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6)
卷十二 (6)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衍義〕肺與大腸合為表裡。肺本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今不輸膀胱,僅從其合,積於腸間。水積則金氣不宣,膹郁成熱為腹滿;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乾。用防己、椒目、葶藶,皆能利水行積聚結氣,而葶藶尤能利小腸。然腸胃受水穀之氣,若邪實腹滿者,非輕劑所能治,必加芒硝以瀉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衍義〕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陽氣必不宣散也。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五分),白朮(三分),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衍義〕人瘦有稟形,有因病瘦者。金、土、水形之人肥,火、木形之人瘦。今云瘦人者,必非病瘦,乃親形也。朱丹溪云:「肥人多虛,瘦人多熱。」蓋肥人由氣不充於形,故虛多;瘦人由氣實,故熱多。肥人不耐熱者,為熱復傷氣;瘦人不耐寒者,為寒復傷形;各損其不足故也。巢氏病源載:「為邪入於陰則癲。」瘦人火木之盛,為水邪抑鬱在陰,不得升發,鼓於臍下作悸;及至郁發,轉入於陽,與正氣相擊,在頭為眩,在筋脈為癲,為神昏,腎液上逆,為涎沫吐出。故用五苓治之。茯苓味甘淡,滲泄水飲內蓄,故為君。豬苓味甘平,用為臣。白朮味甘溫,脾惡濕,水飲內蓄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濕,故為佐。澤瀉味鹹寒為陰,泄瀉導溺,必以咸為助,故為使。桂枝辛熱,腎惡燥,水蓄不利則腎氣燥,以辛潤之,故亦為使。多飲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氣,外泄得汗而解也。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而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三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衍義〕此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轉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積於心胸,是謂虛,氣滿不能食。先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朮下逆氣,行停水;以茯苓逐積消氣滿;以枳實調諸氣,開脾胃,而宣揚推布,發散凝滯。賴陳皮、生薑為使也。
白話文:
腹脹,口乾舌燥,這是腸道積聚水氣所致。可用己椒藶黃丸治療。
己椒藶黃丸組成:
防己、椒目、葶藶(炒)、大黃(各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若口中出現津液,口渴者,可加芒硝半兩。
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原本能調節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現在水液不能輸送到膀胱,僅積聚在肺和大腸相通處,積於腸間。水液積聚則金氣不宣暢,鬱結化熱導致腹脹,津液不能上行,因而出現口乾舌燥。方中防己、椒目、葶藶都能利水消腫,行氣散結,而葶藶尤其能利小腸。但腸胃要承受水穀之氣,如果邪氣實證導致腹脹,單用輕劑無法治療,必須加入芒硝來瀉下。
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膈間有水,頭暈心悸,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
小半夏加茯苓湯組成: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或四兩)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煎煮,取一升五合,分溫服兩次。
心下痞悶,膈間有水,頭暈心悸,說明陽氣不能宣散。經書記載,可用辛溫之品散之。半夏、生薑都辛溫,半夏還能治療膈上痰飲,心下堅硬、嘔逆等症。頭暈也是上焦陽氣虛弱,不能升發所致,所以用半夏、生薑來治療。心悸是心臟受水液侵襲,單用半夏不能治療,必須加入茯苓來利水,消除腎陽逆盛以安神,神安則心悸自愈。
如果瘦人臍下心悸,吐出涎沫並伴有癲癇和頭暈,這是水飲所致,可用五苓散治療。
五苓散組成: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五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方寸匕(約三克),每日三次,多喝溫水,汗出則病愈。
體型瘦弱的人,有天生如此的,也有因病消瘦的。金、土、水形的人體型肥胖,火、木形的人體型瘦弱。這裡說的瘦人,必然不是病瘦,而是體質使然。朱丹溪說,肥胖的人多虛,瘦弱的人多熱。肥胖的人氣血不足於形體,所以多虛;瘦弱的人氣血充實,所以多熱。肥胖的人不耐熱,是因為熱邪進一步損傷了元氣;瘦弱的人不耐寒,是因為寒邪進一步損傷了形體,都是由於損傷了自身不足之處。巢氏《病源》說,邪氣侵入陰分則導致癲癇。瘦弱的人火木之氣盛,水邪鬱結在陰分,不能升發,在臍下鼓動而作心悸。等到鬱結之邪發洩,轉入陽分,與正氣相搏,在頭部則為頭暈,在筋脈則為癲癇,神志昏迷,腎液上逆則吐出涎沫。所以用五苓散治療。方中茯苓味甘淡,能滲泄水飲內蓄,故為君藥;豬苓味甘平,為臣藥;白朮味甘溫,脾臟厭惡濕邪,水飲內蓄則脾氣不能運化,白朮能健脾除濕,故為佐藥;澤瀉味鹹寒,為陰藥,能瀉下導溺,必須用鹹味藥物來輔助,故為使藥;桂枝味辛溫,腎臟厭惡燥邪,水液內蓄不利則腎氣燥,用辛溫藥物來滋潤,故也為使藥。多喝溫水,讓汗液排出而病癒,是利用辛溫之品來散發水氣,從體表排出汗液而解表。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部有停滯的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弱,氣滿不能飲食,用於消痰除氣,使能飲食。
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三兩)
將以上六味藥用水六升煎煮,取一升八合,分溫服三次。服用後如同步行八九里路程般緩慢進補。
此方適用於上焦和中焦氣虛,水飲進入胃部,脾臟不能運化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導致停積成痰成水。吐出水後,下焦之氣上逆,積於心胸,是謂虛證。氣滿不能飲食,先應補益中氣,用人參、白朮補益中氣,下行逆氣,運行停滯的水液;用茯苓利水消脹;用枳實調和諸氣,開通脾胃;用陳皮、生薑宣通水道,發散凝滯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