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千金云:時盜汗出咳,食已吐其汁。)

〔衍義〕肝者,陰之陽;其氣溫和,啟陳舒榮而魂居之,並神出入。所畏者金也。金性涼,其氣收斂肅殺,故克之,令更中寒。金乃水之母,母必從子而至,以害其木,凝泣氣血,生化失職,不榮於上之筋脈,則兩臂不舉矣。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補註〕曷言死臟?已無生氣也。肝屬木,應濡。是弱猶為本脈。然但浮之弱,既非長竿末梢之循矣。及按之曰「如索」,則弦緊俱見。曰「不來」,則脈有來去,乃陰陽往復之理;今但去,是直上下而無胃氣也。否則真氣將散,出入勉強,有委而不前,屈且難伸之狀,故曲如蛇行也。嗚呼!木之生也,有鼓動條達、發榮柔婉之妙;其死也,非強直而不復,即矯曲而不遂。木曰曲直,所以始之終之也。

肝著:其人當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補註〕肝主疏泄,言其用也。倘鬱抑不舒,勢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時滿,氣必結而不開,故喜人之按之揉之也。肝氣之弱,言著之心胸之間也。先欲飲熱者,木汲在水,喜其生已;熱則能行,樂其散結。以此消息,病情斯得矣。故以旋覆為君,主結氣脅下滿,消胸上痰,而以蔥通陽氣也。使徒治肝氣而不及血,似與所著不宣;故取有色無質者,能入藏血之地而不著耳。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補註〕心為君主,胞絡衛焉。邪豈得以干之乎?然則心中風者,殆胞絡受邪也。風為陽邪,善行數變,而所傷在君火之地。兩熱相合,勢必外蒸。《傷寒》言「翕翕」為溫熱,而不至於大熱也。夫君火之官受困,則四肢自不能起。而蘊熱於內,懸懸如飢狀,乃痰飲蓄聚上脘,初非胃虛也。食又何能下乎?是不至嘔吐不止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補註〕心主散,寒入而火鬱矣。鬱則氣既不舒,而津液聚為濁飲。故其苦病如啖蒜者,正形容心中懊憹不得舒坦,若為辛濁所傷也。至甚者,正以陰凝之邪,襲於陽部,阻其升降,前後不通;亦猶胸痹之痛,徹背徹心,比如蟲之蠱注,其狀更有甚於啖蒜者矣。其脈浮者,邪在上也,因高越之,使所結之飲上湧,則所受之邪亦外出矣。蓋吐中自有發散之義也。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衍義〕《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否則十二官危矣。」形乃大傷。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況所安之宅乎?仲景謂心傷者,心之神因七情所傷也。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肝臟受寒的人,兩臂抬不起來,舌根乾燥,喜歡嘆氣,胸痛,無法翻身,吃東西就會嘔吐並冒汗。(《千金要方》說:有時盜汗、咳嗽,吃完東西後嘔吐出食物的汁液)

肝臟是陰中之陽,其氣溫和,負責疏泄、調暢、舒展,靈魂寄居於此,精神也由此出入。肝臟害怕金,因為金性涼,其氣收斂肅殺,所以克制肝臟,導致肝臟受寒。金是水的母親,母親必然會影響到子女,從而傷害肝臟,凝滯氣血,導致生化失職,不能滋養上部的筋脈,所以兩臂抬不起來。

肝臟壞死,脈象浮弱,按壓時像繩索一樣,不柔和,或像蛇一樣彎曲的人,就會死亡。

肝臟已無生機。肝屬木,應當滋潤,雖然脈象浮弱,還算是本脈,但浮弱不似長竿末梢的循行。按壓時像繩索一樣,則弦緊都可見,說不來,是指脈象只有消失,沒有來回跳動,是陰陽失去往復的道理。現在只有消失,是上下直行,沒有胃氣,否則真氣將要散失,出入勉強,有委而不前、屈且難伸的樣子,所以像蛇一樣彎曲。唉,木的生機蓬勃,有鼓動條達,發榮柔婉的妙處,它死的時候,不是強直而不復,就是矯曲而不遂。木曰曲直,所以是它生機的開始和結束。

肝臟病變的人,應該在他胸口上踩踏。在發病之前,只想喝熱水,旋覆花湯主治。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用。

肝臟主管疏泄,說明它的作用。如果鬱結不通暢,勢必影響到中焦脾土,脾土必然虛弱且時常飽滿,氣必然凝結而不舒展,所以喜歡別人按揉它。肝氣虛弱,說的是病變在心胸之間。之前想喝熱水,是因為木生於水,喜其生機,熱能運行,樂其散結,以此調和,病情就能好轉。所以用旋覆花為主藥,主治氣結脅下滿,消胸上痰,而用蔥通達陽氣,使之單純治療肝氣,而不顧及血液,好像與所述的病症不相符,所以選用有顏色而無實質的藥物,能進入藏血的地方而不停留。

心臟受風的人,會覺得身體發熱,不能起床,感到飢餓,吃東西就嘔吐。

心臟是君主之官,經絡保護著它,邪氣怎麼能侵犯它呢?那麼,心臟受風,大概是指經絡受邪氣侵犯。風是陽邪,善於傳播變化,而所傷害的地方是在君火(心火)的地方。兩種熱相合,勢必外蒸,傷寒論中說翕翕發熱是溫熱,而不至於大熱。君火之官受困,則四肢自然不能動,而內部蘊藏熱量,好像飢餓的樣子,是痰飲停留在上脘,一開始不是胃虛,吃東西怎麼能下咽呢?所以才會不停地嘔吐。

心臟受寒的人,會感到心臟不舒服,像吃了大蒜一樣,嚴重的心痛會徹到背部,背痛會徹到心臟,如同蟲子在體內一樣。脈象浮的人,自己嘔吐就會好轉。

心臟主管散布,寒邪入侵而心火鬱結了。鬱結則氣不通暢,而津液聚積成濁飲,所以感到不舒服,像吃了大蒜一樣,正說明心中懊惱,不得舒展,好像被辛辣的濁邪所傷。很嚴重的時候,陰邪凝滯,侵犯到陽部,阻礙了升降,前後不通,也像胸痹一樣痛,徹背徹心,如同蟲子一樣,其症狀比像吃了大蒜更嚴重。脈象浮的人,邪氣在上,因此使其上湧,則受邪也會排出,嘔吐本身就有發散的作用。

心臟受傷的人,勞累後,就會頭面發紅,下肢沉重,心痛煩躁,發熱,肚臍跳動,脈象弦,這是心臟受傷造成的。

內經說: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心神明亮則下體安穩,否則十二臟腑都會有危險,身體也會大受損傷。心神不明亮,十二臟腑就會有危險,更何況是安身立命的場所呢?仲景說心臟受傷,是指心神因七情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