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
復不能食。
常默默然。
欲臥不能臥。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
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
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然者。
四十日愈。
白話文:
論點
百合病是百脈的根源,所有經脈的病變都會導致百合病。
症狀
病人想要吃東西,卻又吃不下,經常沉默不語,想要躺下卻無法躺下,想要走路卻無法走路。有時覺得食物好吃,有時又吃不下,聞到食物的味道覺得很臭,像是有寒症卻又不像是寒症,像是有熱症卻又不像是熱症,嘴巴苦,小便顏色赤紅。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吃藥反而會引起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就像是有神靈在作祟一樣。病人身形消瘦,脈搏微弱而頻數。
預後
如果每次小便的時候頭都痛,則需要六十天才會痊癒。如果每次小便的時候頭不痛,而且小便聲音淅淅瀝瀝,則需要四十天才會痊癒。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
或一月微見者。
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
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錢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白話文:
如果溺水後感到舒服,頭部暈眩,二十天就能痊癒。
這些症狀可能在發病前就預見得到,或者是在發病四五天後出現,或者在發病二十天後出現,或者在發病一個月後才略微顯現。
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治療。
百合病,發汗後患者,以百合知母湯治療。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掰開),知母(三錢切片)
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
等到有白色泡沫出現時,倒掉水。
再用泉水二升,煎煮至一升,去除藥渣。
另外用泉水二升煎煮知母,煎煮至一升,去除藥渣。
然後將兩者混合在一起再煎煮,煎煮至一升五合。
分溫兩次服用。
百合病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別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重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後者。
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
白話文:
百合病發作後,症狀往下走的。
可以用滑石代赭湯治療。
滑石代赭湯的藥方:
百合(七枚掰開)、滑石(三兩,用棉布包裹)、代赭石(如彈丸大小的一枚,用棉布包裹)
先用水清洗百合,浸泡一夜,直到出現白色泡沫,去除水。
再用兩升泉水煎煮,取一升,去除藥渣。
另外用兩升泉水煎煮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除藥渣。
然後將兩種藥液混合在一起,再次煎煮,取一升五合,分開溫熱服用。
百合病發作後,症狀往上吐的。
可以用百合雞子湯治療。
百合雞子湯的藥方:
百合(七枚掰開)、雞蛋黃(一枚)
先用水清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內雞子黃攪勻。
煎五分。
溫服。
百合病。
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內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中病。
勿更服。
大便常如漆。
白話文:
將百合浸泡在水中一夜。等到出現白色泡沫後,把水倒掉。再加入兩升泉水,煎煮成一升。去除藥渣,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再煎煮五分。溫熱服用。
對於百合病,如果沒有經過嘔吐、瀉下或發汗治療,病情依然如初,可以使用百合地黃湯來治療。
百合地黃湯的藥方:百合七枚掰開,生地黃一升。
先用清水洗淨百合,浸泡一夜。等到出現白色泡沫後,把水倒掉。再加入兩升泉水,煎煮成一升。去除藥渣,加入生地黃汁,繼續煎煮成一升五合。分兩次溫服。
病癒後,就不要再服藥。如果大便經常像漆一樣黑,就不要服用此方。
百合病。
一月不解。
變成渴者。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
漬之一宿。
以洗身。
洗已。
食煮餅。
勿以鹽豉也。
百合病。
渴不瘥者。
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百合病。
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
飲服方寸匕。
白話文:
患百合病,一個月都無法痊癒,而且越來越渴,可以用百合洗方來治療。
百合洗方:取一升百合,用一斗水浸泡一夜,然後用來洗身體。洗完之後,吃煮好的餅,不要加鹽或醬。
患百合病,口渴卻無法治癒,可以用栝蔞牡蠣散來治療。
栝蔞牡蠣散方:取栝蔞根、牡蠣各等量,熬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茶匙,每天服三次。
患百合病,病情轉為發熱(或發寒熱),可以用百合滑石散來治療。
百合滑石散方:取一兩百合(用火烤過),三兩滑石,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茶匙。
日三服。
當微利者。
止服。
熱則除。
〔衍義〕所謂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者。
然則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此云百脈。
果何脈歟。
蓋脈者血之府。
即是血行於脈。
灌溉表裡。
聯絡俞會。
遍布形體。
言其百者。
舉夫數之眾多也。
猶言百骸爾。
且又脈之循行。
與天地合度。
應水漏百刻。
是故脈之流行者。
各有定位。
因之而為百脈亦宜矣。
又何其一宗而悉致病耶。
白話文:
所謂的“百脈一宗”,是指所有脈絡都源於一個整體,所有的病症也都能影響到這個整體。我們知道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這裡說的“百脈”究竟指的是哪條脈呢?
