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5)

回本書目錄

(5)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衍義〕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布脅肋。今客於經,傷其生髮之氣,肝臟之陽,故病如此。然肝在下,主疏泄;雖受水鬱,終有時而津可微生,則小便得以暫通也。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衍義〕肺主皮毛,行榮衛,與大腸合。今有水病,是榮泣衛停,其魄獨居,陽竭於外,則水充滿皮膚。肺本通水道,下輸膀胱,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成鴨溏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衍義〕脾居中及四肢,與胃合。為其脈自足入腹,屬脾絡胃,為陰臟也。中主藏物。今水在脾,而脾胃之氣不行,蓄積於中,故腹大。四肢不得並水穀,故苦重。穀精不布,故津液不生。胃之賁門不化,則宗氣虛而少氣;胃之幽關不通,則水積而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衍義〕足少陰之脈,起足心,循內踝,貫脊屬腎,絡膀胱,為胃之關。今水在腎,關門不利,故聚水,而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也。夫腎為水之海,然水在海者,其味必咸。咸必滲走囊外,濕如牛鼻上汗也。鹹水之病作,則心火必退而衰微,惟孤陰而已,故逆冷也。心火退伏,則榮衛諸陽盡退,不榮於上,而脾胃穀精亦不循脈上於麵皮,故瘦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衍義〕分腰上下為便利發汗何也?蓋身半以上,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於天者,開腠理而水從汗散;水停於地者,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即內經開鬼門潔淨府法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音怯),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衍義〕仲景脈法,寸口多與趺陽合,何也?蓋寸口屬肺,手太陰之所過;肺朝百脈,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於寸口。脾胃二經出在右關;胃乃水穀之海。五臟皆稟氣於胃,則胃又五臟之本。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邪或干於胃者,必再就趺陽診之。趺陽,足跗上衝陽,胃脈之源也。此條寸口沉為水遲為寒者,非外入之邪,即脾胃衝脈二海之病。因水穀之陽不布,則五陽虛竭;虛竭則生寒。下焦血海之陰不生化,則陰內結;內結則生水。水寒相搏;十二經脈盡從所稟,而變見於寸口也。脾與胃為表裡。脾氣衰,則不能與胃行其津液,致清濁不分於裡,而為鶩溏。胃氣衰,則不能行氣於三陽,致陽道不行於表,則身體分肉皆腫。二經既不利,則趺陽之脈伏矣。邪在血海;血海者,衝脈所主。衝脈與腎之大絡,同出腎下。男女天癸之盛衰皆系焉。內經曰: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自越人以兩腎分左右,右腎為男子藏精施化;女子系胞成孕,則衝任正隸其所用之脈也。王叔和分兩腎於左右尺部,皆以足少陰經屬之。其表之腑,亦並以膀胱足太陽配之。但在左尺足太陽下注一說,與三焦為表裡;嘗考其由,出自靈樞。謂足三焦下輸出於委陽,太陽之別也。手少陰經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又曰: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膀胱是孤腑也。今以邪搏血海;血海屬右腎之藏,三焦是其腑。是以男女亦必從陰陽氣血表裡而分。在女則是其陰;血海者病。在男則是其陽;三焦者病。衝脈非大經十二之數,附見於足少陰脈者。是故男子少陽脈革,為三焦氣不化;氣不化,則小便不利。婦人少陰脈細,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為血分。雖然,小便不利因水者,不獨由於氣;亦或有因血所致。如前用蒲黃散等方治血,概可見也。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肝水:患者腹部腫大,無法自行翻身側臥,脅肋下腹部疼痛,時常分泌少量津液,小便時通時不通。

(衍義)足厥陰脈經過陰器,到達少腹,沿著胃,屬於肝臟,絡於膽,佈於脅肋。現在邪氣入侵經脈,損傷了肝臟的生髮之氣和陽氣,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病症。但是肝臟位於下焦,主疏泄,即使受到水氣鬱滯,最終還是會有津液少量分泌的時候,所以小便可以暫時通暢。

肺水:患者全身腫脹,小便困難,時常排出稀薄如鴨溏的糞便。

(衍義)肺臟主司皮毛,運行榮衛之氣,與大腸相表裡。現在出現水腫病症,是因為榮氣衰弱,衛氣停滯,肺氣獨居,陽氣衰竭於外,所以水氣充盈於皮膚。肺臟本應通調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形成尿液排出。現在水道不通,水液不能從小便排出,反而與大腸相合,與糟粕混合,形成稀薄如鴨溏的糞便。

