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4)
(4)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補註〕人之所以運動無苦;四體溫和;食入自化者,皆吾身之真陽為之也。故陽固則流行於脈中者,各安其部,而無陽衰陰見之象。今沉,少陰脈也,以其所處之位至下也。若寸關皆見,則各腑臟之陽何在乎?況其兼者,曰小,曰遲。脈經云:「小者氣血俱少;又云遲為榮中寒。」彼此俱陰,絕不見陽,則其氣已大泄矣。故名脫也。夫尺虛之人,行走恇然,象其步履之不正也。而況於氣脫者乎?故行稍疾上喘喝,雖曰呼出心肺,吸入腎肝,自非宗氣行其呼吸,則升降出入,且無以安於自然矣。況勉強以動其氣乎?是故人之陽,盛於中焦者也。脾之陽不固,則四肢上逆而冷矣。且脾之陽,又原於下焦者也。腎之真陽大虛,則不足以消腐水穀,為腹滿,為溏泄,正未有已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補註〕傷寒論中有此條。方中行先生注:寒言陽氣減損而不足;芤言陰血衰竭而空虛;革言革易常度也。婦人陰血充足而能化,則得坤順之常;半產漏下,則不足以言坤之資生矣。男子陽精充盛而能化,則得乾健之常;亡血失精,則不足以言乾之資始矣。故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資始;女不足以言資生,則人道大壞,故曰革也。一說革讀亟,變而促迫也。亦通。
愚按:禮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即音亟也。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芍藥(六兩);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補註〕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為重虛。蓋氣不足者,如中氣不健,頻欲更衣,心下悸,或陽明內熱而血外溢,或腹中痛,或夢接內而遺;種種悉氣之不足為之也。形不足者,即如四肢不但不強健而痠疼,甚至手足煩熱,津液少而乾燥;種種皆形之不足為之也。經謂不可刺,以重虛者,宜補之以甘藥。此其意惟仲景遵之。培中央以灌輸腑臟百脈,主以小建中,正稼穡作甘之意也。然觀此證,則腎虛為多;水虧當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衰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獨仲景不屑於此,而惟以樹立中氣為第一義者何居?聖人曰:「精,穀氣也。」可見腎為藏精之處,伎巧出焉。苟非有五穀之養,五味之調,則亦從何而生?然經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假使胃不能納,脾不能運,又如之何?故聖人以建中主治,使中州之土,已壞復起;將飲食入胃者,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如經所云者。則五臟百脈自裕矣。豈但已病乎哉!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脈象沉細遲緩,稱為脫氣。患者快走就會喘息,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嚴重時會腹瀉,吃東西也消化不良。
人之所以能輕鬆活動,四肢溫暖,食物能自然消化,都是因為體內真陽之氣充足。陽氣充盛,則氣血運行於經脈之中,各司其職,不會出現陽氣衰弱陰氣外顯的現象。現在脈象沉細,這是少陰脈的表現,因為少陰脈位於身體下部。如果寸關脈也出現異常,那麼其他臟腑的陽氣又在哪裡呢?況且脈象又細又遲,脈經記載:「脈小者,氣血俱少;脈遲者,為榮中寒。」這些都屬於陰虛的表現,完全看不到陽氣,說明氣血已經大量流失,所以稱為「脫氣」。尺脈虛弱的人行走都感到困難,猶豫不前,氣血虛脫的人情況就更嚴重了,所以稍快行走就會喘息。雖然呼吸吐故納新,呼出屬心肺,吸入屬腎肝,但如果宗氣不能正常運作,則氣血升降出入都無法自如,更何況勉強運動呢?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在中焦(脾胃),脾陽不固,則四肢會逆冷;而脾陽又源於下焦(腎),腎臟的真陽之氣大虛,則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腹部脹滿和腹瀉。
脈象弦大,弦則為氣血不足,大則為氣虛,氣血不足則為寒,氣虛則為虛,寒虛相搏,稱為「革」。婦女則會出現月經不調、陰道出血等症狀;男子則會出現血精或遺精。
傷寒論中有此條記載,方中行先生注釋說:「寒」指陽氣不足,「芤」指陰血衰竭空虛,「革」指超過常規,超出正常限度。婦女陰血充足才能正常行經,如果出現半產漏下,則說明陰血不足;男子陽精充盛才能正常生育,如果出現遺精或血精,則說明陽精不足。天地之大德在於生生不息,男人不足以言資始,女人不足以言資生,則人道大壞,所以稱為「革」。還有一種說法是「革」讀作「亟」,意為迅速變化,也通。
禮記記載:「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這裡的「革」就是「亟」的意思。
虛勞,裡急腹痛,心悸、鼻出血,腹部疼痛,夢遺,四肢酸痛,手腳發熱,咽乾口燥,可用小建中湯治療。
小建中湯方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去渣,加入麥芽糖,再用小火溶化,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嘔吐者禁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經書記載:「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不足的表現,不可針刺,針刺會加重虛弱。氣不足的表現包括:中氣不足,經常想換衣服,心悸,或陽明經熱而導致出血,或腹部疼痛,或夢遺等。形不足的表現包括:四肢無力酸痛,手腳發熱,津液不足而乾燥等。經書說不可針刺,因為會加重虛弱,應該用甘味藥物來補益。仲景的意思是培補中焦,以滋養臟腑和經絡,用小建中湯治療,這是取意於稼穡之作甘的意思。但從這些症狀來看,大多是腎虛,腎水虧虛,應補益腎水,以鎮壓陽氣;腎火衰弱,應益火之源,以消除陰寒。但仲景卻不這樣做,而以培補中氣為第一要務,這是為什麼呢?聖人說:「精,穀氣也。」可見腎臟是藏精的地方,精氣由此而生,如果沒有五穀的滋養,五味的調和,又從何而生呢?但經書又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如果胃不能納食,脾不能運化,又如何補益呢?所以聖人用小建中湯來治療,使中焦之氣恢復,使飲食進入胃中,營養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如經書所說,則五臟百脈自然充盈,豈止治已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