其實脈絡是血的通道,血液在脈絡中流動,滋養著人體的內外,連接著各個穴位,遍佈全身。說“百脈”只是指脈絡數量眾多,就像我們說“百骸”一樣,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
而且脈絡的運行規律與天地運行規律相合,符合水漏百刻的節奏。因此,脈絡的流動都有固定的位置,由此可知,稱之為“百脈”也是合理的。
至於為什麼說“百脈一宗,悉致其病”,是因為所有脈絡都是相互聯繫的,一個部位的病症可以影響到其他部位,進而影響到整個身體。
蓋盡歸於手心主也。
手心主者。
主血主脈。
而心又為火之主。
心君也。
君不用事而手心主代之。
由是手心主得專行一身陰血之生化。
因號之為母氣。
百脈皆宗之。
若火淫則熱。
熱蓄不散則積。
積則毒生而傷其血。
熱毒之血流於脈。
本因母氣之淫邪。
是故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也。
考之內經。
有解㑊證。
與此百合證無少異。
解㑊既屬之熱中無血。
百合豈非亦是熱中無血者乎。
請試逐病論之。
白話文:
因為一切最終都歸於手心主。手心主,掌管著血液和脈絡,而心又是火的主宰,是君主。君主不用親自做事,就讓手心主代替它。因此,手心主專責掌管全身陰血的生化,所以被稱為母氣,所有脈絡都歸屬於它。
如果火性過盛,就會發熱;熱氣積聚不散,就會形成積熱;積熱就會產生毒素,損傷血液。熱毒的血液流入脈絡,原本是母氣受邪氣侵襲所導致。因此,所有脈絡都源自母氣,所以都一起生病。
參考《內經》,有解㑊證,和這個百合證幾乎完全相同。解㑊證屬於熱症,但沒有血液,百合證是不是也是熱症,但沒有血液呢?請試著逐一分析疾病。
血屬陰。
陰者腎水之所主。
內經曰。
腎虛則飢不欲食。
故欲食復不能食也。
陰虛者惡煩。
所以常默默也。
衛氣者。
夜行陰則寐。
今衛氣因陰虛不得降。
故欲臥而不得臥也。
足得血則能步。
血既病。
於是欲行不能行也。
飲食者。
由血氣運化而後安。
脾屬血而喜香。
血時和則食美。
時不和則聞食臭也。
氣陽而血陰。
若氣盛則熱。
氣衰則寒。
今病在血。
不幹於氣。
白話文:
血液屬於陰性物質。陰性物質是由腎臟所主宰的水分所構成。
《黃帝內經》說:「腎臟虛弱的人會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因此,想要吃東西卻又吃不下。
陰虛的人會感到煩躁,所以經常默默不語。
衛氣是人體的保護氣,晚上行走在陰氣重的地方就會昏昏欲睡。現在衛氣因為陰虛無法下降,所以想要睡覺卻又睡不著。
腳得到血液才能夠行走,現在血液生病了,所以想要走卻又走不動。
飲食是由於血氣運作轉化後才感到舒服。脾臟屬於血液,喜愛香氣。血液調和時,食物就香美,血液不調和時,聞到食物就覺得臭。
氣是陽性,血是陰性。氣盛則熱,氣衰則寒。現在疾病在血液裡,不影響氣。
所以雖如寒而無寒。
雖如熱而無熱也。
血氣和合則流通。
不和則塞。
塞則熱。
上熱為口苦。
下熱為便赤也。
藥雖治病。
然必藉胃氣以行之。
若毒血在脾胃經絡。
而閉塞之。
藥雖入。
亦莫行也。
胃弱不安於藥者。
得藥則反劇吐利。
有如鬼神之為祟也。
病不在皮肉筋骨。
則身如和。
惟熱在於血而血虛。
故脈微數也。
脈之微數。
陰之虛也。
陰虛則腎虛。
腎與膀胱為表裡。
白話文:
所以雖然像是寒冷,但其實並沒有寒冷。
雖然像是炎熱,但其實也沒有炎熱。
血液和氣血調和就會流通。
不調和就會阻塞。
阻塞就會發熱。
上半身發熱就會口苦。
下半身發熱就會大便赤紅。
藥物雖然可以治療疾病,
但是必須藉助胃氣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毒血存在脾胃經絡中,
