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證三條方九首)
師曰。
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
其人渴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主之。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
設有醫治逆者。
卻一月。
加吐下者。
則絕之。
〔衍義〕婦人平脈者。
言其無病脈也。
陰脈小弱。
其榮氣不足耳。
凡感邪而榮氣不足者。
則必惡寒發熱。
不妨於食。
今無寒熱。
妨於食。
是知妊娠矣。
妊娠者。
血聚氣搏。
經水不行。
白話文:
老師說:
如果婦女脈象平穩,但陰脈微弱,並且感到口渴,食慾不振,但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這就是懷孕。可用桂枝治療。根據醫學理論,懷孕六十天左右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有人用錯誤的治療方法,耽誤一個月,甚至還用嘔吐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胎兒流產。
解釋
婦女脈象平穩,說明她沒有其他病症。陰脈微弱,說明她的營養不足。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受到外邪侵襲而營養不足,就會出現畏寒發熱,但食慾不受影響。現在這位婦女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但是食慾卻不好,這就說明她懷孕了。懷孕的時候,血液聚集,氣血搏動,經期就會停止。
至六十日始凝成胎。
斯時也。
氣血化於下。
榮氣不足。
衛不獨行。
壅突中焦而不能食。
津液少布。
其人渴。
用桂枝益榮和衛。
設有醫以他治。
則更一月當化。
若加吐下。
復損其榮。
土亦失其養育。
條芩、白朮可也。
芎、歸可也。
參、耆可也。
但要益榮生津。
和中下二焦而已。
婦人宿有癥病。
經斷未及三月。
而得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者。
為癥痼害。
白話文:
到了六十天,胎兒才開始凝結形成。
這個時候,氣血向下流動,榮氣不足,衛氣無法獨自運行,阻塞在中焦,導致無法進食。津液分布不足,人就會感到口渴。
應該用桂枝來滋養榮氣,調和衛氣。
假如醫生用其他的方法治療,那麼一個月後,胎兒就會化掉。如果再加上吐下藥,就會更加損傷榮氣,脾土也會失去滋養。
可以用黃芩、白朮來治療。
川芎、當歸也可以。
人參、黃耆也可以。
只需要滋養榮氣,生津止渴,調和中焦和下焦就可以了。
如果婦女原本就有癥病,經期結束還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漏下不止的情況,而且胎兒的動靜在臍上,這都是癥病所致的後遺症。
〔衍義〕宿有癥痼內結。
及至血聚成胎。
而癥病發動。
氣淫於衝任。
由是養胚之血。
不得停留。
遂漏不止。
癥痼下迫其胎動於臍上。
故曰癥痼害也。
凡成胎妊者。
一月血始聚。
二月始胚。
三月始胎。
胎成始能動。
今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
胎下血者。
未成也。
後斷三月。
始胚以成胎。
方能動。
若血下不止。
而癥乘故也。
必當去其癥。
內經曰。
白話文:
〔衍義〕
患者原本就患有痼疾,積存在體內。
等到血液凝結成胎兒,
而痼疾就開始發作,
氣血不正常地流動於衝任二脈。
因此,孕育胚胎的血液,
無法停留,
便不斷流出。
痼疾向下壓迫,導致胎兒在臍上動盪不安。
所以說痼疾是致命的傷害。
一般來說,懷孕的婦女,
一個月的時候,血液才開始凝結。
兩個月的時候,胚胎開始形成。
三個月的時候,胎兒纔算形成。
胎兒形成後,才開始有動作。
現在六個月就開始動的,
前三個月的月經來潮時,
如果胎兒往下流血,
說明胎兒尚未成形。
後三個月的時間,
胚胎才開始成長並形成胎兒,
這時胎兒才能動。
如果血液不斷流出,
而痼疾乘虛而入,
就必須去除痼疾。
《內經》中說:
有故無殞。
亦無殞也。
癥去則胎安也。
桂枝、桃仁、丹皮、芍藥。
能去惡血。
茯苓亦利腰臍間血。
即是破血。
然有散有緩有收有滲。
結者散以桂枝之辛。
肝藏血。
血蓄者肝急。
緩以桃仁、丹皮之甘。
陰氣之發動者。
收以芍藥之酸。
惡血既破。
佐以茯苓之淡滲。
利而行之。
妊娠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
