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2)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至問脈之重虛。對以上虛尺虛,言上下皆虛也。又云:脈虛者,不象陰也,不似手太陰之充盛也。故極虛者亦云勞。然則大者固為勞力飢飽,而極虛者則不免於房勞矣。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補註〕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經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其華在面,而其充在血脈。故手少陰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使憂愁思慮,則足以傷之。夫神傷則體弱,體弱則所生者不足,自未能榮於色矣。蓋心所以生血,而色者,神之旗也。陰血既少,則津液自枯,故主渴也。渴必引水以自救;而渴不復為水止,則飲多而停於心下,阻其呼吸之隧而為喘,失其君火之司而為悸,所不免也。若此者脈必浮,豈非所生之血,不足鼓其脈於外乎?心所以合脈者也。於是知其心氣之虛於裡焉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補註〕人之身以陽氣為主;惟作勞則動傷元氣。故於此先言脈,並言證,以見男子之陽虛也。夫虛者,勞之本脈也;舉按不實之中,而復見少厥二陰之象,則其為內傷陽氣何如?而陽虛者必惡寒;內傷者多發熱。故脈經云: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下陷之候;則其無寒熱可知。然膻中者,氣之海也;谷之精氣,濁者化衛,而一為宗氣,行胸中以司呼吸。於是呼出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腎肝主之。心肺陽也;腎肝陰也。夫以舉按豁然之脈,而只見其有陰無陽,是中之宗氣不能為之資。斯呼者無以壯其出,而吸者不能深其入,遂令升降無力,而短氣不足以息也。中州之氣既虛;使水穀未能消腐,而清氣不能上升,則腎陽未旺,肝氣下乘。故頻圊而裡急。膀胱為州都之官;氣不化而水道不出。至如經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於面。然肺為氣之總司;若氣虛則肺亦虛。故面雖諸陽之會,而色獨如金也。且陰氣盛則目瞑。今陽衰,有不為之目瞑者乎?兼衄者,陽絡傷則血外溢而為衄也。少腹滿者,因小便不利也。此為勞傷元氣;所以至此。然則仲景即不言治法,自當調以甘藥;培中土以益元陽;不待言矣。若舍黃耆建中,又何以為法耶?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補註〕夫脈之大有二:一曰大為實;一曰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今屬之於勞,則所傷在元氣,而無血以和之也。然傷者在氣而何損於血也?經曰:陽生則陰長;故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舉按之間,但覺其大,而非有力於去來也。然何以他脈不兼見?夫惟不兼見,故盛於外者,非由於素養之得宜;只因營衛之氣,滿於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陰病。故手足煩者,脾屬四肢也。經曰: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時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見也。經曰:強力舉重則傷腎。又曰:腎者精之處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陽不能守;而陰精有不外遺者乎?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診脈時發現脈象極度虛弱,上下都虛。脈虛的人,脈象不像陰經那樣充盈,也不像手太陰經那樣強盛。因此,極度虛弱也被稱為勞損。勞損的原因,程度較輕的是勞累、飢飽,而極度虛弱則往往與房事過度有關。
男子面色蒼白,主要表現為口渴和失血;突然喘息、心悸,脈象浮,是裡虛的表現。
(補註)這是張仲景運用望診的方法來教導後人。經書上說:「心是生命之本,神明的變化之處,其外在表現是面色,內在充盈則表現在血脈上。」所以手少陰經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但如果憂愁思慮過多,就會損傷它。神明受損則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則產生的物質不足,也就不能滋潤面色了。因為心負責生血,而面色是神明的旗幟。陰血不足,津液就會枯竭,所以會口渴。口渴必然會喝水來解救,但渴卻不能被水止住,就會喝很多水而停留在心下,阻礙呼吸通道而導致喘息,失去君火(心火)的調理而心悸,這是難以避免的。這種情況下,脈象必然浮,難道不是因為生成的血液不足以充盈脈象於外嗎?心是與脈象相合的,由此可知,這是心氣裡虛。
男子脈象虛弱、沉而弦細,沒有寒熱,氣短,裡急,小便不利,面色蒼白,時常閉眼,伴隨鼻衄(流鼻血),少腹脹滿,這是勞損造成的。
(補註)人體以陽氣為主,只有勞作才會損傷元氣。因此,這裡首先說明脈象,並列舉症狀,以表明男子陽虛。虛弱是勞損的根本脈象,按脈時感覺不充實,又出現少陰、厥陰二經的脈象,那麼內傷陽氣的程度可想而知。陽虛的人必然惡寒,內傷的人多發熱。脈經說:「如果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陰氣上侵陽位,就會出現灑淅惡寒;如果尺脈弱,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位,就會發熱。」現在三部脈象都一樣弱,已經不是陰陽上侵下陷的情況,所以沒有寒熱就很好理解了。膻中是氣之海,谷物的精氣,濁氣化為衛氣,合稱為宗氣,運行於胸中,負責呼吸。呼氣由心肺主管,吸氣由腎肝主管。心肺屬陽,腎肝屬陰。按脈時感覺脈象空虛,只見到陰而無陽,說明體內的宗氣不能供給它,所以呼氣不能有力,吸氣也不能深入,導致升降無力,氣短呼吸不足。中焦的氣虛弱,使水穀不能消化腐熟,清氣不能上升,則腎陽不足,肝氣下降,所以大便次數多而裡急。膀胱是州都之官,氣化不行,水道不通暢。經書上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都上達於面部。但肺是氣的總司,如果氣虛,肺也虛弱。所以面部雖然是諸陽會聚的地方,但面色卻像金子一樣蒼白。而且,陰氣盛則眼瞼下垂,現在陽氣衰弱,怎麼會不出現眼瞼下垂呢?伴隨鼻衄,是陽絡受損,血液外溢而導致鼻出血。少腹脹滿,是因為小便不利。這是勞損元氣造成的。雖然仲景沒有說明治療方法,但理應使用甘溫藥物,培補脾胃以益補元陽,這是不用說的。如果不用黃耆建中湯,又該用什麼方法呢?
勞損導致的疾病,脈象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加重,秋冬減輕,陰寒精液自行流出,酸痛難以行走。
(補註)脈象的大有兩種,一種是大而實,一種是大而虛,虛則為芤脈。現在屬於勞損,那麼損傷在元氣,而沒有血液來調和它。然而,損傷的是氣,為什麼會損傷到血呢?經書上說:「陽氣生則陰氣長」,所以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按脈時,只感覺脈象大,而不是有力。為什麼其他脈象沒有同時出現?正是因為其他脈象沒有同時出現,所以只有外在表現盛,這不是由於先天稟賦好,而是因為營衛之氣充盈於中焦,導致火不生土而產生太陰病。所以手足煩熱,是因為脾主四肢。經書上說:「勞累則氣機張,精氣耗竭,積聚於夏季,使人煩熱。」所以到了秋冬收藏的季節就稍微減輕,不像春夏那麼明顯。經書上說:「用力舉重會傷腎」,又說:「腎是精氣的藏府,其充盈在骨骼中。」既然真陽之氣不能固守,那麼陰精怎麼不會外洩呢?酸痛難以行走,也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