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5)
(5)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補註〕疝主寒氣入里。腹與脅,不言定左右也。故但言衝脈者為非。何者?沖為肝之幕,但言沖,豈疝必偏於左而不屬於右耶?故不分指之,即是統言之。乃以當歸走血,生薑散邪,羊肉補中。有發屢試屢驗,亦已神矣。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
用烏頭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補註〕寒氣非烏頭不治。此則全以蜜熬,熬成即膏矣。乃復以桂枝湯解之者,正以桂枝主手足也。況味甘正以扶脾,蜜與桂合,又得建中之意歟?以逆冷不仁身痛,及諸治不效者,似皆中州之憊為之也。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
〔補註〕夫曰疝氣,則寒者特氣凝而不化,非誠有積滯於其間也。雖然氣既凝,則血必滯;熱則流通,寒必結聚,理之常也。假如因寒而有聚者,於法不得不去。又於何知之?故聖人反復以言脈也。脈者血氣之會也;有虛有實,殆必見焉。故數緊乃弦狀,至按而不移,其為寒也,不得謂之虛矣。夫數者陽也;弦者陰也;緊且遲陰也;大則陽也;大既陽也,緊又陰也。疝為陰脈合矣,而又兼見陽,是必有滯,故曰可下。然所下者何?曰下其寒;曰陽中有陰。已出手眼矣。其即以溫藥下之之義乎?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補註〕寸口,即氣口也。宿食停滯,關與寸浮大有力,是不待言。若按之反澀,知中有所傷,阻抑中氣,不得宣越,遂令尺中亦微澀。所滯之物,原已深重。設不大下,所傷不亦多乎?然余觀傷寒下例,用大承氣,非試不敢漫投;甚以不可輕攻為戒。何至宿食更無顧忌耶?蓋既無外感,則不致有結胸痞痛之變證可知也;且有惡食不大便,或實滿之裡證可知也。又何憚而不為此?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補註〕數為在腑;食積於胃而為熱,故顯數;遂使各部顯有餘之象,乃兼滑。苟不急下,其為熱耗津液何限乎?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寒疝,腹部疼痛,並伴隨脅肋疼痛、裡急者,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八升,煮至三升,溫服七合,每日三次。若寒邪較重者,可增加生薑至一斤;若疼痛劇烈且伴隨嘔吐者,可加入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增加生薑用量時,也需增加水量至五升,煮至三升二合服用。
(補註)疝氣主要是寒邪入侵臟腑,導致腹部和脅肋疼痛,並未明確指出左右側,因此只說衝脈是不對的。衝脈是肝經的脈絡,單單說衝脈,難道疝氣就一定在左側,不在右側嗎?所以不分左右,是總括而言。此方用當歸行血,生薑散寒邪,羊肉補益中氣,屢試不爽,療效神奇。
寒疝,腹部疼痛,伴隨惡寒、手腳麻木,或全身疼痛,且針灸、其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用抵當烏頭桂枝湯治療。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一味,用蜂蜜二斤煎煮至減半,去渣,再用桂枝湯五合調和,至一升後,初服二合,若無效,再服三合,仍無效,再加至五合。若患者有如醉酒般的反應,並嘔吐,則表示藥物奏效。
(補註)寒邪入侵,非烏頭不可治。此方先用蜂蜜煎熬烏頭,熬成膏狀,再用桂枝湯調和,原因是桂枝能治療手腳症狀,而且蜂蜜味甘,能補益脾胃,蜂蜜和桂枝合用,也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惡寒、麻木、全身疼痛,以及其他治療無效的症狀,似乎都是由於中焦虛弱所致。
脈象數而緊,呈弦脈,如同弓弦,按壓不移。脈象數而弦者,應當瀉去寒邪;脈象緊大而遲者,必是心下痞硬;脈象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瀉之。
(補註)所謂疝氣,寒邪凝滯不通,並非真正有積滯存在。雖然氣凝滯,血必然也瘀滯,熱則流通,寒則凝結,這是常理。如果因為寒邪導致氣血凝滯,那麼就必須去除寒邪,怎麼知道呢?所以聖人反覆強調脈象。脈象是血氣的表現,有虛有實,必然反映在脈象上。因此,脈象數而緊呈弦狀,按壓不移,這說明是寒邪,不能說是虛證。數脈屬陽,弦脈屬陰,緊而遲屬陰,大脈屬陽,大脈屬陽,緊脈屬陰,疝氣屬於陰脈,又兼見陽象,這就必然有積滯,所以說可以瀉之。瀉的是什麼?瀉的是寒邪,是陽中有陰,這已經說明了治療方向,就是用溫熱的藥物瀉寒。有人問:患者有宿食,怎麼區分?師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就知道是有宿食,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補註)寸口,就是氣口。宿食停滯,關元與寸口脈浮大有力,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按之反而澀滯,知道中間受阻,中氣不得宣暢,因此尺脈也微弱而澀滯。停滯之物,本來就很嚴重,如果不峻下,所造成的傷害豈不多嗎?然而我觀察傷寒的治療,使用大承氣湯,非經過試驗不敢輕易使用,非常謹慎,以免過度攻伐。為何宿食卻可以放心的使用呢?因為沒有外感,就不會有結胸痞痛等變證,可知也。並且有惡食、大便不通,以及腹部脹滿等裡證可知也。又何須猶豫而不使用呢?
脈象數而滑者,屬於實證,這是宿食,瀉之則愈,宜用大承氣湯。
(補註)數脈表示在腑,食積於胃而化熱,所以脈象數,各部都有餘象,又兼滑脈。如果不急瀉,熱邪耗傷津液,其限度不可知。
下痢,不想吃東西,這是宿食,應當瀉之,宜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