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衍義〕此言其脈邪之不相應也。寒飲反見數脈,數是內經有用熱遠熱、有用寒遠寒之戒。在夏用熱藥治飲,則數脈愈增;在冬用寒藥治熱,則寒飲愈盛,皆伐天和,所以在冬夏難也。在春秋,或可適其寒溫而消息之。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衍義〕脈沉病在裡也。凡弦者為痛、為飲、為癖。懸飲結積在內作痛,故脈見沉弦。此條言病脈而不言藥,後出一條,言藥而不言病脈,可知懸飲之痛,不止上條。傷寒中懸飲,亦用是湯,則知十棗湯之治懸飲之證最多也。故將下條黏連上條,成注謂芫花之辛以散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棗之甘以益脾而勝水也。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去皮三兩) 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衍義〕傷寒論寒邪傷榮,麻黃湯;風邪傷衛,桂枝湯;風寒兩傷榮衛者,大青龍湯;稍迫心肺證,小青龍湯。今溢飲亦是榮衛兩傷治之,何也?出方不出證,又何也?蓋溢飲之證,已見首篇,故不重出。水飲溢出於表,榮衛盡為不利,猶傷寒榮衛兩傷,故必發汗以散水,而後榮衛行、經脈行,則四肢之水亦消矣。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三兩) 桂枝(三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合) 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衍義〕心肺在膈上,肺主氣,心主血。今支飲在膈間,氣血皆不通利。氣為陽主動,血為陰主靜,氣不利,則與水同逆於肺而為喘滿;血不利,則與水雜揉,結於心下而為痞堅。腎氣上應水飲,腎氣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亦見於面也。脈沉為水,緊為寒,非別有寒邪,即水氣之寒也。醫雖以吐下之法治,然藥不切於病,故不愈。用木防己者,味辛溫,能散留飲結氣,又主肺氣喘滿,所以用為主治。石膏味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氣,清肺定喘。人參味甘溫,治喘,破堅積,消痰飲,補心肺氣不足,皆為防己之佐。桂枝味辛熱,通血脈,開結氣,且支飲得溫則行,又宣導諸藥,用之為使。若邪之淺,在氣分多而虛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實者,則愈後必再發。故石膏是陽中之治氣者則去之,加芒硝味鹹寒,陰分藥也,治痰實結,賴之去堅消血癖。茯苓伐腎邪,治心下堅滿,佐芒硝則行水之力益倍。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這段文字說明脈象與邪氣不相符的情況。寒飲卻出現脈象數的現象,這與內經中「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原則相違背。夏天用溫熱藥治療飲證,反而會使脈象更加數;冬天用寒涼藥治療熱證,寒飲會更加嚴重,這些都違背了自然法則,所以冬夏治療都很困難,春秋季節則可以根據寒溫情況調整治療。
脈象沉而弦,表示有懸飲內痛。治療懸飲,十棗湯是主方。
十棗湯方劑:
芫花(炮製)、甘遂、大戟(各等分)
將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加水一升五合,先煮十枚肥大的紅棗,取八合去渣,再加入藥末。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清晨溫服。如果藥效不顯著,隔日可增加半錢劑量,直到藥物順利排出。之後以稀粥調養身體。
脈象沉說明病在裡,凡是弦脈都與疼痛、飲證、癖證有關。懸飲積聚在內臟,造成疼痛,所以脈象表現為沉弦。本段說明病情和脈象,卻沒有提到藥物,後段則提到藥物卻沒有說明病情和脈象。由此可知,懸飲疼痛的情況不只限於上文所述。傷寒中的懸飲也使用此方,說明十棗湯治療懸飲的療效最好。所以將下文與上文連接在一起。注解中提到,芫花的辛味可以散寒飲,甘遂、大戟的苦味可以瀉水,大棗的甘味可以益脾而勝水。
治療溢飲,應該發汗,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可以使用。
大青龍湯方劑: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甘草)、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蛋大小,碎)
以上七味藥,加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即可。汗出過多者,用溫熱的藥粉止汗。
小青龍湯方劑: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炙甘草)、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用溫水洗淨)
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論中提到,寒邪傷及營氣用麻黃湯,風邪傷及衛氣用桂枝湯,風寒都傷及營衛氣則用大青龍湯,稍微影響到心肺則用小青龍湯。現在溢飲也是營衛都受損,所以用這些方劑治療。為什麼只出方劑不出病證呢?因為溢飲的病證在前面已經描述過了,所以不再重複。水飲溢出於體表,營衛都受阻,如同傷寒中營衛都受損的情況,所以必須發汗以散水,然後營衛才能運行,經脈才能通暢,四肢的水腫也會消退。
膈間支飲,患者會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脈象沉緊,持續數十天,如果用吐瀉的方法治療無效,則用木防己湯。體質虛弱者服用後即可痊癒,體質實者三日後可能復發,再次服用無效者,宜將木防己湯中的石膏去除,加入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湯方劑: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如雞蛋大小)、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劑:
木防己(三兩)、桂枝(三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茯苓(四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稍微煎煮一下,分兩次溫服,微利則病癒。
心肺在膈膜上方,肺主氣,心主血。現在支飲在膈間,氣血都不通暢。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不通暢,則與水逆於肺,導致喘滿;血不通暢,則與水混合,結聚於心下,導致痞堅。腎氣上應水飲,腎氣之色主黑,凝血之色也黑,所以面色黧黑。脈象沉為水,緊為寒,不是另有寒邪,而是水氣的寒邪。即使用吐瀉的方法治療,但藥物沒有對症,所以無效。使用木防己,因其辛溫,能散寒飲,又能治肺氣喘滿,所以為主藥。石膏辛甘微寒,治心下逆氣,清肺定喘,人參甘溫,治喘,破堅積,消痰飲,補心肺氣不足,都是木防己的輔藥。桂枝辛熱,通血脈,開結氣,而且支飲得溫則行,又引導其他藥物,所以為使藥。如果邪氣較淺,多在氣分而虛弱者,服用後即可痊癒;如果邪氣較深,多在血分而實者,痊癒後可能再次發作。所以,石膏是治療陽中之氣的藥物,因此去除;加入芒硝,鹹寒,屬陰分藥物,治療痰實結,依靠它去除堅積,消散血癖;茯苓瀉腎邪,治心下堅滿,輔助芒硝則利水之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