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3)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衍義〕內經云。肺者。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謂膀胱藏津液。氣化出之。益肺氣通於膀胱。上通則下行。下塞則上閉。若塞若閉。或有其一。即氣不化。氣不化。則水不行而積矣。水積則津液不生而胃中燥。故苦渴。用栝蔞根生津液。薯蕷以強肺陰。佐以茯苓治水。自上滲下。瞿麥逐膀胱癃結之水。然欲散水積之寒。通開陰道。使上下相化。又必附子善走者為使。服之小便利。腹中溫為度。若水積冷而方用之。否則不必用也。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髮(二分燒) 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減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衍義〕小便不利。為膀胱氣不化也。氣不化。由陰陽不和。陰陽有上下。下焦之陰陽。肝為陽。腎為陰。腎亦有陰陽。左為陽。右為陰。膀胱亦有陰陽。氣為陽。血為陰。一有不和。氣即不化。自三分觀之。悉為膀胱血病澀滯。致氣不化而小便不利也。蒲灰、滑石者。本草謂其利小便。消瘀血。蒲灰治瘀血為君。滑石利竅為佐。亂髮、滑石、白魚者。發乃血之餘。能消瘀血。通關便。本草治婦人小便不利。又治婦人無故溺血。白魚去水氣。理血脈。可見皆血劑也。茯苓戎鹽者。即北海鹽。膀胱乃水之海。以氣相從。故鹹味潤下。佐茯苓利小便。然鹽亦能走血。白朮亦利腰臍間血。故亦治血也。三方亦有輕重。亂髮為重。蒲灰次之。戎鹽又次之。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中暍中)

〔衍義〕傷寒論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云云。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成注以苦下之。熱客中焦。是謂乾燥煩渴。凡病屬陰陽。熱甚在表裡之間者。即可用之。陽明為水穀之海。氣血俱盛。熱易歸之。傷寒雜病飲食之熱。與夫五邪之相傳。俱客之耳。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衍義〕前條有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用五苓散利小便取汗。利小便與此證無異。何藥之不同也。前條太陽證發汗。復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飲水。少少與之。令胃中和即愈。脈若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此乃陽明證咽喉燥。發熱汗出身重。下後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脈浮同也。而有太陽陽明之異。熱同也。而有微甚之異。邪客入里同也。而有上焦下焦之異。邪本太陽。入客上焦。所以宜取汗利小便。邪本陽明。雖脈浮發熱。然已經下之。其熱入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而小便不利矣。惟用茯苓、豬苓、澤瀉。滲泄其過飲所停之水。滑石利竅。阿膠者。成注謂其功同滑石。不思此證。既不可發汗。下之又耗其氣血。必用參耆。手太陰足少陰藥。補其不足。助其氣化而出小便也。須參之。

白話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

內經記載,肺氣能調節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膀胱貯藏津液,靠氣化排出。肺氣通暢才能使水液順利排出,若肺氣不通,則水液滯留。水液滯留則津液不能生成,胃中乾燥,因此口渴。治療應使用栝樓根生津,薯蕷補益肺陰,茯苓利水,使水液從上往下滲泄,瞿麥通利膀胱阻塞的水液。為散寒通利水道,使上下氣化通暢,還需加入善於走行的附子。服藥後,小便通暢,腹部溫暖為度。若水積屬寒症,則使用此方;否則不必使用。

小便不利,可用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治療。

蒲灰散:蒲灰七分,滑石三分,共研為末,每次服用一小匙,一日三次。

滑石白魚散:滑石二分,燒焦的頭髮二分,白魚二分,共研為末,每次服用半錢,一日三次。

茯苓戎鹽湯: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一丸,加水四升,煎至半量,去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小便不利是因膀胱氣化失常所致,氣化失常則因陰陽失調。陰陽有上下之分,下焦的陰陽,肝屬陽,腎屬陰;腎也有陰陽之分,左腎屬陽,右腎屬陰;膀胱也有陰陽之分,氣屬陽,血屬陰。任何一方失調,都會導致氣化失常,小便不利。從三方藥物來看,都是治療膀胱血瘀導致氣化失常的小便不利。蒲灰、滑石能利小便,消瘀血;蒲灰治療瘀血為主藥,滑石利竅為輔藥。頭髮是血的餘氣,能消瘀血,通利水道;本草記載能治婦女小便不利,及無故溺血;白魚能除水氣,調和血脈。可見,這都是活血化瘀的藥物。茯苓戎鹽湯中的戎鹽即北海鹽,膀胱是水之海,以氣相通,所以鹹味能潤下,輔助茯苓利小便;鹽也能活血,白朮也能利腰臍間的血液,所以也是治療血瘀的藥物。三方藥力強弱不同,亂髮最強,蒲灰次之,戎鹽再次之。

口渴欲飲,口乾舌燥,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方劑見中暍篇)。

傷寒論記載,陽明脈浮緊,咽燥口苦,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惡熱,身重,口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此症是熱邪客於中焦,導致乾燥煩渴。凡屬陰陽兩虛,熱盛於表裡者,均可用此方。陽明經是水穀之海,氣血旺盛,熱邪易於聚集。傷寒雜病,飲食過熱,或五邪傳變,皆可致病。脈浮發熱,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可用豬苓湯。

豬苓湯: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加水四升,先煎四味藥,取二升去渣,再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前文提到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用五苓散利小便以發汗。利小便與此證相同,但所用藥物不同。前文是太陽證,發汗後又大汗出,胃中乾燥,想喝水,少量給予,胃中舒服即可痊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用五苓散;這是陽明證,咽喉乾燥,發熱汗出,身重;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脈浮相同,但有太陽陽明之別;熱相同,但有輕重之別;邪氣入裡相同,但有上焦下焦之別。邪氣從太陽經入侵上焦,宜發汗利尿;邪氣從陽明經入侵,雖然脈浮發熱,但已經向下傳,熱邪客於下焦,津液不能下行,小便不利,因此用茯苓、豬苓、澤瀉滲泄停滯的水液,滑石利竅;阿膠,古書記載功效與滑石相同,但此證既不能發汗,也不能攻下,會耗氣傷血,必須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以補益不足,幫助氣化排出小便。必須加入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