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水在腎。心下悸。
〔衍義〕心屬火而宅神。畏水者也。今水在腎。腎水愈盛。上乘於心。火氣內郁。神靈不安。故作悸動。築築然懼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衍義〕心之俞出於背。背、陽也。心有留飲。則火氣不行。惟是寒飲注其俞。出於背。寒冷如掌大。論其俞之處。明其背之非盡寒也。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衍義〕脅下為厥陰之支絡。循胸出脅下。足厥陰脈布脅肋。而缺盆是三陽俱入。然獨足少陽從缺盆過季脅。飲留脅下。阻礙厥陰少陽之經絡。不得疏通。肝苦急。氣不通故痛。少陽上引缺盆。故咳嗽則氣攻衝。其所結者通。而痛輒已。(一作轉甚)如上條咳而痛同也。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衍義〕胸中者。肺部也。肺主氣以朝百脈。治節出焉。飲留胸中。宗氣呼吸。惟以布息。故短氣。氣不布。則津液不化而膈燥。是以渴也。足厥陰肝臟主筋。束骨而利關節。其經脈上貫於膈。而膽之經亦下胸中貫膈。夫飲者。即濕也。其濕喜流關節。從經脈流而入之。作四肢歷節痛。留飲。水類也。所以脈亦沉也。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伏飲。
〔衍義〕膈上表分也。病痰滿喘咳。乃在表之三陽。皆鬱而不伸。極則化火。衝動膈上之痰吐發。然膈間之伏飲。則留而不出。因其不出。則三陽之氣雖動。尚被伏飲所抑。足太陽經屈而不伸。乃作寒熱。腰背疼痛。其經上至目內眥。故目泣自出。足少陽經氣。屬風火之化。被抑不散。並於陽明。屬在肌肉之分。故振振身瞤而劇也。是條首以痰言。末以飲言。二者有陰陽水火之分。痰從火而上。熬成而濁。故名曰痰。飲由水濕留積不散而清。故名曰飲。亦是五行水清火濁之義。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脈偏弦者飲也。
〔衍義〕飲水多留於膈。膈氣不行則喘滿。食少胃氣虛。復多飲。胃土不能運水。水停心下。心火畏水。甚則神不安。為怔忡驚悸。微者陽獨郁。而為短氣。夫脈弦者。
為虛為水。若兩寸皆弦。則是大下之後。陽氣虛寒所致。若偏見弦。則是積水之處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衍義〕脈弦為水為飲。今肺飲而曰不弦。何也。水積則弦。未積則不弦。非謂肺飲盡不弦也。此言飲水未積。猶得害其陽。雖不為他病。亦適成其苦喘短氣也。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行義〕脈平當無病。何以有病而反平也。正與上條不弦意同。明其雖有支飲。而飲尚不留伏。不停積。以其在上焦。未及胸中。不傷經脈。故脈平。然終礙其陰陽升降。故喘不能臥短氣耳。
白話文:
水停留在腎臟,會導致心悸。
心屬火,是精神寄居之所,害怕水。現在腎臟的水分過盛,上衝到心臟,心火鬱結,神志不安,所以會心悸,感覺心臟撲通撲通地跳,並且感到害怕。
如果心下有積聚的飲邪,患者的背部會感到寒冷,像手掌大小的一片。
心俞穴位於背部,背部屬陽。心下有積聚的飲邪,則心火運行不暢,寒飲停留在心俞穴,從而表現為背部寒冷,如同手掌大小的一片。但需注意,這只是穴位處的寒冷,並不代表整個背部都寒冷。
積聚的飲邪,會導致脅下疼痛並牽扯到鎖骨上窩,咳嗽時疼痛會減輕(或加重)。
脅下是足厥陰肝經的支脈經過的地方,沿著胸部到達脅下。足厥陰肝經佈滿脅肋,而鎖骨上窩是三陽經都經過的地方,但只有足少陽膽經從鎖骨上窩經過季脅。飲邪停留在脅下,阻礙了厥陰、少陽經絡的疏通,肝氣鬱結,氣機不通暢,所以疼痛。少陽經向上牽扯到鎖骨上窩,所以咳嗽時氣機衝擊,積聚的飲邪得以疏通,疼痛就減輕(或加重)。這與上文咳嗽伴隨疼痛的情況類似。
胸中有積聚的飲邪,患者會出現氣短口渴、四肢關節疼痛的症狀,脈象沉弱,則表示有積聚的飲邪。
胸中指的是肺部。肺主氣,朝百脈,調節氣血運行。飲邪停留在胸中,影響了宗氣的呼吸,所以氣短。氣機運行不暢,津液不能化生,導致咽喉乾燥,所以口渴。足厥陰肝經主筋,約束骨骼,主司關節活動,其經脈上達於膈肌;而膽經也從胸中貫穿膈肌。飲邪就是濕邪,濕邪喜歡流注關節,沿著經脈流注關節,導致四肢關節疼痛。飲邪屬於水邪,所以脈象沉弱。
膈肌以上出現痰飲充盈、喘咳、吐痰等症狀,發病時伴有寒熱、背痛、腰痛、流淚不止,患者身體顫抖、抽搐劇烈,一定是伏藏的飲邪。
膈肌以上是人體的表層部位。痰飲充盈、喘咳等症狀,都屬於表層的三陽經脈氣機鬱滯不通,發展到極點就會化火,衝擊膈肌以上的痰飲而導致嘔吐。但膈肌間的伏藏飲邪,則停留在體內而不排出。由於飲邪不排出,雖然三陽經脈氣機活動,但仍然受到伏藏飲邪的壓制。足太陽膀胱經氣機鬱滯不通,導致寒熱交替。膀胱經向上通達目內眥,所以流淚不止。足少陽膽經氣屬風火,被壓制而不能疏泄,與陽明經脈共同作用於肌肉組織,所以身體顫抖抽搐劇烈。本條一開始提到痰,最後提到飲,兩者有陰陽水火的區別。痰由火熱向上,熬煉而形成濁物,所以稱之為痰;飲是由水濕停滯積聚而不散而形成清澈的物質,所以稱之為飲。這也是五行中水清火濁的道理。
患者飲水過多,必然會出現喘促胸滿。凡是飲食減少,飲水增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會心悸,輕者則氣短。脈象雙弦者為寒證,都是因為大瀉之後中焦虛弱所致;脈象偏弦者為飲邪。
飲水過多停留在膈肌,膈肌氣機不通則喘促胸滿。飲食減少,胃氣虛弱,又飲水過多,胃土不能運化水液,水停留在心下,心火畏水,嚴重則神志不安,出現驚悸;輕者陽氣鬱滯,則氣短。脈象弦細,代表虛弱和水濕。如果寸口脈和關脈都弦細,則是大瀉之後,陽氣虛弱寒冷所致;如果脈象只在某一位置弦細,則表示積水所在部位。
肺系積水脈象不弦細,僅表現為喘促氣短。
脈象弦細代表水濕,現在肺系積水卻不弦細,這是為什麼呢?水液積聚則脈象弦細,水液未積聚則脈象不弦細。這並不是說肺系積水就一定不弦細,而是說水液未積聚到一定程度,仍然會損傷陽氣,雖然沒有其他疾病症狀,也會出現喘促氣短。支氣管積水也會喘促,不能平臥,並且氣短,但脈象卻平和。
脈象平和本應無病,為什麼有病卻脈象平和呢?這與上文脈象不弦細的意思相同。說明雖然有支氣管積水,但水液尚未停留積聚,因為積水在上焦,尚未到達胸中,沒有損傷經脈,所以脈象平和。但終究會影響陰陽升降,所以喘促不能平臥,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