並且阻塞了經絡,
藥物雖然進入體內,
也無法發揮功效。
胃氣虛弱無法承受藥物的人,
服用藥物後反而會劇烈嘔吐腹瀉。
就像是被鬼神作祟一樣。
疾病不在皮肉筋骨,
所以身體感覺像和平常一樣。
只有熱氣存在於血液中,而血液虛弱,
所以脈象才會微弱而數。
脈象微弱而數,
是陰虛的表現。
陰虛就會腎虛。
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
腎虛則膀胱不得引精於腎而亦虛。
膀胱之使下入會陰。
上至巔。
為諸陽主氣。
今溺而膀胱之脈。
為氣下泄。
輕則不能舉之於上而上虛。
上虛則淅然。
頭眩重虛。
氣逆上於巔。
而為頭痛。
以此之輕重。
則可知愈日之遠近也。
夫病有定所。
則可言定期。
今以百脈之痛。
流轉無定處。
故其證之發現。
亦無定期。
或未病而見。
或數日一月而見。
用是以察其病之表裡淺深。
出見形狀。
白話文:
腎臟虛弱,膀胱就無法將精氣引導至腎臟,也會變得虛弱。
膀胱的作用是將氣向下輸送到會陰部位。
向上則到達頭頂。
是所有陽氣的主宰。
現在小便失禁,膀胱的經脈氣血向下洩漏。
輕者不能向上提升,就會導致上半身虛弱。
上半身虛弱就會感覺頭昏眼花,頭重腳輕。
氣逆流向上到達頭頂。
就會出現頭痛。
根據這些症狀的輕重程度。
就可以知道病癒時間的長短。
疾病通常有固定的部位。
就可以推斷出病程的時間。
現在這種全身經脈疼痛的疾病。
疼痛的位置不定。
所以症狀出現的時間。
也無法確定。
有的人還沒發病就出現症狀。
有的人則要過幾天或一個月才出現。
以此來觀察疾病的表裡深淺。
以及外在表現的形狀。
如下文之陰陽見者。
隨證而救之。
故以所列方觀之。
日華子謂百合安心定膽。
益志五臟。
為能補陰也。
治產後血眩暈。
為能去血中熱也。
除痞滿。
利大小便。
為能導滌血之瘀塞也。
而是證用之為主。
蓋可見瘀積者矣。
若汗之而失者。
是涸其上焦津液。
而上焦陽也。
陽宜體輕之藥。
故用知母佐以救之。
知母瀉火。
生津液。
潤心肺。
若下之而失者。
則損其陰。
白話文:
以下所述的陰陽,是指我們在診斷疾病時所觀察到的現象。
要根據病人的實際症狀來治療。
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所列的藥方中,去觀察藥物的功效。
日華子說,百合能安神定心、增強志氣、滋養五臟,這是因為它能補益陰氣。
百合可以治療產後血虛導致的頭暈眼花,這是因為它能清除血熱。
百合還能消除腹脹、促進大小便通暢,這是因為它能疏通血瘀。
因此,在這些症狀出現時,以百合為主藥來治療。
由此可見,百合具有化解瘀積的作用。
如果病人出汗過多而導致虛弱,這是因為耗損了上焦的津液。而上焦屬於陽氣,陽氣喜輕浮的藥物。所以要使用知母來輔助治療。
知母能瀉火、生津液、潤養心肺。
如果病人腹瀉過度而導致虛弱,則會損傷陰氣。
瘀血下積。
而下焦陰也。
陰宜鎮重之劑。
故用滑石、代赭佐以救之。
滑石開結利竅。
代赭除脈中風痹瘀血。
若吐而失者。
則損上中二焦之血。
用雞子黃補血。
佐以救之。
若不經吐下發汗。
未有所治之失。
病形得如初者。
但佐之生地黃汁。
補血涼血。
涼則熱毒消。
補則新血生。
蘊積者行。
而自大便出。
如黑漆矣。
其一月不解。
百脈壅塞。
津液不化而成渴者。
故用百合洗。
白話文:
瘀血積在下焦
,而下焦屬於陰性。
陰性需要鎮重之藥
,所以用滑石、代赭石來輔助治療。
滑石能開結利竅
,疏通阻塞的通道。
代赭石能除脈中風痹瘀血
,消除血管中的風寒瘀血。
如果患者嘔吐失血
,則損傷了上中二焦的血液,需要用雞蛋黃來補血,輔助治療。
如果患者沒有經過吐瀉、發汗
