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衍義〕水性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於川,川入於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而人之飲水亦若是。《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今所飲之水,或因脾土壅塞而不行,或因肺氣澀滯而不通,以致流溢,隨處停積。水入腸間者,大腸屬金主氣,小腸屬火;水與火氣相搏,氣火皆動,故水入不得流走腸間,瀝瀝有聲,是名痰飲。然腸胃與肌膚為合,素受水穀之氣,長養而肥盛;今為水所病,故肌肉消瘦也。水入脅下者,屬足少陽經;少陽經脈從缺盆下胸中,循脅裡,過季脅之部分。其經多氣,屬相火;今為水所積,其氣不利,從火上逆胸中,遂為咳吐,吊引脅下痛,是名懸飲。水泛溢於表,表陽也;流入四肢者,四肢為諸陽之本,十二經脈之所起。水至其處,若不勝其表之陽,則水散當為汗出;今不汗,是陽不勝水,反被阻礙經脈榮衛之行,故身體疼重,是名溢飲。水流入腸間,宗氣不利;陽不得升,陰不得降,呼吸之息,與水迎逆於其間,遂作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榮衛皆不利,故形如腫也,是名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衍義〕心屬火,火,陽也,陽主動;腎屬水,水,陰也,陰主靜,靜則堅。今水在心下,水剋火,水守於外,故堅。火內郁不寧,故築築然動而短氣。水既外停,故惡水不欲飲也。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衍義〕仲景凡出病候,隨其臟氣變動而言之,不拘定於何邪也。如吐涎沫,屬肺臟;在肺痿證中者、上焦有熱者、肺虛冷者,皆吐涎沫。今水在肺亦然。蓋肺主氣,行榮衛,布津液;諸邪傷之,皆足以閉塞氣道,故榮衛不行,津液不布,氣停液聚,變成涎沫而吐出之。若咳若渴者,亦肺候也,皆無冷熱之分。但邪與氣相擊則咳,不擊則不咳;津液充其玄府則不渴,燥之則渴。隨所變而出其病,亦不止於是也。而在他證,方後更立加減法,便見仲景之意。
水在脾:少氣身重。
〔衍義〕脾居中焦,與胃為表裡,受谷化精,輸於五臟百骸。脾實則中氣強盛,體質強健。今水在脾而脾病矣。中虛則少氣;肌肉不得所養,唯受水氣,水陰也,故身重。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衍義〕肝有兩葉,布在脅下,經脈亦循於是,與少陽膽為表裡。今水客於肝,表裡氣停,故支滿。嚏者,氣噴出也。少陽屬火,火鬱則有時而發;邪雖發動,不得布散,惟上衝於鼻額,故作嚏,吊引脅下所結而痛。《原病式》曰:「嚏以鼻癢而作聲。鼻為肺竅,癢為火化,火干陽明,癢為嚏也。」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飲有四種,是什麼?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四種飲有何不同?答:原本身體強壯,如今消瘦,水分停滯在腸道間,發出瀝瀝的聲音,稱為痰飲。飲水後,水分流到脅下,咳嗽、吐痰並伴隨牽引疼痛,稱為懸飲。飲水在體內流動,到達四肢,本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咳嗽氣逆、呼吸困難、無法平臥,形體浮腫,稱為支飲。
(衍義)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如同高原之水流入河流,河流流入大海。如果阻塞河流,就會洪水泛濫,人體的飲水也類似。內經記載,飲水入胃,遊走於精氣之間,上輸於脾,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遍佈全身,五經並行。如今飲水停滯,可能是脾土壅塞不通,或是肺氣澀滯不通,導致水分流溢,停積在各處。水分進入腸間,大腸屬金主氣,小腸屬火,水與火氣相搏,氣火皆動,所以水分無法順利流走腸間,發出瀝瀝的聲音,這就是痰飲。然而腸胃與肌膚相連,本來吸收水穀之氣,滋養身體而肥盛,如今因為水分停滯生病,所以肌肉消瘦。水分進入脅下,屬於足少陽經,少陽經脈從鎖骨下、胸中循行,經過脅肋,其經脈氣盛,屬相火。如今因為水分積聚,氣機不利,從下往上逆衝胸中,於是咳嗽、吐痰,牽引脅下疼痛,這就是懸飲。水分泛溢於體表,體表屬陽,流入四肢,四肢是諸陽之本,十二經脈的起始之處。水分到達這些部位,如果表陽不足以化解水分,則水分散發應該出汗,如今不出汗,就是陽氣不勝於水,反而阻礙經脈榮衛運行,所以身體沉重疼痛,這就是溢飲。水分流入腸間,宗氣不利,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呼吸之息與水氣在其中迎逆,於是出現咳嗽氣逆、呼吸困難、無法平臥,榮衛皆不利,所以形體浮腫,這就是支飲。
水停留在心臟部位,心下堅硬,呼吸短促,厭惡飲水。
(衍義)心屬火,火屬陽,陽主主動;腎屬水,水屬陰,陰主靜,靜則堅實。如今水停留在心下,水克火,水在外停滯,所以堅硬;火在內鬱結不安,所以心下有搏動感而呼吸短促。水在外停滯,所以厭惡飲水。
水停留在肺部,吐出涎沫,想要喝水。
(衍義)張仲景描述病情時,隨著臟腑氣機的變化而論述,不拘泥於某種邪氣。例如吐出涎沫,屬於肺臟,出現在肺痿證中,上焦有熱,肺虛寒,都會吐出涎沫。如今水停留在肺部也是如此。因為肺主氣,運行榮衛,布散津液,各種邪氣傷害肺部,都足以阻塞氣道,所以榮衛運行不暢,津液不能布散,氣機停滯,津液聚積,變成涎沫而吐出。如果咳嗽口渴,也是肺的病候,都沒有冷熱之分,只是邪氣與氣相搏則咳嗽,不相搏則不咳嗽;津液充盈於玄府則不渴,津液乾燥則口渴,隨病情變化而出現不同的症狀,也不止於此。在後面處方中,會有加減法的說明,可以看出張仲景的用意。
水停留在脾臟,氣短、身體沉重。
(衍義)脾居中焦,與胃互為表裡,吸收谷物化生精氣,輸布於五臟百骸。脾實則中氣旺盛,體質強健。如今水停留在脾,脾臟生病了,中氣虛弱則氣短,肌肉得不到滋養,只受水氣的影響,水屬陰,所以身體沉重。
水停留在肝臟,脅下脹滿,打噴嚏時疼痛。
(衍義)肝臟有兩葉,位於脅下,經脈也循行於此,與少陽膽經互為表裡。如今水停留在肝臟,表裡氣機停滯,所以脅下脹滿。打噴嚏,是氣體噴出的現象。少陽屬火,火鬱則有時而發,邪氣雖然發動,卻不能散布,只向上衝擊鼻額,所以打噴嚏。牽引脅下結塊而疼痛。原來的病證記載:打噴嚏是因為鼻子癢而發出聲音,鼻子是肺的竅穴,癢是火熱的表現,火熱傷及陽明經,癢而打噴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