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5)
(5)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湯加石膏湯方
麻黃(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補註〕此條證與上條無異,所異者加躁,脈但浮爾。然前條躁者欲作風水,此條躁者心下有水。可見躁為陰躁,而水為陰之至也。君主之地,水氣上凌,豈細故耶?故前方於麻黃以杏仁易石膏,加薑、棗,發散之力微且緩。此於麻桂藥中加石膏,其力轉猛;然監以芍藥、五味、乾薑,其勢下趨水道,不至過汗也。然後知小青龍亦能翻江倒海,引水潛藏,不若大青龍之騰雲致雨也。夫越婢湯有石膏、半夏;小青龍方有半夏,無石膏。觀二方所加之意,全重此二物協力建功。石膏清熱,藉辛溫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涼亦能清熱。不然石膏可無慮,半夏不在所禁乎?仲景加減一味,已見因心化裁矣。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補註〕經云:「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胃氣不升,大腸之氣亦不降,則鼻塞不聞香臭,遂使周身腫浮,有種種之證也。然此表證尚多,豈可專瀉?不知肺癰始因邪由外入;及其成癰,則證復自內顯出。故論其常,當升散開提者,且未可下奪;論其亟當下奪者,倘牽制於外,反昧膿成則死之大戒,安得不審所輕重哉?
白話文:
肺脹,咳嗽並伴有上氣(呼吸困難),煩躁不安且喘息,脈象浮腫,心下(心窩處)積水,可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治療。
小青龍湯加石膏湯組成:
麻黃(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石膏(二兩)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加水一斗(約十升),先煎煮麻黃,至水減至八升,去除藥液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體格強壯者每次服用一升,體弱者酌減,一日服用三次。兒童每次服用四合。
此條症狀與前一條相似,不同之處是增加了煩躁的症狀,脈象僅僅是浮腫。但前一條的煩躁欲發為水腫,而此條的煩躁則伴隨心下積水。可見此處的煩躁是陰虛煩躁,而積水是陰虛的極致表現。君主之位(指心臟)受水氣上犯,豈是細微小事?因此,之前的方劑用杏仁代替石膏,並加入生薑、大棗,其發散之力較微弱緩慢;而此方則在麻黃、桂枝等藥中加入石膏,藥力較為猛烈,但以芍藥、五味子、乾薑加以制約,使藥力趨向於利尿,不至於過度出汗。由此可見,小青龍湯也能起到引導水液下行的作用,只是不如大青龍湯那樣效果顯著。越婢湯含有石膏和半夏,小青龍湯也含有半夏,卻沒有石膏。觀察這兩個方劑的加減,可知其關鍵在於這兩種藥材的協同作用。石膏清熱,藉助辛溫藥也能化痰;半夏化痰,藉助辛涼藥也能清熱。否則,石膏可以不必考慮,半夏也無需禁用。仲景加減一味藥,已顯示出其化裁的妙處。
肺癰(肺部感染化膿),胸部滿悶脹痛,全身面目浮腫,鼻塞流清涕,聞不到香味和臭味,感到酸、辛,咳嗽並伴有上氣(呼吸困難),喘息聲響,呼吸阻塞,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經書記載,此病發作時會出現肺脹滿,膨脹喘咳,胃氣不能上升,大腸之氣也不能下降,因此鼻塞聞不到香味和臭味,導致全身浮腫,出現各種症狀。然而,此病表證較多,不能單純瀉下。不知肺癰始於外邪入侵,等到形成癰腫,則症狀又從內部顯現。因此,從常理來說,應當升散開通;若需瀉下,則需考慮到外邪牽制,反覆拖延膿液排出,將會危及生命,怎能不慎重考慮輕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