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回本書目錄

(3)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愚按:人之生,陽氣為之耳。陽氣生於下焦,盛於中而會於上,豈得復有寒乘之?於是陰陽通,清濁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氣上升,遂不致於下陷;濁氣下降,亦不至於上僭也。若使腹中有寒,則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瘥,腑臟相安乎?於是為雷鳴,為切痛,為胸脅間逆滿勢必至於嘔吐不已者,無他,地氣之寒為之也。試觀氣寒者,於天時則為嚴寒,於王事則為兵刑,去生不幾遠乎?故聖人以附子回陽湯,陽回而寒氣去矣;以半夏散滿,滿散而嘔吐止矣。若論養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於寒,寒則未有不本於虛者也。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補註〕此又言痛之實證也。閉者,氣已滯也,塞也。經曰:「通因塞用。」此之謂也。於是以小承氣通之,乃易其名為三物湯者,蓋小承君大黃以一倍,三物湯君厚朴以一倍者,知承氣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閉在中上也。繹此可啟悟於無窮矣。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半夏(半斤洗),黃芩(各三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補註〕心下者,胸也。滿且痛,不屬有形乎?故曰實。實則當去。然何取於大柴胡湯?柴胡,表藥也。非有外邪,無取兩解。乃必出於此者,正以實則必滿,按則必痛,以至內發熱,津液耗而元氣下陷,勢所必至也。故仲景以柴胡升清陽為主治,而散滿者、去熱者、收陰者、下結者,各有分治,且兼薑棗以益脾液,取意豈淺鮮哉!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補註〕大承氣,大下藥也。在傷寒入腑,每每慎戒。何宿食而遽可用乎?觀上「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二句,吾知必用下,如大柴胡等而不為稍減,須大下之,不可觀望以坐耗胃家津液耳。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服之。

白話文:

人之初生,陽氣是根本。陽氣產生於下焦(腹部),盛於中焦(胸腹部),最後會合於上焦(胸部)。怎麼可能會有寒邪入侵呢?這是因為陰陽調和,清濁分明,上下各司其職。因此清氣上升,不會下陷;濁氣下降,不會上犯。如果腹部有寒邪,則新來的食物無法消化,已有的食物也無法吸收,又怎麼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使臟腑安寧呢?於是就會出現雷鳴般的腹鳴聲、劇烈疼痛、胸脅部脹滿,甚至嘔吐不止,這都是因為地氣的寒邪所致。試想,體內氣寒的人,在天時上遇到嚴寒,在人事上遇到兵災刑罰,離死亡就不遠了。所以聖人用附子回陽湯回補陽氣,陽氣回升,寒邪自然消散;用半夏散滿湯,消除脹滿,嘔吐也就停止了。若論養胃,什麼比得上粳米?若論安脾,什麼比得上甘味?這說明疼痛是因寒邪而起,寒邪必定源於虛弱。

疼痛且腹部閉塞不通的,用厚朴三物湯治療。

厚朴三物湯的組成: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和枳實,煎至五升,再加入大黃,煎至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

【註釋】這又說明了疼痛的實證。閉塞不通,是氣機阻滯,經書說:「通則不通,不通則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用小承氣湯通利,但改名為三物湯。因為小承氣湯以大黃為君藥,用量加倍;而三物湯以厚朴為君藥,用量加倍。這是因為小承氣湯的功效著重於中下焦,而三物湯的功效則著重於中上焦的閉塞。由此可見,其中道理深奧廣泛。

如果心下(胸部)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瀉下治療,宜用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半斤)、半夏(半斤,洗淨)、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一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註釋】心下指的是胸部。脹滿且疼痛,不屬於虛證,所以說是實證。實證就應該瀉下。但為什麼用大柴胡湯呢?柴胡是疏表藥,若無外邪,不宜使用。之所以用它,是因為實證必然脹滿,按壓必然疼痛,甚至內熱,津液消耗,元氣下陷,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張仲景用柴胡升提清陽之氣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其他藥物則用於消散脹滿、清熱、收斂陰液、瀉下結滯,各有分工。並且加入生薑大棗,以益脾胃之津液,其用意深遠。

腹部脹滿不減,減輕的程度微乎其微,就必須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的組成: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將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先煮厚朴和枳實,煎至五升,去渣,再加入大黃,煎至二升,去渣,再加入芒硝,用小火煮沸一二沸,分次溫服。瀉下後就不要再服藥了。

【註釋】大承氣湯是強烈的瀉下藥。在傷寒論中,對於使用大承氣湯,常常要謹慎。為什麼宿食也能使用呢?從「腹部脹滿不減,減輕的程度微乎其微」這句話可以看出,必須瀉下。如果使用大柴胡湯等藥物後,病情沒有減輕,就必須使用大瀉下藥,不能觀望,以免耗傷胃的津液。

心胸部極度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部寒冷,寒邪上衝,皮膚隆起,像是有頭有腳的形狀,身體上下疼痛,不能觸摸,用大建中湯治療。

大建中湯的組成: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渣,加入膠飴一升,用小火煎至一升半,分次溫服。約一頓飯時間後,可以喝粥二升。之後再服用,應該一天只吃稀粥,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