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龍骨(三兩),牡蠣(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補註〕經曰: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厥氣接於陰器,則夢接內。蓋陰器,宗筋之所繫也,而脾胃肝膽之筋亦皆聚焉。故厥陰主筋,則諸筋統於肝也。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
若遇陰邪客之,與所強之陽相感,則或夢或不夢,而精脫矣。是腎虛則無有不虛者也。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少腹弦急為陰結,而氣不化者可知。水不生木,則血不養筋,致宗筋憊而陰頭寒;以致虛風生則目眩,血不會則發脫。種種虛狀,悉本諸此。而其脈則為虛為芤為遲,可想而知也。夫陽虛則水穀不化;陰虛則亡血失精。故芤為陰虛,復陰陽相搏而為動;微則陽微,又微緊相搏而為邪;皆脈經所云至虛者也。然則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何能已哉?此病之原,皆起於腎之不固,遂令三焦皆底於極虛矣。斯於法必以固精為主治也。於是以桂枝和榮衛;芍藥收陰;生薑散寒;甘草、膠、棗益脾補氣;更用龍骨以澀其陽;牡蠣以澀其陰。庶腎肝既固,榮衛調和,而諸證自愈爾。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此條一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補註〕浮為陽脈也,舉之有,按之無也。乃於舉之時未見其力,則浮兼弱矣。浮弱,陽氣之虛也。若澀,陰脈也,為陰血不足。脈經曰: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枝葉枯槁,是生氣微矣。又何能必其有子乎?正以精氣之清冷也。其在詩曰:洌彼下泉,浸彼苞稂。謂傷其生也。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補註〕虛弱細微,絕不見陽,陽虛甚矣。經云:陰氣有餘,身寒多汗。然所謂有餘者,非誠余也,即陽之不足言之也。故肺主氣,又合皮毛,司蠠理。惟陽氣衰,則衛不固而自汗出。邪在於內,則元府不閉,而汗從腑臟出;邪在於外,則蠠理不致,而汗從經絡出。臟腑之陰捍格,衛氣浮散於外,無所依從,則汗出衛虛。水穀氣散脫者汗自出。此皆不因動作而自出之汗也。至盜汗則陽衰因衛虛,而所虛之衛行於陰,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庇之,故蠠開而汗。若一覺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而汗止矣。故曰盜汗也。夫至盜汗,而其虛可勝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苦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補註〕人生五十始衰,六十天癸竭,則已精少腎衰矣。使復有動作,遂令陽虛而邪得以客之。痹太陽經道,蓋太陽行於背者也。經謂陽氣者:精以養神,柔以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故病痹挾背行也。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至陷脈為瘻,留連肉蠠,為馬刀俠癭。癭者,即瘰癧也。以其形長如蛤,為馬刀。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頭下,或下連缺盆,以及胸脅,皆謂之馬刀。此手足少陽經主之也。總以動作忿怒,憂忿氣鬱過甚,而為風邪內蠠。故其脈則大而舉按不實;其因則勞而元氣不足。仲景言之,恐後人復疑為有餘而誤攻其邪耳。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男子或女子精液流失,下腹部緊繃,陰部冰冷,頭暈目眩,頭髮脫落,脈象極度虛弱、浮大而遲緩,這是由於脾胃虧損,精血耗損所致。