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論二首脈證十七條方三首)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衍義〕肺者,手太陰燥金,與足太陰同為濕化;內主音聲,外合皮毛;屬上焦陰部,行營衛;在五行生剋,畏火剋木。今為風中之。夫風者,內應肝木之氣,得火反侮所不勝之金。然木之子,火也;火必隨木而至。風能勝濕,熱能燥液,故為口燥。風火皆陽,二者合,則搖動不寧。動於肺,則燥其所液之濕,鼓其音聲,有出難入,而作喘鳴。動於營衛,鼓其脈絡肌肉,則身運作腫脹。雖然,此特風中於肺,失其運用之一證耳。若內經所論肺風者:多汗、惡寒、色白、時咳、晝瘥、暮劇。是又敘其邪在肺作病狀如是。各立一義以為例耳。然後人自此而推,皆可得之。其在臟在舍在經絡,凡所見之病,不患其不備也。餘臟皆然。
肺中寒,吐濁涕。
〔衍義〕肺者,陰也,居陽部,故曰陰中之陽,謂之嬌臟。惡熱復惡寒。過熱則傷所稟之陰;過寒則傷所部之陽。為相傳之官,布氣化液,行諸內外。陽傷則氣耗;陰傷則液衰。今寒中之,則氣液蓄於胸,而成濁飲,唾出於口。蓄於經脈,乃成濁涕,流出於鼻;以鼻是肺臟呼吸之門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衍義〕肺金主秋,當下四十五日後,陰氣微上,陽氣微下之時。內經論其平脈曰: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又曰:微毛而有胃氣。又曰:厭厭聶聶,如落榆葉狀。其陰陽微上下之象如此。又曰:死脈則為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又曰: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又曰:但毛無胃,則是陽氣不下,陰氣不上。盛陽當變陰而不變,既不收斂,又不和緩,惟浮,欲死可知已。因火剋金而陰亡。內經謂其不過三日死,正與此同。蓋陰者陽之根;浮者有之,沉者亦有之;根壯而後枝葉茂。敘平脈惟貴輕虛以浮,非全無沉者;但浮沉皆止三菽之重耳,不欲其如石之沉也。今浮之虛,按之又弱如蔥葉;於三菽其有幾哉?越人曰:肝與肺有生熟浮沉之異,生浮則熟沉,生沉則熟浮。蓋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更始體用之氣在二臟;故二臟之形亦如之。緣肺居陽部,故體輕浮,主氣以象陽;陽極變陰,故用收斂以象陰。肝居陰部,故體重沉,藏血以象陰;陰極變陽,故用升發以象陽。浮沉正此耳。五臟陰陽,各具一體用,不可不察。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衍義〕五氣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與筋合。肝之筋與經脈,皆出足大趾之端,過股內,上循兩脅,出胸中,至於巔。今中於風則動搖。上者為頭目瞤。風甚則亢;亢則害,承乃制,兼金之體。於是血液皆衰,經絡盡從收斂而急束,故兩脅痛,不能俯仰,傴而行。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令嗜甘也。若內經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此又並其臟之體用而言也。]
白話文: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肺受風邪,症狀表現為口乾舌燥且氣喘,身體沉重,頭面腫脹。
肺屬手太陰燥金,與足太陰脾經共同參與水液代謝,內主聲音,外合皮毛,屬於上焦陰部,運行營衛氣血。五行生剋中,肺金畏火剋木。現在肺受風邪侵襲,風邪內應肝木之氣,而火則反過來侵犯肺金,因為木生火,火必隨木而至。風能勝濕,熱能燥液,所以出現口乾舌燥。風火皆屬陽邪,兩者結合,則使肺氣搖動不安,擾動肺氣,則使肺的津液乾燥,影響發聲,氣出難入,而出現喘息鳴聲。風火擾動榮衛,鼓動脈絡肌肉,則身體沉重腫脹。雖然如此,這只是風邪侵犯肺臟,導致其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若根據內經所述的肺風,則表現為多汗、惡寒、面色蒼白、時有咳嗽、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這又描述了邪氣在肺部作亂的病狀,各有側重,僅作例證。人們可以以此類推,凡是所見的疾病,都不會遺漏。其他臟腑也是如此。
肺受寒邪,則會吐出濁痰。
肺屬陰,居於胸部陽位,故稱陰中之陽,為嬌臟,既怕熱又怕冷。過熱則傷其陰,過寒則傷其陽。肺為氣血運行之要道,主氣化、布散水液,通行於內外。陽氣受損則氣虛,陰氣受損則津液減少。現在肺受寒邪侵襲,則氣液停滯於胸中,形成濁飲,痰涎從口中吐出,停滯於經脈則成為濁痰,從鼻孔流出,因為鼻是肺臟呼吸之門戶。
肺臟衰竭的脈象:脈浮而虛弱,按之無力,像蔥葉一樣,下無根者將死。
肺金主秋,在秋分之後四十五天,陰氣漸盛,陽氣漸衰之時,《內經》中對其平和脈象的描述是:脈氣輕虛而浮,來脈急促,去脈散漫;或曰:脈象微弱而有胃氣;或曰:脈象綿軟如落榆葉。這就是陰陽微弱升降的脈象。又說,死脈則為真肺脈,脈大而虛,如羽毛附著於皮膚;又說,來脈如物體漂浮,如風吹毛;又說,僅僅是浮脈而無胃氣,這是陽氣不降,陰氣不升,盛陽之氣應該轉化為陰氣而沒有轉化,既不收斂,又不平和,只有浮脈,快要死亡可以知道。這是因為火剋金,導致陰氣耗損。內經說這種情況三日內必死,與此相同。因為陰是陽的根,浮脈有之,沉脈亦有之,根壯則枝葉茂盛,描述平和之脈,貴在輕虛而浮,並不是完全沒有沉脈,但是浮沉都只是三菽(古代重量單位)之重,不希望像石頭那樣沉重。現在脈象浮而虛弱,按之又像蔥葉一樣軟弱,哪裡還有三菽之重呢?越人說,肝與肺有生熟浮沉的區別,生的浮則熟的沉,生的沉則熟的浮。這是因為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二臟更替體用之氣,所以二臟的脈象也如此。由於肺居陽位,所以脈象輕浮,主氣以象陽,陽極生陰,所以用收斂來象徵陰;肝居陰位,所以脈象重沉,藏血以象陰,陰極生陽,所以用升發來象徵陽。浮沉正是如此。五臟陰陽,各有體用,不可不察。
肝受風邪,症狀表現為頭暈目眩,兩脅疼痛,行走時彎腰駝背,並且嗜食甜食。
五氣在天上是風,在地下是木,在臟腑中是肝,與筋相連。肝之筋與經絡,都起於足大趾的末端,經過大腿內側,上行至兩脅,出於胸中,到達頭頂。現在肝受風邪侵襲,則肝氣搖動,向上則為頭暈目眩。風邪嚴重則肝氣亢盛,亢盛則損傷,脾臟來制約它,也損害了金的特性,於是氣血都衰弱,經絡都收縮而緊束,所以兩脅疼痛,不能俯仰,彎腰駝背而行。經書上說:肝氣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嗜食甜食。若根據內經的肝風症狀,表現為多汗惡風,善悲,面色青灰,咽喉乾燥,易怒,時常厭惡女性,這又從臟腑的體用兩方面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