風水之氣。發穀精以宣榮衛。與麻黃、石膏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病人患水腫,面目、身體、四肢都腫脹,小便不利。脈象卻不顯示水腫,反而顯示胸痛,氣往上衝到咽喉,感覺像炙烤的肉一樣,並伴隨輕微咳嗽和喘息。請問脈象屬於哪一類?

老師說: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交搏,寒邪結聚在關元穴。初期症狀輕微,年富力強時可能感覺不到。但陽氣衰弱後,榮衛失調,陽損陰盛,寒邪稍動,腎氣上衝,導致咽喉阻塞,脅下脹痛。有些醫生誤認為是留飲,而用大下法治療,但氣衝未除,病情反而加重;後來又用吐法,導致胃氣虛弱,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之後又服用葶藶丸瀉水,症狀略有好轉,但飲食過度後,腫脹又復發,胸脅疼痛,像奔豚一樣,水液上溢,則出現浮腫、咳嗽和喘息。應先治療沖氣,使之平息,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止住後,喘息自然會好轉。應先治新發生的疾病,舊病則會好轉。

此水腫病,脈象不顯示水腫,反而顯示胸痛等症狀,當時記錄此說法的人認為很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這是從面色和脈象來判斷的。脈沉代表水,脈緊代表寒和痛。水寒屬腎,足少陰脈從腎上行,貫穿肝膈,入肺,循行咽喉,其分支從肺出來絡於心,注於胸中。凡是腎氣上逆,必定與衝脈並行,因而產生沖氣,沿著脈絡所經過的地方,與正氣相衝擊而發病。關鍵在於此病始於關元穴。五臟六腑內在的強弱盛衰,都會反映在面部,通過五官五色來辨別。關元穴是下焦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寒邪結聚於關元,腎部的顏色會略顯枯萎而發黑,這是長期痹阻的證候,不是一天造成的。等到陽氣衰弱後,榮衛失調,陰陽反常,寒邪衝擊腎氣而上逆,便出現這些症狀。醫生沒有治療沖氣,反而用吐瀉法,損傷了胃氣,導致水穀不化,津液運行受阻,所以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因此,水液上溢於面目四肢,出現浮腫。沖氣乘虛而更加劇烈,還出現像奔豚一樣的喘咳症狀。必須先治療沖氣的根本原因,沖氣平息,腎氣平和,則諸症自然會好轉。如果尚未痊癒,則應補益陽氣,瀉去陰邪,利水,扶助胃氣,疏通關元穴的久痹,逐步治療。

脈浮,身體沉重,汗出惡風,用防己黃耆湯治療。腹痛者加芍藥。(方劑見濕病篇)

脈浮屬於表證,汗出惡風是表虛,身體沉重是水邪留滯於肌肉之間。防己能治療風腫和水腫,通利肌膚腠理;黃耆溫補脾陽,補益衛氣;白朮治療皮膚風邪,止汗;甘草調和藥性,益氣健脾;生薑、大棗辛甘溫發散。腹痛者,陰陽之氣阻塞,不能升降,故加芍藥以收斂陰氣。

風水病,惡風,全身腫脹,脈浮,不渴,自汗,無高熱,用越婢湯治療。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用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製;風水者加白朮四兩。(引自《古今錄驗》)

榮,陰也;水,亦陰也;衛,陽也;風,亦陽也。各從其類。水寒則傷榮,風熱則傷衛。脾是榮之本,胃是衛之源。榮傷,胃氣則隨之而病;脾病,則陰氣自結,不能與胃氣協調運行津液;胃病,則陽氣壅滯,不能與脾氣協調運送穀氣。榮衛不得水穀精華的滋養,氣血衰弱,腠理疏鬆,惡風,肌肉不豐滿,邪氣瀰漫,故全身腫脹。脈浮者,如同前面提到的水風脈浮。自汗,是風邪有時開洩腠理。無高熱,是因為風熱在衛分,而衛氣不能充分發熱。不渴,是因為體內無積熱,體外無大汗,津液未耗,所以不渴。用越婢湯治療,與前文所述的里水脈沉相反,為什麼也用此方治療呢?因為里水是脾的三陰經氣結聚化為水,不能升發,所以用此湯發散之。此證是表虛惡風,自汗,也需要發散中焦的穀氣,以滋養榮衛。東垣說:「上氣不足,推而揚之。」這兩種證候雖然有表裡之分,但都應該發越脾氣,用一種湯劑治療。有人問:麻黃能調和血脈,開通毛孔皮膚,散寒利水;石膏能解肌退熱。方劑中沒有明確說明,卻說發越脾氣而治病,這是為什麼呢?仲景的方劑,如青龍、白虎湯,各有其主治。越婢湯豈能漫無目的?天地人萬物,氣機相通。邪氣侵犯人體,必定侵犯同類之物。應該用同類之物來祛除它,則用力少而功效多。不僅能祛除邪氣,還能發越脾氣,沒有任何藥物相衝突,豈非仲景有意於此名方哉!五臟各有其陰陽,唯獨脾胃居中,兩屬之。脾主陰而胃主陽。從其流利而言,土是五行之一;從其生成而言,則四氣皆因土而後成,故萬物生於土,死亦歸於土。然而土不獨成四氣,土也從四氣而後成,不惟火生而已。所以四氣中有水的陰氣,應於脾;風熱之陽氣,應於胃。飲食五味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一旦相互干擾,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水穀不化,精微物質不能滋養榮衛,陰陽失調。甘味是土的本位,脾氣不清,用甘寒之物,才能通行經脈,才能貫通經隧。經隧,是臟腑相互溝通的別脈。所以麻黃甘熱,從陰血循行手足太陰經達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祛除陰寒之邪;石膏甘寒,從氣分循行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祛除風熱之邪。用其甘味以入土,用其寒熱之氣以調和陰陽,用其善走之性以發越脾氣,再用甘草和中,調和寒熱緩急。二藥相合,協同奏效。大棗補脾中之血,生薑辛溫益胃中之氣。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溫陽;風水者,則加白朮以散皮膚間風水之氣,發散穀氣精華以宣通榮衛,與麻黃、石膏為使藥,引其入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