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蓋神乃氣之主帥。氣乃神之從卒。懵亂則神遷。遷則臟真之氣應之而亂。久則衰。衰則心傷矣。心既傷而復加之勞役。臟之真陰不能持守其火。而火亂動。動則上炎。其頭目即發赤。臟真從火炎。不從下行。而陰獨在下。故重。心虛則腎水乘之。內作。心痛而煩。外作。經絡之陰不得入與臟通。故發熱。心脈絡於小腸。火氣不行。伏鼓而動作。故當臍跳。仲景以弦脈為陰為虛。今見於心之陰臟。皆因心傷。所以得是脈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衍義〕內經心脈如鉤。但鉤無胃曰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又云。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乃死。心死脈不可一氣言。心臟氣來。象雖不一。陰陽之道。未之或異。何也。心脈主夏。陽氣盛極於陰始生之時。極而不能生陰者死。陰極而反勝其陽者死。以陰靜。往來候之而已。來者候其陽。去者候其陰。來盛而去衰如鉤。終乏雍容和緩氣象。其能久而不死乎。和平之鉤者。則前曲後居之反也。所以如操帶鉤。無胃氣故也。陰陽生化。從守其臟。若薏苡子短數而動。又能無死乎。動如麻豆。殆與薏苡子象同。蓋躁疾者。氣脫亡陰也。故主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衍義〕神之所任物而不亂者。由氣血維持而養之以靜也。若氣血衰少。則神失所養而不寧。並神出入者謂之魂。守神之舍者謂之魄。神不寧則悲。悲則魂魄不安矣。心與目內外相關。目開則神存於中而應事。目合則神散於外而妄行。故畏合目。經云。陽盛則夢飛。陰盛則夢墜。今以虛不以盛。故夢遠而不飛墜耳。所言癲狂。非陰陽上下相併之病。乃獨持心臟。分氣血。陰陽相傾也。蓋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衛。若陰氣衰。陽氣並於內。神亦入於陰。故癲。癲病者。神與聲皆閉藏而不發。若陽氣衰。陰氣並於外。神亦出於陽。故狂。狂病者。神與聲皆散亂而妄動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衍義〕風陽邪也。內應肝。在心臟者。尚有翕翕發熱。況屬脾土。是賊邪乎。故外掣其皮。目瞤瞤。內亂其意。如醉人。而腹中煩也。脾受賊邪。氣力散解。故重而短氣。且內經脾風者。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當不止腹中煩重而已。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衍義〕內經死脾脈至。脈來堅銳。如雀之啄。如鳥之距。狀其獨陰獨陽而不柔和也。如屋之漏狀。其動止之不常也。如水之流。狀其去之無節也。如弱而乍數乍疏。狀其進退無度也。今浮之大堅。非類鳥啄乎。按之如覆杯。非類鳥距乎。潔潔如搖者。非類屋漏與乍數乍疏乎。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精神是氣的統帥,氣是精神的部屬。精神迷亂,則精神遷移,遷移則臟腑真氣隨之紊亂,時間久了就會衰弱,衰弱則傷及心臟。心臟受傷後,如果再加勞役,臟腑的真陰之氣便無法維持心火,心火就會亂動,亂動則向上炎燒,於是頭目發紅;臟腑真氣隨著心火上炎,不能下降,陰氣獨在下焦,所以感到沉重。心虛則腎水乘虛而上,內則心痛煩悶,外則經絡的陰氣不能進入臟腑相通,所以發熱。心脈與小腸相連,心火之氣運行不暢,鬱結而活動,所以會出現臍部跳動。張仲景認為弦脈是陰虛的表現,現在見到心臟陰氣虧虛的情況,都是由於心臟受損,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脈象。
