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4)

回本書目錄

(4)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去皮尖)

上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補註〕趺陽脈。土也。浮為陽。澀為陰。故浮之見陽。沉之見陰也。夫陽有餘。則胃氣強。陰不足。則太陰不固。故小便數。然則脾正為胃行津液者也。臟澀而不能約束水津。則留於胃者甚少。而胃自失所潤。然則胃之不潤。脾為之也。故曰為約於是以大黃、枳實去實。先以麻仁潤燥。芍藥養陰。且用厚朴佐杏仁以利肺氣。兼補益陰氣之用。斯得之矣。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甘姜苓朮湯方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 乾薑(四兩) 茯苓(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腰即溫。

〔補註〕腎為水臟。而真陽伏焉。腎著之病。腎氣本衰。故水火俱虛。而後濕氣得以著之。何也。水與水為類。故易召也。其人身重。濕也。腰如坐冷水。有水狀。濕氣勝也。不渴者。陽明未嘗熱也。小便利。膀胱未嘗病也。飲食如故。中焦亦不病也。故曰病在下焦。而又申明所致病之由。言身勞則陽氣張而汗出。濕入則陰氣久而不散。以致冷痛腹重有如彼也。然論病固下焦症也。而立方皆中焦藥。豈無故哉。人之陽氣。原於下而盛於中。今因中州無恙之時。再一厚培脾土。使土旺可以制濕。陽壯足以發越。故取乾薑之辛熱。茯苓之淡滲。加於補中味內。三服可令腰溫。全不及下焦藥者。恐補腎則反助水益火。無由去濕也。仲景明言下焦。藥反出中焦者。不令人想見微旨耶。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衍義〕內經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又謂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是皆無胃氣而天真之陽已亡。惟真臟之殘陰。隨呼吸而動。單見本臟之象耳。浮以候外。外陽也。堅者。猶彈石奪索。乃真陰出於陽也。按以候里。里、陰也。動則為陽。亂動如轉丸。乃真陽將脫。動無倫序。不能去來。惟系息於其中。若益入尺。是陰陽離決。死兆彰彰矣。

問曰。三焦竭者。上焦竭。善噫。何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衍義〕竭者涸也。上焦屬心肺。一陰一陽之部。肺主氣。心主血。以行榮衛。為氣為血。有一衰弱。則榮衛不能相持而行。上焦之化政竭矣。雖中焦受穀氣。亦不消散。而聚於胸中。必待噫而出之。下焦屬肝腎。亦是一陰一陽之部。腎主閉藏。肝主疏泄。其氣不和。則榮不能內守。衛亦不能外固。下焦如瀆。氣化之政竭矣。故小便不禁而遺溺也。久而榮衛和。則自愈。嘗考傷寒論脈法中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溺。正此之謂。出於上焦。而中焦亦噫也。內經以督脈所生病為遺溺。靈樞以肝所生病為遺溺。則遺溺亦不惟此已。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組成: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去皮尖)。

製法:研磨成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以好轉為度。

【註釋】趺陽脈屬土,浮為陽,澀為陰。所以浮脈顯示陽氣,沉脈顯示陰氣。陽氣過盛,則胃氣強;陰氣不足,則太陰不固,所以小便次數增多。脾臟負責轉運胃部津液,臟腑澀滯,不能約束津液,則留在胃中的津液很少,胃部也就缺乏滋潤,所以胃不潤澤是脾臟功能失調造成的。因此,用大黃、枳實瀉去實邪,先用麻仁潤燥,芍藥養陰,再用厚朴佐杏仁以利肺氣,兼具補益陰氣的作用,這樣才能治癒此病。

腎著之病,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寒冷,如同坐在水中,形體浮腫,卻不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病在下焦,勞累時汗出,衣物內冰冷潮濕,久病則腰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如同系著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甘姜苓朮湯組成:

白朮(二兩)、甘草(二兩)、乾薑(四兩)、茯苓(四兩)。

用法: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服用後腰部即可溫暖。

【註釋】腎臟是水臟,真陽之氣潛藏於其中。腎著之病,是腎氣衰弱,導致水火兩虛,濕邪得以侵犯。水性相近,所以容易互相感召。患者身體沉重是濕邪的表現;腰部如同坐在冷水中,形體浮腫,都是濕邪盛的表現。不口渴,表示陽明經沒有發熱;小便自利,表示膀胱沒有疾病;飲食如常,表示中焦也沒有疾病。所以說此病在下焦。勞累時汗出,是陽氣外洩的表現;濕邪入侵,陰氣久久不能散去,就會導致腰以下冷痛、腹部沉重。雖然此病屬於下焦病症,但處方卻都是中焦藥物,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人體陽氣起源於下焦,而盛於中焦。在中焦沒有病變的情況下,加強脾土之氣,使脾土旺盛可以制濕,陽氣充盛可以發越濕邪。因此,選用乾薑的辛熱,茯苓的淡滲,加入補中益氣的藥物中,三劑藥後就能使腰部溫暖。不使用下焦藥物,是因為擔心補腎反而助長水濕,反而不利於祛濕。張仲景明知病在下焦,卻用中焦藥物,這其中深意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腎臟衰竭,脈浮而堅,按之則散亂如同轉動的彈丸,脈象向下延伸至尺脈者將死。

【衍義】《內經》記載腎臟衰竭的脈象,搏動急促如同搶奪繩索,或像彈石般跳動,這些都說明胃氣已無,先天之陽已亡,只有臟腑殘留的陰氣隨著呼吸而動,單純表現臟腑的病象而已。浮脈診察的是外陽,堅脈如同彈石、搶索,是真陰之氣外泄;按脈診察的是裡陰,亂動如轉丸,是真陽將脫,動而不規律,不能正常運轉,只能依賴呼吸維持。如果脈象向下延伸到尺脈,說明陰陽離決,死亡的徵兆明顯。

問:三焦虛竭者,上焦虛竭善於呃逆,為什麼?答:上焦因為中焦氣機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呃逆。下焦虛竭則會遺尿、大便失禁,是氣機不和,不能自行約束,不需要治療,時間久了就會自愈。

【衍義】虛竭是指枯竭。上焦屬心肺,陰陽並存。肺主氣,心主血,運行榮衛,有氣有血。如果其中一者衰弱,則榮衛不能互相協調運行,上焦的運化功能就會衰竭。即使中焦吸收了食物的精氣,也不能正常運化,就會積聚在胸中,必須通過呃逆排出。下焦屬肝腎,也是陰陽並存。腎主閉藏,肝主疏泄。如果氣機不和,則榮氣不能內守,衛氣不能外固,下焦如同溝渠,氣化功能衰竭,就會出現小便失禁、遺尿。時間久了,榮衛和調,就會自愈。考究《傷寒論》的脈法,寸口脈微弱而澀,微弱是衛氣運行不暢,澀滯是榮氣不足,榮衛不能互相協調,三焦無所依託,不能歸於其部,上焦不能歸位則呃逆、吞酸;中焦不能歸位則不能消化食物;下焦不能歸位則遺尿,這正是這個道理。從上焦而中焦也會呃逆。《內經》認為督脈病變會導致遺尿,《靈樞》認為肝臟病變會導致遺尿,所以遺尿的原因不止一個。答:上焦有熱則因咳嗽而致肺痿;中焦有熱則大便堅硬;下焦有熱則尿血,或小便閉塞不通;大腸有寒則大便稀溏;大腸有熱則大便乾燥;小腸有寒則下墜便血;小腸有熱則必生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