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3)
卷十二 (3)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衍義〕痰飲由水停也。得寒則聚。得溫則行。況水行從乎氣。溫藥能發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也。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衍義〕心胞絡循脅出胸下。靈樞曰。胞絡是動。則胸脅支滿。此痰飲積其處而為病也。
目者心之使。心有痰水。精不上注於目。故眩。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腎邪。痰、水類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滲手太陰。引入膀胱。故用為君。桂枝乃手少陰經藥。能調陽氣。開經絡。況痰水得溫則行。用之為臣。白朮除風眩燥痰水。除脹滿。以佐茯苓。然中滿勿食甘。用甘草何也。蓋桂枝之辛。得甘則佐其發散。和其熱而使不僭也。復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則不支滿而反滲泄。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也。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
〔衍義〕微飲而短氣。由飲水停蓄。致三焦之氣升降呼吸不前也。二方各有所主。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腎肝。茯苓入手太陰。桂枝入手少陰。皆輕清之劑。治其陽也。地黃入足少陰。山萸入足厥陰。皆重濁之劑。治其陰也。一證二方。豈無故哉。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衍義〕仲景嘗謂天樞開發。胃和脈生。今留飲之堵塞中焦。以致天真不得流通。胃氣不得轉輸。脈隱伏而不顯。留飲必自利。自利而反快者。中焦所塞暫通也。通而復積。續堅滿。必更用藥盡逐之。然欲直達其積飲。莫若甘遂快利。用之為君。欲和脾胃。除心下堅。又必以半夏佐之。然芍藥停濕。何留飲用之乎。甘草相反甘遂。何一方兼用之。蓋芍藥之酸。以其留飲下行。甘遂泄之。本草謂其獨去水氣也。甘草緩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然心下者。脾胃部也。脾胃屬土。土由木鬱其中而成堅滿。非甘草不能補土。非芍藥不能伐木。又可佐半夏和胃消堅也。雷公炮炙法。有甘草湯浸甘遂者矣。
脈浮而細滑。傷飲。
〔衍義〕脈之大小。皆從氣血虛實變見者也。傷於飲。則氣虛而脈浮。血虛而脈細。陽火被郁。則微熱而脈滑也。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患有痰飲的病人,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理。
痰飲是因為水液停滯所致。遇到寒邪就會聚集,遇到溫熱就會運行。況且水液的運行依靠於氣機,溫熱的藥物能夠發散陽氣,疏通毛孔,利水道。如果病人心下有痰飲,胸脅部脹滿,頭暈目眩,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
苓桂朮甘湯方劑: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小便會通暢。
心包絡循行於脅肋,到達胸下。靈樞經記載,心包絡是運動的,所以痰飲停積於此處會導致胸脅脹滿。
眼睛是心的外竅,心臟有痰水時,精氣不能上達於目,所以會頭暈目眩。本草書記載,茯苓能治療痰水,去除腎臟的邪氣,痰和水是一類病症。治療水液停滯,必須從小便排出。茯苓能滲透手太陰經,引入膀胱,所以用作君藥。桂枝是手少陰經的藥物,能調和陽氣,疏通經絡,況且痰水遇到溫熱就會運行,所以用作臣藥。白朮能除風眩、燥濕、痰水,消除脹滿,輔助茯苓。但腹部脹滿時不要吃甜食,為什麼還要用甘草呢?因為桂枝辛辣,配伍甘草能使其發散作用緩和,調和其熱性,以免過於猛烈。同時還能益土以制水。甘草與茯苓配合使用,就能避免脹滿,反而促進滲泄。本草書記載,甘草能降氣,消除煩悶脹滿。
呼吸短促伴有輕微水腫,應該從小便排出,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方劑如上)。腎氣丸也能治療(方劑見婦人雜病篇)。
輕微水腫伴呼吸短促,是因為水液停滯,導致三焦之氣升降出入受阻。這兩個方劑各有主治,苓桂朮甘湯主治陽氣方面的水腫,治療呼氣短促;腎氣丸主治陰氣方面的水腫,治療吸氣短促。因為呼氣出自心肺,吸氣出自腎肝。茯苓入手太陰經,桂枝入手少陰經,都是輕清的藥物,治療陽氣方面的水腫。地黃入足少陰經,山茱萸入足厥陰經,都是重濁的藥物,治療陰氣方面的水腫。一個證候用兩個方劑,是有原因的。
脈象沉伏,病人想大便,大便後反而舒服,雖然大便通暢,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脹滿,這是因為水液停滯未盡,想要排出之故,可用甘遂半夏湯治療。
甘遂半夏湯方劑:
甘遂(大的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炙甘草(如指頭般大的一枚)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二升,煎煮至半升,去渣,加蜂蜜半升和藥汁,再煎至八合,一次服用。
仲景曾經說過,天樞穴暢通,胃氣和順,脈象就顯現出來。現在水液停滯阻塞中焦,導致元氣不能流通,胃氣不能運化,所以脈象隱伏不明顯。水液停滯必然會想大便,大便後反而舒服,是因為中焦暫時通暢了。但通暢後又再次積聚,繼續堅硬脹滿,必須再次用藥徹底排出。想要直接到達積聚的水液,沒有比甘遂更快速的利水藥物,所以用它作君藥。想要和中脾胃,消除心下堅硬,又必須用半夏佐之。芍藥止瀉,為何治療水液停滯還要用它呢?甘草與甘遂相反,為何一方中又要同時使用呢?因為芍藥的酸味,可以使停滯的水液向下運行,甘遂可以排出它。本草書記載,芍藥單獨就能去除水氣。甘草可以緩和甘遂的峻猛之性,使其作用不至於過於急速,徘徊於停滯之處,直至徹底清除。加入蜂蜜也是這個意思。心下是脾胃部位,脾胃屬土,土因木鬱結其中而導致堅硬脹滿,非甘草不能補土,非芍藥不能疏肝。又可以輔助半夏和胃消堅。雷公炮炙法中,有甘草湯浸泡甘遂的做法。
脈象浮而細滑,是傷於寒飲。
脈象的大小,都從氣血虛實變化中顯現出來。傷於寒飲,就會氣虛而脈浮,血虛而脈細,陽氣被鬱遏,就會微熱而脈滑。
脈象弦數,是寒飲,冬夏都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