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人參湯方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補註〕同一病也。一用通痞去滿之藥。一用辛散補中之味。全不相謀。謂治一證。豈仲景自為矛盾耶。不知證有久暫。病有虛實也。假如氣果有滯。上焦痞滿。下氣亦上逆。不得不於通痹藥中加降氣消滿。調和榮衛之藥也。若夫病久而中氣大虛。宗氣不利。時時滿。或從脅下搶心。不用甘溫。必不足以益中州之氣。不用辛散。且不足以破凝滯之陰。氣足而清者自升。濁者自降。將結去而搶消矣。又何痹之有焉。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粒)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再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補註〕胸痹既有虛實。又有輕重。故痹之重者。必徹背徹心者也。輕者不然。然而何以亦言痹。以其氣塞而不舒。短而弗暢也。然一屬手太陰肺。肺有飲。則氣每壅而不利。故以茯苓逐水。杏仁散結。用之當矣。又何取於甘草。蓋以短氣則中土不足也。土為金之母也。一屬足陽明胃。胃中實。故君橘皮以理氣。枳實以消滿。且使積滯去而機竅通。更加生薑之辛。無處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此同一實證中。而又有臟腑之別也。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補註〕胸痹緩急者。痹之急證也。寒飲上聚心膈。使陽氣不達。危急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為君。附子之辛熱為佐。驅除寒結。席捲而下。又烏能不勝任而愉快耶。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補註〕枳實、生薑。原以治氣塞。況於痞乎。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懸痛屬飲者。得生薑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腎氣上衝。正未可知。桂伐腎邪。正其能事。不但調和榮衛。為去痞臣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赤石脂(一兩) 蜀椒(一兩)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補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乃陰寒之氣厥逆而上乾者。橫格於胸背經脈之間。牽連痛楚。亂其氣血。紊其疆界。此而用氣分諸藥。則轉益其痛。勢必危殆。仲景用蜀椒烏頭。一派辛辣。以溫散其陰邪。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而即於溫藥隊中。取用乾薑之泥。赤石脂之澀。以填塞厥氣所橫衝之新隊。俾胸之氣自行於胸。背之氣自行於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煉石補天之精義也。今人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矣。亦知有堵塞邪氣攻衝之竇。令胸背陰陽二氣並行不悖者哉。

白話文:

人參湯方:治療胸痹心痛短氣,因氣虛導致的症狀。使用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等藥材溫補脾胃,益氣扶正。

同一種疾病,有的用通暢痞塞的藥物,有的用辛溫散寒補益的藥物,看似矛盾,實則考慮到病程長短、虛實寒熱的不同。氣滯引起的痞滿,需用通利藥物,並配合調和氣血的藥物;但若病程長,中氣虛弱,則需用溫補藥物益氣,並用辛散藥物溫通經絡。氣血調和,則症狀自然消除。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及橘枳薑湯方:治療胸痹,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用於肺氣虛弱,水飲停滯者;橘枳薑湯用於胃氣壅滯,實證者。

薏苡附子散:治療胸痹,症狀急劇者。寒飲阻滯心膈,陽氣不達,需用薏苡仁利水,附子溫陽散寒,驅除寒邪。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治療心中痞塞,逆氣心痛。枳實、生薑理氣消滿,加入桂枝,針對腎氣上逆的情況,調和氣血。

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陰寒之邪厥逆上衝,侵犯胸背經脈,需用辛辣溫藥溫散寒邪,並用赤石脂收斂,使胸背之氣各行其道,互不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