脈象表現為浮大,略微緊,男子精液流失,女子夢交,可用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 芍藥(一兩) 炙甘草(二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三兩) 牡蠣(三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補註:經書記載,腎臟主水,負責接收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藏。又說,陰邪之氣與陰器相通,就會做春夢,因為陰器是宗筋(重要經絡)所繫之地,脾胃肝膽的筋絡也匯聚於此。所以厥陰經主筋,而所有筋絡都歸屬於肝。腎屬陰,主藏精;肝屬陽,主疏泄。因此,腎陰虛則精氣不藏,肝陽亢則氣不固。
如果遇到陰邪入侵,與本來就強盛的陽氣相感,就會出現夢遺或不夢遺的情況,而精液流失。這說明腎虛就會導致各種虛證。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所以下腹部緊繃是陰氣凝滯,氣機不暢的表現。水不能生木,則血不能養筋,導致宗筋疲憊而陰部冰冷,進而產生虛風導致頭暈目眩,血液不能滋養頭髮則頭髮脫落。種種虛弱症狀,都源於此。而脈象則表現為虛弱、浮大、遲緩,可想而知。陽虛則水谷不化,陰虛則精血耗損,所以脈象浮大代表陰虛,陰陽相搏則脈動,微弱則陽氣虛弱,略微緊則陰陽相搏而形成邪氣,這些都是脈經中所說的極度虛弱的表現。所以,無論是男子精液流失還是女子夢交,都無法自行痊癒。此病的根本原因都在於腎氣不足,導致三焦都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態。因此,治療方法必須以固精為首要目標。所以使用桂枝調和營衛,芍藥收斂陰氣,生薑散寒,甘草、大棗益脾補氣,再用龍骨澀陽,牡蠣澀陰,使腎肝得到滋養,營衛調和,諸症自然痊癒。
男子脈象浮弱而澀,則不育,精氣清冷。(此條有些版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補註:浮,是陽脈的表現,輕觸可感知,按壓則無;在觸摸時感覺力量不足,則是浮弱。浮弱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澀是陰脈的表現,代表陰血不足。脈經說,營氣是根,衛氣是葉,營衛都虛弱,則枝葉枯萎,生機微弱,又怎能生育呢?正是因為精氣清冷的緣故。詩經有云:「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就是形容損傷生機的樣子。
一般男子,脈象虛弱細微,容易盜汗。
補註:虛弱細微,幾乎看不到陽氣,說明陽氣極度虛弱。經書說,陰氣過盛,則身體寒冷多汗,但所謂過盛,並不是真正過盛,而是陽氣不足的另一種說法。肺主氣,又與皮毛相連,主司腠理(皮膚組織)。如果陽氣衰弱,則衛氣不足而自汗出。邪氣在內,則元氣不固,汗液從臟腑滲出;邪氣在外,則腠理不緻,汗液從經絡滲出。臟腑的陰氣被阻礙,衛氣外散,無處依附,則汗出而衛氣虛弱。水谷精氣散失,則汗液自出。這些都是不因動作而自行出汗。盜汗則是陽氣衰弱導致衛氣虛弱,而虛弱的衛氣運行於陰,在閉目睡眠時,沒有氣血保護,所以腠理開洩而汗出。一旦醒來,陽氣運行於體表,汗液即止。所以稱為盜汗。盜汗這種情況,其虛弱程度可想而知。
人到五六十歲,患病脈象大的,痹症沿著背部蔓延,腸鳴腹瀉,頸部有腫塊如馬刀形,這些都是勞累所致。
補註:人到五十歲開始衰老,六十歲天癸(月經)停止,精氣減少,腎氣衰弱。如果再過度勞動,就會導致陽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痹症侵犯太陽經循行的路線,因為太陽經循行於背部。經書說,陽氣是精氣用以滋養神,柔潤筋骨的,如果開合失調,寒邪入侵,就會導致駝背。所以會有痹症沿著背部蔓延。又說,中氣不足,腸道就會出現鳴響。脈絡瘀滯則形成瘻管,蔓延於皮肉,形成馬刀形的腫塊,腫塊就是瘰癧,因其形狀像蛤蜊,而且很長,稱為馬刀。它可能位於耳後或耳前,延伸到下頷、下巴或鎖骨,甚至延伸到胸脅,都稱為馬刀。這是手少陽經所管轄的區域。總之,是因動作過度、憤怒、憂慮、氣鬱過甚,而導致風邪侵入肌膚。所以脈象洪大,按壓無實感,其原因是勞累導致元氣不足。張仲景這樣說,是怕後人誤以為是邪氣過盛而錯誤地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