心臟死亡的徵兆:浮取脈象實大如丸豆,按之則更加躁動急促,則將死亡。
衍義:內經記載,心脈如同鉤子,但鉤子沒有胃氣則代表死亡。心脈來時向前彎曲,去時向後居,像握著帶鉤一樣。又說,脈搏堅實有力,像一串薏苡仁一樣,連綿不斷則代表死亡。心臟死亡的脈象並非只有一種,心臟氣機的表現雖然不一,但陰陽之道的規律卻沒有改變。這是因為心脈主夏,陽氣盛極而陰氣開始生長的時候,如果陽氣盛極而不能生陰,則死亡;陰氣盛極而反勝陽氣,則死亡。所以,應以陰陽靜態的變化來觀察,脈來時觀察其陽氣,脈去時觀察其陰氣,脈來時盛,脈去時衰,如同鉤子一樣,終究缺乏舒緩和諧的氣象,怎能持久不死呢?平和的心脈如同鉤子,則是前曲後居的反面,像握著帶鉤一樣,是因為沒有胃氣的緣故。陰陽生化,應當守住其臟腑,如果像薏苡仁一樣脈象短促而跳動,又怎能不死呢?脈象跳動如麻豆,與薏苡仁的脈象相似。躁動急促者,是因為氣血脫失,陰氣耗損,所以主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是因為血氣不足。血氣不足屬於心臟疾患。心氣虛弱的人,會害怕閉上眼睛想睡覺,做夢中遠行,精神渙散,魂魄妄行。陰氣衰弱則為癲狂,陽氣衰弱則為狂躁。
衍義:精神能夠主宰事物而不紊亂,是由於氣血的維持和滋養而使之保持平靜。如果氣血衰少,則精神失去滋養而不安。出入於外的精神稱為魂,守護自身的精神稱為魄。精神不安則悲傷,悲傷則魂魄不安。心與目內外相應,眼睛睜開,則精神存在於內而應對外界事物;眼睛閉合,則精神散佈於外而妄行,所以害怕閉眼。經書上說,陽氣盛則夢中飛翔,陰氣盛則夢中墜落。現在所說的是虛弱,而非盛極,所以夢中遠行而不飛墜。所說的癲狂,並不是陰陽上下相並的病症,而是單純地由於心臟氣血虧虛,陰陽失衡。陰氣在內,是陽氣的依靠;陽氣在外,是陰氣的守護。如果陰氣衰弱,陽氣內盛,精神也進入陰氣中,所以叫癲。癲病患者,精神和聲音都閉藏而不發。如果陽氣衰弱,陰氣外盛,精神也出於陽氣中,所以叫狂。狂病患者,精神和聲音都散亂而妄動。
脾受風邪者,會翕翕發熱,形狀如同醉酒之人,腹部煩悶沉重,皮膚肌肉抽搐,呼吸短促。
衍義:風是陽邪,內應於肝臟,在心臟部位尚且有翕翕發熱的現象,更何況是脾土,這是賊邪作祟,所以外則皮膚肌肉抽搐,內則神志紊亂,如同醉酒之人,腹部煩悶沉重。脾臟受到邪氣侵犯,氣力散失,所以感到沉重而呼吸短促。而且內經記載,脾受風邪者,身體怠惰,四肢不想活動,不應僅僅是腹部煩悶沉重而已。
脾臟死亡的徵兆:浮取脈象大而堅實,按之如同覆蓋的杯子,脈象跳動如同晃動一樣,則將死亡。
衍義:內經記載,脾臟死亡的脈象,脈來堅實銳利,如同麻雀啄食,如同鳥爪,表現出陰陽獨盛而缺乏柔和;如同屋簷漏水,表現出脈象活動的異常;如同流水,表現出脈象的消失沒有節度;如同弱而時而快時而慢,表現出脈象進退失常。現在浮取脈象大而堅實,難道不像鳥啄一樣嗎?按之如同覆蓋的杯子,難道不像鳥爪一樣嗎?脈象跳動如同晃動,難道不像屋簷漏水和時而快時而慢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