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衍義〕傷寒論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注曰。若脈浮者。表未解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裡熱甚。實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是藥生津液。和表裡。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衍義〕傷寒論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吐。名曰水逆。注曰。六七日發熱不解。煩者。邪在表也。渴欲飲水。邪傳裡也。裡熱甚。則能消水。水入則不吐。裡熱少。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飲而吐也。與此藥和表裡。散停水。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衍義〕文蛤散治傷寒冷水噀若灌。其熱不去。肉上粟起。意欲飲。反不渴者。此治表之水寒。今不言表。而曰飲不止。屬裡者亦用之。何也。嘗考本草。文蛤、海蛤。治浮腫。利膀胱。下小便。則知內外之水。皆可用之。其味鹹冷。鹹冷本於水。則可益水。其性潤下。潤下則可行水。合鹹冷潤下。則可退火。治熱證之渴飲不止。由腎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兩得之。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尤宜以鹹味。切於入心也。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衍義〕淋如粟狀者。因脾胃不足。流濁下入胞中。而膀胱屬水。濕濁下流。土克之也。土克則水氣不行。郁化為熱。煎熬胞中。濁結如粟之水。則胞之下系。與溺竅皆滯澀不利。且厥陰之脈。循陰器。主疏泄。胞澀不利。則厥陰之氣亦不利。故攻克於膀胱之分。作急痛引臍中。臍中者。兩腎間。膀胱上口也。巢氏病源云。膀胱有熱者。水澀淋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蓋本此耳。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衍義〕消萬物者莫甚於火。胃有熱即消穀。消穀則飢。飢則引食。食雖入。以火燥其玄府。水津不布。下入膀胱。腸胃津液不生。故大便堅。膀胱內熱。則損腎陰。陰虛則水不得固藏。故數數出之。巢氏病源云。腎虛則小便數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衍義〕淋者。膀胱與腎病熱也。腎屬於陰。陰血已不足。若更發汗。則動其榮。榮動則血泄矣。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
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宜利小便及發汗,五苓散主治。
傷寒論記載,太陽病發汗後,大汗淋漓,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想喝水,應少量多次給水喝,待胃氣調和則痊癒。若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則用五苓散主治。註解說,脈象浮表示表證未解;喝水多而小便少,稱為消渴,屬裡熱嚴重,實證;微熱口渴,熱證尚未成實,是上焦燥熱。此藥能生津液,調和表裡。
口渴想喝水,水喝下去就吐,稱為水逆,五苓散主治。(方劑見前文)
傷寒論記載,中風發熱,六七天不解,煩躁,兼有表裡證,口渴想喝水,水喝下去就吐,稱為水逆。註解說,發熱六七天不解,煩躁,邪氣在表;口渴想喝水,邪氣傳入裡;裡熱嚴重,能消水,水喝下去就不會吐;裡熱輕微,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喝水就吐。用此藥調和表裡,散去停積的水分。
口渴想喝水止不住,用文蛤散主治。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將藥杵成粉末,用沸水五合調服,每次服用一錢。
文蛤散治療傷寒導致的水瀉如灌注般,熱證未除,皮膚起粟粒狀疹子,想喝水,卻不覺得渴。這是治療表證的水寒,現在不說表證,而說喝水不止,屬於裡證也可用此方。這是因為,考證本草書,文蛤、海蛤能治療浮腫,利膀胱,通小便,所以內外水腫皆可用。其味鹹寒,鹹寒屬水,能益水;其性潤下,潤下能行水;鹹寒潤下,能退火。治療熱證引起的口渴不止,是因腎水不足,不能制約盛火的炎熱燥渴,現在益水以治火,一藥兩效。內經說,心火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尤其適合用鹹味藥,直接作用於心。
淋病的症狀:小便如粟米狀,小腹部弦急,疼痛牽引至肚臍。
淋病小便如粟米狀,是因脾胃虛弱,濁邪下注胞中,而膀胱屬水,濕濁下流,脾土克制不了水,水濕停留,郁而化熱,煎熬胞中,濁邪凝結成如粟米狀的小便,則胞宮下系與尿道都阻塞不通。而且厥陰經脈循行於生殖器,主疏泄,胞宮阻塞不通,則厥陰之氣也不通暢。所以疼痛攻克於膀胱的部位,引起小腹弦急,疼痛牽引至肚臍,肚臍是兩腎之間,膀胱上口的位置。巢氏病源云:膀胱有熱,則小便澀滯,小腹弦急,疼痛牽引至肚臍,正是這個道理。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化食物,想吃東西,大便必硬,小便則頻數。
消化的過程,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胃中有熱,就消化食物,消化食物就餓,餓了就想吃東西。食物雖吃進去了,但因火熱燥傷了玄府(指胃),津液不能布散,下注膀胱,腸胃津液不生,所以大便乾燥。膀胱內熱損傷腎陰,陰虛則水液不能固攝,所以小便頻數。巢氏病源云:腎虛則小便頻數。
淋病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淋病是膀胱和腎臟有熱證。腎屬陰,陰血已不足,如果再發汗,則會傷及營氣,營氣受損則出血。
小便不利,有水氣,患者口渴,栝蔞瞿麥丸主治。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製) 瞿麥(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煉蜜為丸,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丸,一日三次。若無效,可增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暢,腹部溫暖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