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4)

回本書目錄

(4)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補註〕嘉言云: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之證,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徒知與火熱相爭,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數,不惟無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即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實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證而屢不應,名不稱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嚥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補註〕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肺中生癰,不瀉何待?恐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惟血結而膿未成,當急以瀉肺之法奪之。況喘不得臥,不云甚乎?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並錄之以備用): 桔梗,貝母,當歸,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百合(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葶藶,地骨皮,甘草節,知母,防己,黃耆,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補註〕肺癰由熱結而成。其濁唾腥臭,因熱瘀而致。故咳而胸滿,是肺不利也;振寒,陰鬱於裡也;咽乾不渴,阻滯津液也。彼邪熱搏聚,固結難散之勢,用桔梗開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幾可圖,無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膿之時,亦仍可用此湯者,一以桔梗可開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長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補註〕咳而上氣,則其氣之有沖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邪入於肺則氣壅,肺壅則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極故目如脫,所以狀脹與喘之至也。脈浮邪也,兼大則邪實,而所以遺害於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熱發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渙然冰釋,豈不快乎?然久蓄之飲,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湯中,一定之法也。

白話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等病症的脈證治療方法:

火逆上氣,咽喉不適,可用麥門冬湯治療。

麥門冬湯: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加水一斗八升,煎煮至六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夜服一次。

(補註)胃中津液枯竭,虛火上炎,此方為治本良方。用瀉火藥反而火氣上升,用寒涼藥反而熱症加劇,這是因為只知與火熱對抗,卻沒有考慮到藥物劑量的問題,不僅無益,反而有害。肺病必須有胃氣才能存活,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氣是肺的母氣。本草書中記載「知母」是因肺依靠其清涼之性,「貝母」是因肺依靠其化痰之效,但這些藥物屢次用於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適卻無效,名稱與實際功效不符。仲景的此方妙在於以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滋生津液,再加入辛溫的半夏,以利咽下氣。此乃善用半夏的奇法,古今罕見。

肺癰喘息不能平臥,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熬至黃色,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子)、大棗十二枚。先用三升水煮大棗,取二升,去棗,加入葶藶,煎煮至一升,一次服下。

(補註)此方為治療肺癰危急症狀的急方。肺部生癰,不瀉則難以痊癒。若久拖不治,癰膿已成,則瀉之無益;若久病肺氣已虛,瀉之則會加重病情。只有當血液凝結,膿未形成時,才應急用瀉肺法。喘息不能平臥,病情之危可見一斑。咳嗽胸悶,寒戰,脈數,咽乾不渴,痰液腥臭,久吐膿液如米粥者,為肺癰,可用桔梗湯治療。

桔梗湯:桔梗一兩、甘草一兩。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分溫服兩次。

另一方(此方為宋人所增,列於此備用):桔梗、貝母、當歸、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百合(各一錢五分)、五味子、葶藶、地骨皮、甘草節、知母、防己、黃耆、杏仁(各五分),清水煎服。

(補註)肺癰由熱結而成,痰液腥臭,因熱瘀而致。咳嗽胸悶,是肺氣不通;寒戰,是陰寒鬱結於內;咽乾不渴,是津液受阻。邪熱阻塞凝聚,難以散開,用桔梗開之使散毒,用甘草解之使消毒,以防病情蔓延。即使到了久吐膿液的階段,也可使用此湯,因為桔梗能開之使下行,也能使之向上排出;甘草能生血肉,又能益肺金。

咳嗽上氣,為肺脹,患者喘息,眼球突出,脈浮大,可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分溫三次服下。

(補註)咳嗽上氣,說明氣衝而不下;咳嗽連綿不止,說明肺脹。邪氣入肺則氣壅,肺壅則喘息不止,喘息極度嚴重則眼球突出,此為肺脹和喘息極度的表現。脈浮為邪氣,脈大為邪實,邪氣損害肺臟,故需用辛熱之藥發散邪氣,同時佐以甘寒之藥,使久積的邪氣消散。但久積的痰飲如何排出?故在越婢湯中加入半夏,這是確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