,也沒有治療上的失誤,病症恢復如初,只要輔以生地黃汁即可。
生地黃汁能補血涼血
,涼則消散熱毒,補則促進新血生成。
這樣就能使瘀積的血液運行
,從大便中排出。
排出的瘀血顏色像黑漆一樣
,如果一個月內都排不出來,就會導致百脈阻塞,津液無法轉化而口渴。
因此需要用百合來洗淨
。
則一身之脈。
皆得通暢而津液行。
其渴自止。
勿食鹽豉。
以味鹹而凝血。
且走之也。
若渴不瘥。
是中無津液。
則以栝蔞牡蠣主之。
若變發熱者。
乃因脈塞鬱而成熱。
以硝石通利。
佐之滑石性涼。
又可治熱血之積塞者。
自微利而出。
故熱除矣。
夫百合病。
自見金匱要略。
後諸方書。
皆不收。
獨朱奉議收之。
謂傷寒變成斯疾。
此乃病由之一端爾。
竊嘗思之。
白話文:
那麼全身的脈絡都能暢通,津液就能流通,渴症自然就會停止。不要吃鹽和豆豉,因為它們的味道鹹,會凝固血液,而且還會使病情加重。如果渴症沒有好轉,這是因為身體內沒有津液,就用栝蔞和牡蠣來治療。如果出現發熱症狀,是因為脈絡阻塞鬱積而導致發熱,就用硝石來通利,輔以滑石,因為滑石性涼。硝石和滑石也可以治療熱血瘀積,讓它慢慢排出,所以熱症就會消除了。
百合病這個病症,從《金匱要略》這本書出現之後,後來的很多醫書都沒有收錄這個病症,只有朱奉議的醫書收錄了它。他認為傷寒病發展到這個階段,就是百合病,這是百合病的病因之一。我私下思考過這個問題,……
是病多從心主。
或因情欲不遂。
或因離絕菀結。
或憂惶煎迫。
致二火鬱之所成。
百脈既病。
故百體皆不安。
所以見不一之病狀。
自今觀之。
諸方書不收百合病。
乃有勞瘵之名。
殆將以百合病與勞瘵同形狀。
或瘀血積於脈亦同。
因而不收。
但並其方而棄之。
深為可惜。
於脈病救之二法遂不明於世矣。
百合病。
見於陰者。
以陽法救之。
見於陽者。
以陰法救之。
見陽攻陰。
白話文:
許多疾病都源於心臟主宰的功能失調。
可能是因為情慾無法滿足,
或是因分離、孤獨而心結難解,
又或是憂愁、恐懼、焦慮而心神煎熬,
導致心火鬱結而發病。
全身的經脈因此受阻,
所以百體都感到不適。
因此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病狀。
從現在觀察來看,
許多醫書中沒有收錄「百合病」這個病症,
而以「勞瘵」稱之。
可能是因為「百合病」和「勞瘵」的症狀相似,
或是因為血瘀積聚在經脈中也會有相似的症狀,
所以纔不收錄這個病症。
只把治療方法併入其他病症的方劑中,而捨棄了「百合病」這個病名,
實在令人惋惜。
因此,治療脈病的兩種方法,也就沒有流傳於世了。
「百合病」這個病症,
若表現於陰虛的患者,則需要用陽性的方法治療;
若表現於陽虛的患者,則需要用陰性的方法治療;
若表現為陽氣攻擊陰氣的狀態,
復發其汗。
此為逆。
見陰攻陽。
乃復下之。
此亦為逆。
〔衍義〕傷寒治法。
有謂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陰盛陽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今百合病。
所云見於陰者。
以陽法救之。
見於陽者。
以陰法救之。
與傷寒之語意。
大同而小異。
何則。
在彼直言其盛。
所以行汗下之法。
此但言其見以救之。
則是無汗下之宜施。
何以知其然。
白話文:
再次讓病人出汗。
這屬於逆治。
因為看到陰邪侵犯陽氣,
就再次使用下法。
這也是逆治。
傷寒的治療方法,
有人認為陽氣盛而陰氣虛,
出汗就會死亡,
下瀉則會痊癒。
陰氣盛而陽氣虛,
出汗就會痊癒,
下瀉則會死亡。
現在百合病,
所說見於陰者,
要用陽法治療,
見於陽者,
要用陰法治療。
這和傷寒的說法,
大體相同,但略有差異。
為什麼呢?
