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一 (4)
卷一 (4)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衍義〕息者,呼氣出粗,類微喘而有聲也。呼出心與肺,今火乘肺,故呼氣奔促而為息也。搖肩者,肩隨息氣搖動,以火主動故也。其心之經脈掣引也,因心中有堅實之邪,不得和於經脈,故經脈抽掣搖動。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胸中,脈所主也,宗氣之所在。火炎於肺,則肺收降之令不行,反就燥而為固澀堅勁,氣道不利,所以上氣出於胸中者則咳也。息張口短氣,肺痿唾沫,此又火炎於肺之甚者,收降清肅之氣亡,惟從火出,故張口不合也。宗氣亦衰而息短矣,津液不布,從火而為沫唾矣。此仲景因呼息以為察病之法,與後條吸對言以舉端耳。然息病屬於內外者,豈止此而已?動搖與息相應者,又寧獨在肩而已?豈無陰虛以火動者焉?如內經謂乳子中風熱,喘鳴息肩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是又在脈別者也。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衍義〕谷之精氣,乃分三隧,清者化榮,濁者化衛,其一為宗氣,留胸中以行呼吸焉。呼吸固資於宗氣,然必自陰陽合闢而為之機。於是呼出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腎肝主之。心肺陽也,腎肝陰也。若中焦有邪實,則阻其升降,宗氣因之不盛於上,吸氣因之不達於下,中道即還。宗氣不盛則吸微,中道即還則往來速,速則數,故吸而微數。瀉中焦實,則升降行而吸即平矣。不因中焦實,即是腎肝之陰虛,根本不固,其氣輕浮上走,脫陰之陽,宗氣亦衰,若此者死日有期,尚可治乎?然則上焦固是主乎呼,下焦固是主乎吸?若陰陽之配合,則又未始有相離者。故上焦亦得而候其吸焉,而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則從陽火而升不入乎下,故吸促。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則因於陰邪所伏,卒難升上,故其吸遠。此屬真陰元陽之病,皆難以治。若夫人身之筋骨血肉脈絡,皆藉陰氣之所成,生氣無所克,然後得以鎮靜而為化生之宇。今陰氣憊矣,生氣索矣,器宇亦空矣,惟呼吸之氣往來於其中,故振振動搖不自禁也。若此者,即內經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是也,故針藥無及矣。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衍義〕內經有謂五臟之脈,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強則為太過,弱則為不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有胃氣曰平,胃少曰病,無胃曰死。有胃而反見所勝之臟脈,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勝之時病。又謂五臟之色,在旺時見者,春蒼,夏赤,長夏黃,秋白,冬黑,所主外榮之常者:白當肺當皮,赤當心當脈,黃當脾當肉,青當肝當筋,黑當腎當骨。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其內經之言如此,斯論殆將本於是之節文也。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謂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謂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謂至而太過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老師說:呼吸時肩膀搖動的,是心臟有堅硬的邪氣。呼吸時氣往上衝到胸中,就是咳嗽。呼吸時張口短氣的,是肺痿,會吐出唾沫。
