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8)
卷十二 (8)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衍義〕此首篇支飲之病也。以飲水。水性寒下。應於腎。腎氣上逆入肺。肺為之不利。肺主行榮衛。肺不利則榮衛受病。猶外感風寒。心中有水證也。故亦用小青龍湯治。服後未已。為水停未散。故多唾。津液未行。故口燥。水在膈上。則陽氣衰。寸口脈沉。麻黃髮陽。則陰血虛。故尺脈微。尺脈微則腎氣不得固守於下。衝任二脈相挾。從小腹沖逆而起矣。夫衝任二脈。與腎之大絡。同起腎下。出胞中。主血海。衝脈上行者至胸。下行者至足少陰。入陰股。下抵足䟰上。是動則厥逆。任脈至咽喉。上頤循面。故氣衝咽胸。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不通。手足不仁而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水在膈間。因火沖逆。陽氣不得輸上。故時覆冒也。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曰。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先治沖氣與腎燥。桂味辛熱。散水寒之逆。開腠理。致津液以潤之。茯苓、甘草行津液。滲蓄水。利小便。伐腎邪。為臣。甘草味甘溫。補中土。制腎氣之逆。五味酸平以收肺氣。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服此湯。沖氣即止。因水在膈不散。故再變。而更咳胸滿。即用前方去桂加乾薑、細辛。散其未消之水寒。通行津液。服湯後咳滿即止。三變而更復渴。沖氣復發。以細辛、乾薑乃熱藥。服之當遂渴。反不渴。支飲之水。蓄積胸中故也。支飲在上。阻遏陽氣。不布於頭目。故冒。且沖氣更逆。必從火炎而嘔也。仍用前湯加半夏。去水止嘔。服後水去嘔止。四變水散行出表。表氣不利。其人形腫。當用麻黃髮汗散水。以其人遂痹。且血虛。麻黃髮其陽。逆而內之必厥。故不內。但加杏仁。杏仁微苦溫。腎氣上逆者。得之則降下。在表衛氣得之。則利於行。故腫可消也。服後五變。因胃有熱。循脈上衝於面。熱如醉。加大黃以泄胃熱。蓋支飲證。其變始終不離小青龍之加減。足為萬世法也。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補註〕云渴未有不飲水者。渴飲水。則渴為水解。而水亦為渴消矣。乃復作嘔者何哉為水不為渴消。而且不得下歸於胃。下趨膀胱。致停於心下也。雖然。就下性也。水又何以停。因上脘本有痰飲。阻抑上升之津。故先為渴。然後知先能為上阻者。亦即後能下阻者也。心下去上未遠。為清華之位。豈得容水少刻。勢必嘔出。故仍以小半夏茯苓湯主之也。
白話文: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及其加減法的說明
這個方劑由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組成。用法是用七升水煎煮成三升,去渣後溫服半升,一日三次。如果服用後出現面紅如醉的症狀,這是胃熱上衝導致,需要加大黃來通便瀉火。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是上述方劑的加味方,增加了大黃。用法是用一斗水煎煮成三升,去渣後溫服半升,一日三次。
這篇論述的是支飲(一種水液停滯的病症)。飲水本性寒涼向下,歸屬於腎,腎氣逆上犯肺,導致肺氣失調,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就像外感風寒一樣,出現胸中積水的情況,因此也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服用後症狀未改善,表示水液停滯未散,所以會多唾液、口乾。水停留在膈膜上方,陽氣衰弱,寸脈沉弱;因麻黃發散陽氣,導致陰血虛弱,尺脈微弱。尺脈微弱表示腎氣不能固守在下,衝脈和任脈相挾,從小腹逆衝而上。衝脈和任脈與腎經的大絡相連,從腎下起,經過胞宮,主管血海,衝脈向上走至胸,向下走至足少陰經,入陰股,下達足跟上,所以氣逆則會出現厥逆;任脈到達咽喉,上行到面部,所以氣逆會出現咽喉胸部阻塞。榮衛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手足麻木不仁,面色紅潤如醉。由於水液下注陰股,所以小便不利。水停留在膈間,因火氣上逆,陽氣不能上升,所以會感覺頭暈。內經記載:「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說:「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所以一開始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先治療衝氣和腎燥。桂枝辛熱,散寒止逆,疏通經絡,滋潤津液;茯苓、甘草運行津液,滲濕利尿,治療腎邪,是臣藥;甘草甘溫,補益脾土,制約腎氣逆上;五味子酸平,收斂肺氣。內經說:「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服用此湯後,衝氣可以停止。因為水停留在膈膜未散,所以病情再次變化,出現咳嗽胸悶,所以去桂枝加乾薑、細辛,散寒通絡,運行津液。服用後咳嗽胸悶停止。病情再次變化出現口渴,衝氣再次發作,因為細辛、乾薑是熱藥,服用後應該會口渴,但卻不口渴,說明支飲的水停積在胸中。支飲停留在上焦,阻遏陽氣,不能布散到頭面,所以頭暈,而且衝氣逆上,必定會因火炎而嘔吐,所以再次用之前的方劑加半夏,去水止嘔。服用後水液消散,嘔吐停止。病情第五次變化,水液消散,但表氣不暢,身體浮腫,應該用麻黃發汗散水,但因為病人已經麻木不仁,而且血虛,用麻黃發散陽氣,反而會加重厥逆,所以不用麻黃,只加杏仁。杏仁微苦溫,腎氣上逆者,服用可以使其下降;對於表衛氣,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所以浮腫可以消退。服用後病情第五次變化,因為胃有熱,循經脈上衝於面,面紅如醉,所以加大黃瀉胃熱。總體來說,支飲的變化始終離不開小青龍湯加減,足為萬世法則。
先口渴後嘔吐,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證,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方劑見上)
補充說明:口渴的人不一定喝水,口渴喝水後,渴症可以緩解,但水液卻不能消解,反而嘔吐,這是因為水液不能消解,而且不能向下歸於胃,向下到達膀胱,停留在心下。水液本性向下,為何停留在心下?是因為上脘本來就有痰飲阻礙津液上升,所以先口渴,然後因為上焦受阻,所以下焦也會受阻。心下距上焦不遠,是清華之位,怎能容水停留片刻,所以必然嘔吐,因此仍然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