傷寒直接說陽氣盛或陰氣盛,
因此才使用汗法或下法。
百合病只是說見於陰或見於陽,
就用相應的方法治療,
並沒有說應該出汗或下瀉。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
所敘百合病。
皆持兩端。
欲臥不臥。
欲食不食。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為其脈行表裡之病。
但當救之。
非如傷寒陽氣之變。
見於內外。
必行汗下者也。
設用傷寒法。
見病在表輒汗。
入里輒下。
雖表裡不逆。
然亦傷之。
是以前條用方救之是也。
其後所結汗下之逆者。
為反表裡汗下之逆者也。
狐惑之為病。
狀如傷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閉。
臥起不安。
蝕於喉為惑。
白話文:
如果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百合病,例如表症出現時就發汗,裏症出現時就瀉下,即使表裡不逆,也會傷害患者。
因此,前文所述的方劑是用來救治百合病的,而不是用來治療傷寒的。
如果百合病發展到後期,出現發汗和瀉下的逆反現象,那就是表裏交錯汗下逆反的表現。
蝕於陰為狐。
不欲飲食。
惡聞食臭。
其面目。
乍黑乍赤乍白。
蝕於上部則聲喝。
(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
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衍義〕狐惑病。
謂蟲蝕上下也。
世謂風中有蟲。
凡蟲自風生固矣。
然風陽也。
獨陽不生。
必有所憑而後化。
白話文:
狐惑病
病症:
- 陰部受損,稱為狐惑病。
- 患者不願飲食。
- 聞到食物的臭味會感到厭惡。
- 面部顏色變化無常,時而發黑,時而發紅,時而發白。
- 如果病症侵蝕到上部,患者會發出嘶啞的聲音。
治療:
- 甘草瀉心湯主治狐惑病。
甘草瀉心湯藥方:
- 甘草(四兩)
- 黃芩(三兩)
- 人參(三兩)
- 乾薑(三兩)
- 黃連(一兩)
- 大棗(十二枚)
- 半夏(半升)
製作方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煮至六升。
- 去除藥渣,再次煎煮。
- 飲用溫熱的藥液,每次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解釋:
- 狐惑病,指的是蟲蝕上下造成的疾病。
- 世俗認為風中有蟲,但風是陽氣,陽氣單獨不能產生蟲,必須依附於其他事物才能化生。
蓋因濕熱久停。
蒸腐氣血而成瘀濁。
於是風化所腐為蟲矣。
設風不由濕熱。
而從寒涼者。
肅殺之氣。
縱然腐物。
蟲亦不化也。
由是知此病也。
蟲生於濕熱敗氣瘀血之中。
其來漸矣。
遇極乃發。
非若傷寒一日而暴病者也。
病發默默欲眠。
目不得閉。
臥起欠安者。
皆五臟久受濕熱。
傷其陰精。
衛不內入。
神不內寧故也。
更不欲食。
惡聞食臭者。
倉廩之府傷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濕熱之氣長期停滯,蒸煮腐敗氣血,形成瘀濁之物。於是風氣乘虛而入,腐蝕瘀濁之物,便化為蟲子。
如果風氣不是由濕熱而來,而是由寒涼之氣而來,其肅殺之氣,即使遇到腐敗之物,蟲子也不會化生。
由此可知,這種疾病是蟲子生長於濕熱敗氣、瘀血之中,其發病過程是逐漸積累的,到極點才會發病,不像傷寒那樣一日之間突然發病。
發病時,患者會感到昏昏欲睡,卻又睜不開眼睛,躺臥起來都不舒服。這是因為五臟長期受到濕熱侵襲,損傷了陰精,導致衛氣不能內守,精神不能安定所致。
患者還會感到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的臭味就反感。這是因為脾胃受到損傷,導致消化功能失調。
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者。
由五臟不足。
更為衰旺。
迭見其色也。
其蟲者。
從濕熱之極。
所發之處而蝕之。
蝕上部者。
內損心肺。
外傷咽喉。
肺者氣之主。
咽喉聲音之戶。
由是其聲嗄矣。
故用甘草瀉心湯主之。
治其濕熱。
分利其陰陽。
而黃連非惟治心脾熱也。
而亦治蟲。
後世方論謂是證。
或初得。
狀似傷寒。
或因傷寒所變也。
然皆蟲證也。
又謂傷寒病。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臉色忽紅忽黑忽白,這是因為五臟不足,導致氣血衰弱,才會出現這種反覆變色的現象。
至於「蟲證」,則是濕熱過盛,侵蝕身體而導致的。如果蟲證侵蝕上部,就會損傷心肺,導致咽喉受損。肺主氣,咽喉是聲音的通道,因此會出現聲音嘶啞的症狀。
治療方法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瀉心火,清濕熱,調節陰陽,而黃連除了清心脾熱之外,也能治療蟲證。
後世醫家認為,這種疾病可能一開始就表現出像傷寒的症狀,或者是由傷寒轉變而來的,但無論如何,都是屬於蟲證。
另外,也有人認為傷寒病本身...
腹內熱。
飲食少。
腸胃空虛。
而蟲不安。
故隨所食上下部。
而病名孤惑也。
以此二或字觀之。
則非獨傷寒變是證。
凡熱病皆得生蟲也。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衍義〕蟲蝕下部則咽乾者。
下部腎之所在。
任脈附焉。
腎、水也。
濕熱甚於下。
則蟲蝕於上。
而腎水受傷。
經脈乏水以資之。
挾濕熱逆而燥其咽嗌。
故用苦參湯洗。
苦參能除熱毒。
療下部䘌。
因以洗之。
白話文:
腹內有熱,導致食慾不振,腸胃空虛,蟲子在裡面不安分。因此,蟲子會隨著食物上下移動,這種病症叫做「孤惑」。
從「二或」這兩個字來看,孤惑不只是傷寒的變證,凡是熱病都有可能生蟲。
如果蟲子侵蝕下部,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可以用苦參湯漱口治療。
衍義
蟲子侵蝕下部導致咽喉乾燥的原因是:下部是腎臟所在,任脈也附著在這裡。腎臟主水,下部濕熱過盛,蟲子就會向上侵蝕,傷及腎水。經脈缺乏水分滋養,就會帶著濕熱逆流而上,導致咽喉乾燥。因此,用苦參湯漱口,因為苦參可以清熱解毒,治療下部的病症。
雖然。
此治之外者爾。
若究其源。
病則自內而外出。
豈獨治其標而已哉。
試用上部服瀉心湯者觀之。
則下部亦必有可服之藥。
自下部用洗法者觀之。
則上部咽喉。
亦必有可治之理。
此仲景特互發之爾。
不然。
何後世方論有服下部藥者。
與內食五臟者乎。
蝕於肛者。
雄黃散熏之。
雄黃一味為末。
筒瓦二枚合之。
燒向肛熏之。
脈經云。
病人或從呼吸。
上蝕其咽。
或從下焦。
白話文:
雖然,這只是治療病症表面的方法。
如果探究病症的根源,病症都是從內部發作,然後才表現出來。
怎麼能只治療表面的症狀呢?