脾水:患者腹部腫大,四肢沉重,津液不分泌,只是感到氣短乏力,小便困難。

(衍義)脾臟位於中焦,並與四肢相關聯,與胃相表裡,其經脈從足部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是陰性臟器。脾臟主司貯藏,現在水氣停留在脾臟,脾胃之氣運化失常,水穀停滯於中焦,所以腹部腫大;四肢得不到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以感到沉重;水穀精微不能布散於全身,所以津液不分泌;胃的賁門運化失常,所以宗氣虛弱,感到氣短乏力;胃的幽門不通暢,所以水液停滯,小便困難。

腎水:患者腹部腫大,臍部腫脹,腰部疼痛,小便不通,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水,足部冰冷,面色消瘦。

(衍義)足少陰脈從足心開始,沿內踝上行,貫穿脊柱,屬於腎臟,絡於膀胱,是胃的關門。現在水氣停留在腎臟,腎臟的關門不利,所以水氣積聚,導致腹部腫大、臍部腫脹、腰部疼痛和小便不通。腎臟是水液的貯藏場所,然而水停留在腎臟,其味道必然是鹹的,鹹味必然會滲透到體表,所以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水。鹹水病症發作,則心火必然衰退,只有孤陰獨存,所以足部冰冷。心火衰退,則榮衛諸陽都衰退,不能上榮於面部,脾胃水穀精微也不能循經上輸於面部,所以面色消瘦。

老師說:凡是水腫病症,腰以下腫脹,應該使用利尿的方法;腰以上腫脹,應該發汗治療才能痊癒。

(衍義)將腰部上下分開,分別使用利尿和發汗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身體上半部屬於天的部分,是陽;身體下半部屬於地的部分,是陰。身體的肌膚腠理運行天的陽氣,小便通達地的陰氣。所以水氣停留在上半身,就應該疏通腠理,使水氣從汗液排出;水氣停留在下半身,就應該疏通水道,使水氣從小便排出。這與《內經》中“開鬼門,潔淨府”的方法是一致的。

老師說: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沉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弱則大便稀溏,胃氣衰弱則全身腫脹,少陽脈弱,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女子則月經不通。經脈主血,血行不利,則為水,稱為血分。

(衍義)《傷寒論》的脈法,寸口脈多與趺陽脈相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寸口脈屬於肺,是手太陰經脈經過的地方,肺臟朝百脈,十二經脈都在各自的時間來到寸口脈處。脾胃二經的脈氣出現在右關脈處,胃是水穀的貯藏場所,五臟都從胃中獲得氣血,所以胃又是五臟的根本。因此,胃經脈在諸經脈中尤為重要。邪氣入侵胃部,必須再次診察趺陽脈。趺陽脈位於足跗骨上的衝陽穴,是胃經脈的源頭。這條寸口脈沉則為水,遲則為寒,並不是外邪入侵,而是脾胃和衝脈兩個“海”的病症。由於水穀的陽氣不能布散,則五臟的陽氣虛衰,陽氣虛衰則產生寒邪;下焦血海的陰氣不能化生,則陰氣凝滯,陰氣凝滯則產生水腫。寒水相搏,十二經脈都根據各自的臟腑稟受而變化,並表現在寸口脈上。脾與胃相表裡,脾氣衰弱,則不能與胃一起運化津液,導致清濁不分而排出稀溏的大便;胃氣衰弱,則不能運行氣機於三陽經脈,導致陽氣不能運行於體表,所以身體各部分都腫脹。脾胃二經不利,則趺陽脈沉伏。邪氣在血海,血海是衝脈所主司的,衝脈與腎臟的大絡脈,同起於腎臟下方,男女的月經或精氣盛衰都與它相關。《內經》說:“腎臟是主生殖的器官,技巧都從這裡產生。”從扁鵲開始就將兩腎分為左右,右腎是男子藏精施化的地方,女子則與胞宮結合而孕育。所以衝脈和任脈是與之相關的經脈。王叔和將兩腎分在左右尺部,都屬於足少陰經,其表裡的腑是膀胱和足太陽經。但是左尺部足太陽經下注有一種說法,與三焦經相表裡。曾經考證其來源,出自《靈樞》,說足三焦經向下輸送到委陽穴,是太陽經的別經,也是手少陰經,與太陽經的正經一起絡於膀胱,約制下焦,如果實則會出現小便閉塞。又說:“三焦是中瀆的腑,水道從這裡出來。”膀胱是孤獨的腑。現在邪氣阻塞血海,血海屬於右腎的臟,三焦是其腑,所以男女的病症必然要從陰陽氣血表裡來區分。在女子則屬於陰,血海有病;在男子則屬於陽,三焦有病。衝脈不是十二經脈中的大經,附見於足少陰經,所以男子少陽脈虛弱,是因為三焦之氣不能運化,氣不能運化,則小便不利;女子少陰脈細弱,則月經不通,經脈主血,血行不利,則為水,稱為血分。雖然小便不利是因為水氣的原因,但也不僅僅是氣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血的原因造成的,例如以前用蒲黃散等方劑治療血瘀,就可以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