(衍義)呼吸時氣息粗重,類似輕微喘息且有聲音。呼氣時,心肺都參與其中。現在是心火乘克肺金,所以呼氣急促。肩膀搖動是因為隨著呼吸而搖動,由於心火旺盛所致,是心經脈被牽引的現象。由於心中有堅硬的邪氣,不能與經脈協調,所以經脈抽搐搖動。呼吸時氣往上衝到胸中而咳嗽,是因為胸中是脈氣所主管的地方,也是宗氣所在。心火炎熱肺金,則肺臟收降之氣無法執行,反而乾燥而收縮緊繃,氣道不通暢,所以氣往上衝到胸中而咳嗽。呼吸時張口短氣,肺痿吐沫,這是心火更加炎熱肺金的症狀,收降清肅之氣消失,只有心火外泄,所以嘴巴張開合不攏。宗氣也衰弱,所以呼吸短促。津液不能輸布,因為心火而變成唾沫。這是仲景根據呼吸來觀察疾病的方法,與後文提到的吸氣相對應,以說明其要點。然而,呼吸的疾病屬於內外者,豈止於此而已。身體動搖與呼吸相應的,又豈止在肩膀?難道沒有陰虛而心火旺盛的嗎?例如《內經》所說的乳癰中風熱,喘鳴呼吸時肩膀搖動,脈象實大,脈緩則生,脈急則死,這又是脈象方面的不同情況。
老師說:吸氣微弱而頻數的,病在中焦,是實證,應該瀉下治療就能痊癒;虛證則不可治療。吸氣急促的,病在上焦;吸氣緩慢的,病在下焦,這些都很難治療。呼吸時身體顫抖不已的,則無法治療。
(衍義)谷物的精氣,分佈於三條經絡。清氣化為榮氣,濁氣化為衛氣,其中一部分是宗氣,留在胸中以執行呼吸。呼吸依靠宗氣,但必須陰陽協調才能運作。呼氣由心肺主導,吸氣由腎肝主導。心肺屬陽,腎肝屬陰。如果中焦有邪氣積聚,就會阻礙氣機升降,宗氣因此不能充盛於上,吸氣因此不能到達下焦,在中途就返回,宗氣不盛則吸氣微弱,中途就返回則呼吸頻數。所以吸氣微弱而頻數,瀉掉中焦的實邪,則升降運作順暢,吸氣就會正常。如果不是中焦實證,那就是腎肝陰虛,根本不固,氣虛而上浮,陰虛火旺,宗氣也衰弱,這種情況,死亡日期可期,還能治療嗎?所以上焦主要主管呼氣,下焦主要主管吸氣,但陰陽配合,並非完全分離。所以上焦也可以觀察其吸氣。心肺的經絡較近,其真陰虛損,則陽火上升而不下降,所以吸氣急促。肝腎的經絡較遠,其元陽衰弱,則因陰邪潛伏,難以上升,所以吸氣緩慢。這些屬於真陰元陽的病症,都很難治療。如果人體的筋骨血肉脈絡,都依靠陰氣所產生,生氣沒有受到克制,才能鎮靜而化生。現在陰氣不足,生氣衰竭,身體也虛弱了,只有呼吸之氣在其中往來,所以身體顫抖不已而不能自控。像這種情況,就是《內經》所說的「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所以針灸和藥物都無濟於事。
老師說:寸口脈搏動的,是因為在旺盛的時候跳動。例如肝旺盛時顏色青,四季都各有其顏色。肝的顏色青卻反而是白色,則非其時,顏色和脈象都屬於病態。
(衍義)《內經》說五臟的脈象,春天弦脈,夏天鉤脈,秋天毛脈,冬天石脈。脈象強盛則為過度,脈象虛弱則為不足。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有胃氣則正常,胃氣不足則生病,沒有胃氣則死亡。有胃氣卻反而見到所勝之臟的脈象,嚴重則為現在生病,輕微則在所勝的季節生病。又說五臟的顏色,在旺盛時出現:春天青色,夏天紅色,長夏黃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所主的外在榮華的常態:白色屬於肺和皮膚,紅色屬於心和脈搏,黃色屬於脾和肌肉,青色屬於肝和筋,黑色屬於腎和骨骼。五色微診,可以用眼睛觀察,能夠結合脈象和顏色,就可以萬無一失。《內經》的記載是這樣,這個論述大概也是基於這段文字。有人問:有未到而到的,有到了而不到的,有到了而不去的,有到了而過度的,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說: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升起,少陽之時陽氣開始產生,天氣變得溫暖。在還未到甲子時,天氣就已經溫暖,這就是未到而到的意思。到了甲子,但天氣還沒有溫暖,這就是到了而不到的意思。到了甲子,但天氣寒冷沒有解凍,這就是到了而不去的的意思。到了甲子,但天氣溫暖如同盛夏五月六月,這就是到了而過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