試著觀察服用瀉心湯來治療上部的病人,他們的下部也一定有相應的藥物可以治療。
同樣地,觀察用洗法治療下部的病人,他們的上部咽喉也一定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這是仲景醫學的獨特之處,他將病症的治療方法相互聯繫起來。
否則,後世的醫學理論中,為什麼會有服用下部藥物和治療內臟的藥物呢?
如果肛門受到損傷,可以用雄黃散燻蒸。
將雄黃研成細末,用兩個瓦片合起來,燒熱後燻蒸肛門。
《脈經》中記載,病人可能會從呼吸系統向上侵犯到咽喉,或者從下焦部位向上蔓延。
蝕其肛陰。
蝕上為惑。
蝕下為狐。
狐惑病者。
豬苓散主之。
〔衍義〕蝕於肛。
濕熱在下。
二陰雖皆主於腎。
然肝脈循於肛。
肛又為大腸之門戶。
大腸、金也。
濕熱傷之。
則木來侮。
是以蟲蝕於此焉。
雄黃本主䘌瘡殺蟲。
又有治風之義。
故用熏之。
注引脈經豬苓散主之者。
亦分別濕熱爾。
病者脈數。
無熱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
白話文:
['腐蝕肛門周圍。', '腐蝕上部是迷惑。', '腐蝕下部是狐性病。', '患狐惑病的人。', '使用豬苓散來治療。', '[註釋]腐蝕肛門。', '這是因為下部有濕熱。', '雖然兩腿內側都由腎主導,', '然而肝脈經過肛門,', '肛門又是大腸的入口。', '大腸屬金,', '濕熱傷害它,', '那麼木氣就會侵犯。', '因此蟲子會在這裡腐蝕。', '雄黃原本用於治療膿瘡和殺蟲,', '也有止風的作用。', '所以使用它來薰療。', '註解引用脈經中提到的豬苓散,', '也是為了分離和治療濕熱。', '病人的脈搏頻率高,', '沒有明顯的熱症和輕微煩躁,', '沈默地只想躺著。', '有出汗現象。', '剛開始得病時,', '眼睛紅腫,像鵝眼。']
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
若能食者。
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兩)
上二味。
杵為散。
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衍義〕凡脈數則發熱而煩。
此熱在血。
不在榮衛。
故不發熱。
但微煩爾。
汗出者。
以血病不與衛和。
血病則惡煩。
故欲默。
衛不和則陽陷。
故欲臥。
腠理因開而津液泄也。
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
白話文:
第七、第八天眼睛四周發黑。
如果能吃東西。
膿已經形成。
赤小豆當歸散可以治療。
赤小豆當歸散的藥方:
赤小豆(三升,浸泡使其發芽,曬乾)、當歸(十兩)
以上兩種藥材。
搗碎成粉末。
用米湯服用,每次服用一匙。
一天服用三次。
〔衍義〕脈搏跳動頻繁,則會發熱而煩躁不安。
這種熱是在血液中。
不在經絡和衛氣中。
所以不會發熱。
只會輕微煩躁。
出汗的人。
因為血液病變,導致血液和衛氣不協調。
血液病變則會感到惡心煩躁。
所以想安靜。
衛氣不協調則陽氣虛弱。
所以想躺下。
毛孔張開,導致津液外泄。
第三、第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睛一樣。
熱血循脈炎上。
注見於目也。
七八日四眥黑者。
其血凝蓄。
則色變成黑也。
若能食膿已成者。
濕熱之邪散漫。
則毒血流。
傷其中和之氣不清。
故不能食。
若能食。
可知其毒血已結成膿。
胃氣無擾。
故能食也。
用赤豆、當歸治者。
其赤小豆能消熱毒。
散惡血。
除煩排膿。
補血脈。
用之為君。
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
漿水味酸。
解熱療煩。
入血為輔使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能吃東西,表示膿已經形成了,濕熱邪氣散佈,毒血流動,傷了中和之氣,所以之前無法吃東西。現在能吃東西,就表示毒血已經形成了膿,胃氣不受影響,所以才能吃東西了。
用赤豆、當歸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補血脈,用之為君。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
