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二首)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補註〕嘉言云。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為厥陰肝木所侵。侮其陰氣橫聚於腹。法當脹滿有加。設其不滿。陰邪必轉攻而上。決無輕散之理。蓋陰邪既聚。不溫必不散。陰邪不散。其陰竅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難。勢必逆攻兩胠而致疼痛。較腹滿更進一步也。虛寒之氣從下而上。由腹而胠。才見一斑。亟以溫藥服之。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
〔衍義〕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包舉陰病證治。了無剩義。蓋寒從下上。正地氣加天之始。用溫則上者下。聚者散。直捷通快。一言而終。故卒病論雖亡。其可意會者。未嘗不宛在也。
愚按:趺陽為足陽明胃。在跗上五寸間。夫府陽也。土本大。今微弦。陰脈也。脈微者本虛。必有乘之者矣。故兼木脈。克賊隨之。中州之氣衰。安能清升而濁降乎。腹滿必至。理自然也。設不滿。則真陽既不足以生土。是命門大虛。而膀胱之氣亦不化。何者。胃固司腎之開闔者也。便既難。則兩胠不但拘急而疼痛矣。總之。腎氣一衰。不傳於胃。必傳膀胱。故曰虛寒自下上也。然則舍溫法何以為治乎。吾知腹滿者必附子理中。便難者八味丸。甚者四逆湯。仲景即不出湯。而意已躍然言外。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補註〕夫腹滿。亦有屬實。實則非虛寒也明矣。豈概以溫藥治之乎。故有試之之法。痛與不痛。虛實較然矣。蓋胃實必熱。熱蒸必舌黃。黃、土色也。下其實熱。黃不自已乎。有此一辯。並虛者愈審已。
病者萎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補註〕嘉言云。萎黃乃中州土敗之象。躁而不渴。乃陰盛陽微之象。胸中寒實。乃堅冰凝冱之象。加以下利不止。此時即極力溫之。無能濟矣。蓋堅在胸而瘕在腹。堅處拒藥不納。勢必轉趨其瘕。而奔迫無度。徒促其臟氣之絕耳。孰謂虛寒下利。可不乘其胸中陽氣未漓。陰寒未實。早為溫之也乎。
〔衍義〕此論寒證亦有實者。實者何。邪實也。蓋惟正虛而邪實也。虛屬真陽虛。本腎。實屬胃家實。因寒。夫惟無火。不能消腐。故多滯多泄也。言其形則萎黃。證則躁而不渴。何也。躁為陰躁。不渴則正陰凝之象也。嗟乎。陽不生則寒不去。寒不去則利又何能止耶。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補註〕曰時減。非竟不滿也。若不滿。則病已愈矣。不復如故矣。今則不然。時或稍可。乃復如故。則非實滿可知也。實則未有或減者也。故斷斷為寒。寒無不溫。虛無不補。此正法也。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弱而略現弦狀,應當是腹部脹滿。如果腹部不脹滿,必定是排便困難。兩脅疼痛,這是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造成的。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嘉言云:趺陽脈是脾胃之脈,如果呈現微弱弦狀,是厥陰肝木之氣入侵,侵犯脾胃的陰氣,導致陰氣聚集在腹部,應當是脹滿加重。如果腹部不脹滿,陰邪必定轉而向上攻,絕不可能輕易消散。因為陰邪聚集,不溫熱就不能散開;陰邪不散,陰竅必定不通,所以知道排便必定困難,勢必逆向攻向兩脅而導致疼痛,比腹部脹滿更嚴重一步。虛寒之氣從下往上,由腹部到兩脅,才顯露出一點徵兆,應當立即服用溫熱的藥物,使陰氣從陰竅散開,而不至於向上攻,這樣就痊癒了。
仲景所言「這是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造成的,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涵蓋了陰病的證治,沒有遺漏。因為寒從下往上,正是地氣上升之初,用溫熱的藥物,就能使上升的寒氣下降,聚集的寒氣散開,方法直接而有效,一言以蔽之。所以雖然《卒病論》失傳,但其可意會之處,依然存在。
愚按:趺陽脈屬於足陽明胃經,位於足跗上五寸處,是胃經的府穴,本應氣盛,現在卻微弱而略現弦狀,這是陰脈的表現。脈象微弱是本體虛弱,必定有外邪入侵。因此兼見木脈,克賊隨之而來。中焦之氣衰弱,怎麼能夠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呢?腹部脹滿必然發生,這是自然之理。如果腹部不脹滿,那麼真陽之氣已經不足以生土,這是命門火虛,而且膀胱之氣也不能運化。因為胃主管腎的開合。排便困難,那麼兩脅不僅會拘急而且疼痛。總而言之,腎氣一衰弱,就不能傳導到胃,必定傳導到膀胱,所以說虛寒之氣從下往上。那麼除了溫熱療法,還能用什麼方法治療呢?我知道腹部脹滿者必定用附子理中湯,排便困難者用八味丸,病情嚴重者用四逆湯。仲景雖然沒有直接寫出藥方,但意思已經明白地表現在文字之中了。
病人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證,疼痛是實證,可以瀉下。舌苔黃膩但尚未瀉下者,瀉下後黃膩苔自會消失。
腹部脹滿,也可能屬於實證,實證就不是虛寒了,當然不能一概用溫熱藥物治療。所以有試驗的方法:按壓有無疼痛,虛實就清楚了。因為胃實必定有熱,熱盛必定舌苔黃膩,黃色是土色。瀉下實熱,黃膩苔自然會消失。有了這個區別,虛證就更容易判斷了。
病人萎黃,煩躁不安但不渴,胸中寒邪凝聚,而且腹瀉不止,這種情況會死亡。
嘉言云:萎黃是中焦脾胃虛弱的象徵,煩躁不安但不渴,是陰盛陽微的象徵,胸中寒邪凝聚,是寒邪凝結的象徵。再加上腹瀉不止,此時即使極力溫補,也無濟於事。因為寒邪凝聚在胸中,而寒邪阻滯在腹部,寒邪凝聚的地方拒絕藥物進入,勢必轉向腹部的寒邪,而病情急劇惡化,只會加速臟腑氣血的衰竭。難道不應該趁著胸中陽氣未損,陰寒未盛時,及早溫補嗎?
這段論述寒證也有實證,實證是什麼?邪實。只有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才是實證。虛屬真陽虛弱,本源在腎;實屬胃家實熱,因寒邪而致。只有陽氣充足,才能消化腐敗之物,所以才會多滯多瀉。表現為萎黃,證候為煩躁不安但不渴。為什麼呢?煩躁是陰虛煩躁,不渴是正陰凝滯的象徵。唉!陽氣不生則寒邪不去,寒邪不去則腹瀉又怎麼能止住呢?
腹部脹滿時輕時重,反覆如故,這是寒證,應該服用溫熱藥物。
說時輕時重,不是完全不脹滿。如果完全不脹滿,那麼病就好了,也不會反覆如故了。現在卻不是這樣,有時稍微好一些,又恢復原樣,那麼就不是實證脹滿可以知道的。實證不會有時減輕的。所以斷定是寒證。寒證沒有不需溫補的,虛證沒有不需補益的,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