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愚按:肺寒。上虛也。便數。下虛也。聖人只溫其中。豈非以補其母。則子自安。總司之地溫。而膀胱亦溫。下泉無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三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補註〕嘉言云。上氣聲如水雞。明系痰阻其氣爾。阻之務在去之。而仲景不專於去痰者。以肺受風寒。主氣之司。已為邪困而不能自持。莫若主於發表。而佐以潤燥下氣開痰四法。聚於一方內。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證定藥之大法也。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補註〕經謂上氣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也。今咳逆上氣。是濁氣上干。清虛之位。反為濁陰所據。故雖時時唾。而濁不為唾減也。皂莢性能驅濁。其刺又能攻堅。且得直達患處。用意神巧。誠不可思議者。嘉言云。大熱之毒。聚結於肺。表之溫之。曾不少應。堅而不可攻者。用此丸豆大三粒。朝三服。暮一服。吞適病所。如棘針遍刺。四面還攻。如是多日。庶幾無堅不入。聿成盪滌之功。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胸中手不可入。即謂為代針丸可矣。
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若但咳而脈浮。則外邪居多。全以散邪為主。用法即於小青龍湯中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麥。仍從肺病起見。所以桂枝之熱。芍藥之收。甘草之緩。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其氣。石膏以清熱。小麥引入胃中。助其升發之氣。一舉而表解脈和。於以置力於本病。然後破竹之勢可成爾。一經裁酌。直使小青龍載肺病騰空而去。神哉。
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桂枝(三兩)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補註〕浮為在表。沉為在裡。表裡二字。與傷寒之表裡大殊。表者邪在衛。即肺之表也。里者邪在榮。即肺之裡也。熱過於榮。吸而不出。其血必結。血結則痰氣必為外裹。故用澤漆之破血為君。加入開痰下氣。清熱和榮諸藥。俾堅壘一空。元氣不損。制方之妙若此。
白話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等病的脈證治療方法
我認為,肺寒屬上虛,頻數小便則屬下虛。聖人只溫暖肺部,這不就是補益其母(腎)嗎?這樣,肺(子)自然就安穩了。只要溫暖總司氣機的地方(肺),膀胱也會溫暖,小便不利的情況也就消失了。
咳嗽並伴有上氣,喉嚨裡有像水雞一樣的聲音,用射干麻黃湯治療。
射干麻黃湯方劑:
射干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三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半升(洗淨)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煮沸麻黃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
(補註)嘉言說:上氣的聲音像水雞,說明是痰阻礙了氣機。治療痰阻,重點在於祛除痰濁。但張仲景並沒有專門用藥祛痰,是因為肺受風寒,主氣功能受損,已經被邪氣困擾而無法自持。不如先主要發散表邪,再輔以潤燥、下氣、開痰等方法,將這些方法集中在一張方劑中,以分解邪氣,使其不互相結合。這是根據病症確定藥方的大法。
咳嗽逆上氣,經常吐出濁痰,只能坐著不能睡覺,用皂莢丸治療。
皂莢丸方劑: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油炙烤)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用棗膏送服,每次服三丸,一日三次,夜間服一次。
(補註)經書上說,上氣是指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全身陽氣浮動,沒有依託。現在咳嗽逆上氣,是濁氣上犯,侵犯了清虛的部位,反被濁陰所佔據,所以雖然經常吐痰,但濁痰並未減少。皂莢具有驅除濁氣的作用,其刺狀物又能攻破堅硬之物,而且能直達病灶,用意巧妙,真是不可思議。嘉言說:大熱之毒積聚在肺部,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效果並不好。對於堅硬難以攻破的情況,可用此藥丸,每次服三粒,早晚三次,吞服到病處,如同棘針一樣遍體刺入,四面圍攻,如此服用多日,大概沒有什麼堅硬之物不能攻破,最終達到徹底清除病邪的效果。不能因為藥物微賤而輕視它。胸中手不可入的,也就是說可以用它代替針灸了。
咳嗽而脈象浮的,用厚朴麻黃湯治療。
厚朴麻黃湯方劑: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蛋大小、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煮熟小麥,去渣,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補註)嘉言說:如果只是咳嗽而脈象浮,則外邪較多,主要以散邪為主。使用方法是在小青龍湯中去除桂枝、芍藥、甘草,加入厚朴、石膏、小麥。仍然從肺病的角度出發,所以桂枝的溫熱,芍藥的收斂,甘草的緩和,都不要用。而加入厚朴以降氣,石膏清熱,小麥引入胃中,幫助氣機上升。這樣就能同時達到表邪散解、脈象和緩的效果,從而集中力量治療本病,這樣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效果。經過這樣調整,小青龍湯就能治療肺病了,真是神奇啊。
咳嗽而脈象沉的,用澤漆湯治療。
澤漆湯方劑:
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澤漆三升(用東流水五斗煮至一斗五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枝三兩
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放入澤漆汁中,煮至五升,溫服五合,直到晚上服完。
(補註)脈象浮在於表,脈象沉在於裡。表裡兩字,與傷寒的表裡大不相同。表是指邪氣在衛分,也就是肺的表面;裡是指邪氣在營分,也就是肺的裡面。熱邪過於營分,氣血不能流通,血必凝結,血凝結則痰氣必在外裹。所以用破血的澤漆為主藥,再加入開痰、下氣、清熱、和營等藥物,使堅硬的邪氣消散,元氣不受損傷。製方的妙處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