用赤小豆和當歸來治療。赤小豆能消熱毒,散瘀血,消除煩躁,排出膿液,補血脈,是主要的藥物(君)。當歸能補血,生新血,去陳舊的血液,作為輔助的藥物(佐)。漿水(湯汁)味酸,可以解熱消煩,進入血液,是輔助的藥物(使)。
陽毒之為病。
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吐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
面目青。
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老小再服取汗。
肘後千金方。
白話文:
陽毒與陰毒的症狀與治療
陽毒所致的疾病,症狀表現為:
- 面色發紅,出現斑點,如同錦緞上的紋路。
- 咽喉疼痛。
- 吐出膿血。
如果在五天內治療,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療。
**治療方法:**使用升麻鱉甲湯。
陰毒所致的疾病,症狀表現為:
- 面色發青。
- 全身疼痛,如同被人用杖打了一般。
- 咽喉疼痛。
如果在五天內治療,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療。
**治療方法:**使用升麻鱉甲湯,但需去除雄黃、蜀椒。
升麻鱉甲湯的配方:
- 升麻:二兩
- 當歸:一兩
- 蜀椒(炒去汗):一兩
- 甘草:二兩
-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烤):適量
- 雄黃(研磨成粉):半兩
製作方法:
- 將上述六味藥材放入水中,水量為四升。
- 以大火煮沸,並持續煮至剩下一升。
- 將藥湯一次性服用。
- 年老體弱或兒童,可以再次服用藥湯,並注意服用後要出汗。
出處:《肘後千金方》
說明:
- 此處的“升麻鱉甲湯”可能為古方,現代醫學並不推薦自行使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文中所述的“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僅為古人經驗總結,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據病症和個人體質進行判斷。
- 現代醫學對陽毒和陰毒的概念已有較大的改變,更多地從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的角度進行理解。
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
有桂。
陰毒用甘草湯。
無雄黃。
〔衍義〕按古方書謂陽毒者。
陽氣獨盛。
陰氣暴衰。
內外皆陽。
故成陽毒。
謂陰毒者。
陰氣獨盛。
陽氣暴衰。
內外皆陰。
故成陰毒。
二者或傷寒初得。
便為是證。
或服藥後變而成之。
陽毒盡治以寒涼。
陰毒盡治以溫熱。
藥劑如冰炭之異。
何乃仲景用一方治之乎。
雖曰陰毒。
去雄黃、蜀椒。
則是反去其溫熱者矣。
白話文:
治療陽毒要用升麻湯,但不要加鱉甲,要加桂枝。
治療陰毒要用甘草湯,不要加雄黃。
衍義
根據古方書,陽毒指的是陽氣過盛,陰氣衰弱,內外皆陽,因此形成陽毒。
陰毒指的是陰氣過盛,陽氣衰弱,內外皆陰,因此形成陰毒。
這兩種毒症可能在傷寒初期就出現,也可能是在服藥後轉變而來。
陽毒需要用寒涼藥物治療,陰毒則需要用溫熱藥物治療,藥物就像冰炭一樣截然不同。
那麼為什麼仲景會用一種藥方來治療兩種毒症呢?
雖然稱為陰毒,但去掉了雄黃、蜀椒,其實是反過來去掉了溫熱藥物。
且注曰肘後千金方。
陽毒用升麻湯。
無鱉甲。
有桂。
陰毒用甘草湯。
無雄黃。
豈非皆是熱毒之傷於陰陽二經絡耶。
在陽經絡。
則面赤斑斑如錦紋。
吐膿血。
在陰經絡。
則面青身如被杖。
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如此。
豈是寒熱之邪乎。
嘗以升麻、鱉甲之藥考之。
本草謂升麻能解時氣毒厲。
諸毒攻咽喉痛。
與熱毒成膿。
開壅閉。
療發斑。
當歸能破惡血。
養新血。
補五臟肌膚。
白話文:
且注曰肘後千金方。
(且讓我們看看這段話,它是出自《肘後救卒方》的。)
陽毒用升麻湯。
(陽毒要用升麻湯來治療。)
無鱉甲。
(升麻湯裡沒有鱉甲。)
有桂。
(升麻湯裡有桂枝。)
陰毒用甘草湯。
(陰毒要用甘草湯來治療。)
無雄黃。
(甘草湯裡沒有雄黃。)
豈非皆是熱毒之傷於陰陽二經絡耶。
(這難道不是熱毒侵犯了陰陽二經絡嗎?)
