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補註〕前既言寒疝矣,此則言其脈與證也。夫弦,陰脈也。上見寸口,已非若發榮滋長之木,合旺於春者比矣。故拘急而痛,應在脅下。脅下者,肝之幕也。為寒所持,冷冽之氣自不舒容。寒常在,則惡亦不已也。試觀其人,知內氣之餒矣。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補註〕惡寒數欠,衛氣虛也。衛既不固,則寒易乘而中氣自餒,故喜欠。然則肺主皮毛,外受邪而肺氣有不傷者乎?清涕之出,勢所必至也。若夫陽氣稍復,則寒邪自衰,而陰凝之色亦自此而消解。邪之出亦從肺開,故經曰:「已而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補註〕寒之所中,不外陰陽兩經。然寒即中陰,亦曰經耳。何以即利?以陰經循乎里也。然寒又何以即中陰經?以陽氣大衰,邪即中里,故云裡虛也。裡虛下利,陽氣不能上升,故欲嚏而未能。乃知陰寒內凝,陽氣未復,不若前條之所傷者,在皮毛間也。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補註〕臍位乎陰,繞之而痛,必有所閟而不通者。況瘦人則榮氣素薄者乎?或風或冷,其有襲之者矣。風冷既入,則必陽不盛。陽既不盛,孰為消腐水穀?治之者必以辛溫之味,鼓散其邪,庶幾可已。乃反以寒藥下之,則其邪必不服,猶之太陽反下,其氣上衝也。經謂:「氣上衝胸,邪在大腸。」若不上衝,則其邪尚在於胃。經又謂:「客氣上逆而心下痞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補註〕此有里復有表之證也。腹滿而能飲食,亦熱邪殺穀之義。發熱脈浮數,此表邪正熾之時。故以小承氣治其里,桂枝去芍藥以解其表。內外兩解,渙然冰釋,即大柴胡湯之意也。以表見太陽,故用桂枝耳。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梗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腹中陰寒,奔迫上攻胸脅,以及於胃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隔,徹入陽位則殆矣。是其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胸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曠然無餘。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弦急,則脅下拘緊疼痛,患者畏寒怕冷。

先前已論述寒疝,此處說明其脈象和症狀。弦脈屬於陰脈,在寸口脈位出現,不像春生之木般蓬勃生長,所以感到拘緊疼痛,並出現在脅下。脅下是肝臟所在的部位,受寒邪束縛,寒邪的冷冽之氣使它不能舒展,寒邪持續存在,則惡寒症狀也不會停止。觀察患者,可知體內元氣虧損。

體內寒冷的人容易打哈欠,流清鼻涕,發熱,面色紅潤的人則會打噴嚏。

畏寒、頻打哈欠,是衛氣不足的表現。衛氣不足,寒邪容易侵入,中氣自然虧損,所以容易打哈欠。肺主皮毛,外邪入侵,肺氣也會受損,流清涕是必然的。陽氣稍有恢復,寒邪就會減弱,陰寒凝滯的面色也會消退,邪氣排出也從肺部開始,所以經書說:「於是打噴嚏」。

體內寒冷,患者腹瀉,是因為裡虛。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這是肚子裡寒邪入侵的表現。

寒邪入侵,不外乎陰陽二經,寒邪入侵陰經,也稱經寒。為什麼會腹瀉?因為陰經循行於裡。寒邪為什麼會入侵陰經?因為陽氣大衰,邪氣便入侵裡,所以說裡虛。裡虛則腹瀉,陽氣不能上升,所以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可知陰寒內凝,陽氣尚未恢復,不像前面所述的,寒邪只侵犯皮毛。瘦人繞臍疼痛,必定是風寒侵襲,穀氣不能運行而反而下行,氣機必衝逆,如果不衝逆,則心下痞滿。

繞臍疼痛,必定有氣血阻塞不通暢的地方,尤其瘦人本就氣血虛弱。可能是風寒侵襲所致。風寒入侵,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無法消化水穀。治療應當使用辛溫的藥物,驅散寒邪,才能痊癒。反之,如果使用寒涼藥物瀉下,則寒邪更難以去除,如同太陽落入地下,其氣則上衝。經書說:「氣上衝胸,邪氣在大腸」,如果不上衝,則邪氣尚在胃中,經書又說:「客氣上逆而心下痞滿」。

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搏浮數,飲食如常,用厚朴七物湯治療。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枚)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煮成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腹瀉者,去大黃;寒邪較重者,加生薑至半斤。

此症既有裡證也有表證。腹部脹滿但還能進食,是熱邪傷及穀氣的表現。發熱脈浮數,是表邪盛的表現,所以用小承氣湯治療裡證,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表證,內外兼治,寒邪即可消散,如同大柴胡湯的功效。表證見於太陽經,所以用桂枝。

腹中寒邪,雷鳴般疼痛,胸脅脹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治療。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製)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煮至米熟,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古人說,腹中陰寒,衝擊上攻胸脅,以及於胃而加重嘔逆。當胃氣虛弱,邪氣無所阻擋,直達陽位則危殆。治療的關鍵在於保護胃氣。趁邪氣初犯胃,尚能進食,用附子粳米湯溫暖胃氣。胃氣溫暖,則脾土厚實,邪氣難以向上衝擊。胸脅脹滿的陰寒之邪,遇到溫熱之氣則不敢逗留,必然從下竅排出,則病症消除。這是急救危急重症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