在陽經絡。
(如果熱毒侵犯了陽經絡。)
則面赤斑斑如錦紋。
(那麼臉上就會出現紅色斑點,像錦緞上的紋路一樣。)
吐膿血。
(還會吐出膿血。)
在陰經絡。
(如果熱毒侵犯了陰經絡。)
則面青身如被杖。
(那麼臉色就會發青,身體就像被杖打了一樣。)
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如此。
(這些都是陰陽水火動靜的本象。)
豈是寒熱之邪乎。
(難道是寒邪或熱邪嗎?)
嘗以升麻、鱉甲之藥考之。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升麻和鱉甲的藥性來驗證。)
本草謂升麻能解時氣毒厲。
(本草書上說升麻能解時氣毒邪。)
諸毒攻咽喉痛。
(各種毒邪侵犯咽喉,導致疼痛。)
與熱毒成膿。
(與熱毒結合,形成膿液。)
開壅閉。
(能解除阻塞。)
療發斑。
(能治療發疹。)
當歸能破惡血。
(當歸能破除瘀血。)
養新血。
(能滋養新血。)
補五臟肌膚。
(能補益五臟和肌膚。)
甘草和中。
利血脈。
緩急止痛。
調藥奏功。
鱉甲去惡血。
雄黃破骨節積聚。
避鬼邪惡氣。
骨蒸熱極。
蜀椒通血脈。
調關節。
逐肌骨皮膚死肌。
去留結破血。
治天行時氣。
諸藥所能者如此。
即此觀之。
仲景於陰陽二毒之證。
總用一方。
蓋可見矣。
病形雖由陰陽發證。
論邪則一屬熱毒與血病也。
所以不分表裡。
俱以升麻解熱毒為君。
當歸和血為臣。
余者佐之而已。
白話文:
甘草可以調和藥性。
它能通暢血脈。
緩解急症,止住疼痛。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藥效。
鱉甲可以清除惡血。
雄黃能破除骨節積聚。
避邪驅鬼,消除惡氣。
骨蒸發熱,熱度極高。
蜀椒能通暢血脈。
調和關節。
驅除肌膚骨骼上的死肉。
去除積聚,破除血瘀。
治療時疫。
這些都是各種藥物所能發揮的作用。
從這裡可以看出,
仲景在治療陰陽二毒的症狀時,
總是用同一種藥方。
由此可見,
雖然病症是由陰陽失衡而發生的,
但從邪氣的角度來看,都屬於熱毒和血病。
因此,不分表裡,
都以升麻解熱毒為主藥。
當歸和血為輔藥。
其他藥物則起到輔助作用。
但雄黃、蜀椒。
理陽氣藥也。
故病在陰者去之。
如肘後千金。
陽毒去鱉甲有桂枝者。
鱉、水族。
乃陰中之陽。
不如桂枝能調陽絡之血。
陰毒不去蜀椒者。
蜀椒亦陰中之陽。
非若雄黃陽中之陽。
故留之以治陰也。
方旨如此而已。
所謂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者。
五日乃土之生數。
熱未極也。
尚可以治。
七日為火之成數。
熱之極。
陰陽消滅。
不可治矣。
其邪比之傷寒。
白話文:
但雄黃、蜀椒,理陽氣藥也。故病在陰者去之。
但是雄黃和蜀椒,是調理陽氣的藥物。所以,如果病症屬於陰性的,就應該用它們來治療。
如肘後千金。陽毒去鱉甲有桂枝者。鱉、水族,乃陰中之陽。不如桂枝能調陽絡之血。
例如《肘後備急方》中,治療陽毒的方劑,加入鱉甲的時候會配桂枝。鱉屬於水族,是陰中帶陽的。但桂枝更能調和陽氣的經絡血液,效果更好。
陰毒不去蜀椒者。蜀椒亦陰中之陽。非若雄黃陽中之陽。故留之以治陰也。
如果陰毒要用蜀椒來治療,是因為蜀椒也是陰中帶陽的。它不像雄黃,屬於陽中之陽。因此,用蜀椒來治療陰毒,可以保留陽氣,達到治療的目的。
方旨如此而已。所謂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五日乃土之生數,熱未極也,尚可以治。七日為火之成數,熱之極,陰陽消滅,不可治矣。其邪比之傷寒。
這就是方劑的道理。所謂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是因為五日代表土的生數,熱氣還沒有到達極點,還可以治療。七日代表火的成數,熱氣已經達到極點,陰陽消滅,就無法治療了。這種病邪和傷寒相比,更加兇險。
加之以毒。
故傷寒至七日猶得再經。
而此至七日。
不惟滅其陰。
且火極亦自滅矣。
白話文:
再加上毒素的影響,
因此,得了傷寒到了第七天時,病邪還可能再次侵襲另一個經絡。
而到了這個第七天的階段,
不僅會嚴重消耗人體的陰液(體內的滋潤、營養物質),
並且,即使是陽熱之氣(病邪所引起的炎症反應)達到極點,也會開始自我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