胎下血者。
後斷三月不血也。
所以血不止者。
其癥不去故也。
白話文:
如果有原因,就不會發生流產。
如果沒有原因,也就不會發生流產。
當癥狀消失,胎兒就能平安無事。
桂枝、桃仁、丹皮、芍藥這些藥材,
都能去除惡血。
茯苓也能幫助腰部和肚臍之間的血行順暢。
這就是破血的方法。
但是破血的方法有散、緩、收、滲四種。
對於血瘀結塊的,可以用桂枝的辛辣來散瘀。
肝臟貯藏血液。
如果血液瘀積,就會導致肝臟氣血不暢。
對於血瘀不散的,可以用桃仁和丹皮的甘味來緩解。
對於陰氣過盛導致的,
可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
惡血去除之後,
再用茯苓的淡滲作用,
幫助血行順暢。
懷孕六個月的時候,如果胎兒不安,
而前三個月月經期間,
出現胎下出血的情況,
之後的三個月又沒有出血,
那麼出血不止的原因,
就是因為癥狀沒有去除的緣故。
當下其癥。
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
加至三丸。
〔衍義〕此復申明胎成三月而後動也。
上章以經斷三月而漏下不止。
然胎已成。
故雖漏下。
而胎動於上也。
此章以六月動者。
以前三月經水利時而成胎。
胎雖成而血時下。
至後三月始斷而不血。
是以妊娠六月而胎始動。
蓋前三月因下血而胎失養。
白話文:
桂枝茯苓丸的配方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去皮尖,熬製)、芍藥(各等分)
前三月與後三月之血。
下不止者。
以其癥不去故也。
當下其癥。
此丸主之。
婦人懷妊六七月。
脈弦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其所以然者。
子臟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衍義〕妊至六七月筋骨堅強之時。
若其脈弦。
弦為虛。
為寒。
內格其陽於外而發熱。
陰寒內逆而作脹。
腹痛惡寒者。
其內無陽。
故子臟開。
少腹如扇也。
用附子湯復返其陽。
白話文:
前三個月和後三個月之血,下不止者,以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此丸主之。
意思是說,女性懷孕的前三個月和後三個月,如果出現出血不止的情況,是因為病症沒有去除導致的。應該要針對病症進行治療,這個藥丸可以治療它。
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其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意思是說,女性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脈象弦緊,伴隨發熱,胎兒越發腫脹,肚子疼痛怕冷,下腹部像扇子一樣,這是因為子宮開虛導致的。應該用附子湯溫暖子宮。
〔衍義〕妊至六七月筋骨堅強之時,若其脈弦,弦為虛,為寒。內格其陽於外而發熱,陰寒內逆而作脹,腹痛惡寒者,其內無陽,故子臟開,少腹如扇也。用附子湯復返其陽。
意思是說,懷孕六七個月時,胎兒的筋骨已經很強健,如果脈象弦緊,表示身體虛弱寒冷。體內的陽氣被阻隔在外,所以發熱,陰寒之氣內逆,導致胎兒腫脹。肚子疼痛怕冷,是因為體內沒有陽氣,所以子宮開虛,下腹部像扇子一樣。用附子湯可以溫暖子宮,恢復陽氣。
以溫其臟。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產後。
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
膠艾湯方
阿膠(二兩) 艾葉(三兩) 甘草(二兩) 當歸(三兩) 芎藭(二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
以水五升。
清酒三升合煮。
取三升去滓。
內膠消盡。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
更作。
〔衍義〕經水與結胎。
皆衝任也。
衝任乃腎用事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婦女在月經、生產後或懷孕期間出現出血或腹部疼痛等問題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
- 使用膠艾湯來治療婦女各種出血症狀,包括月經不調、產後出血、孕期出血和胎兒在子宮內受到阻礙導致的腹部疼痛。
- 膠艾湯的藥方:阿膠、艾葉、甘草、當歸、芎藭、芍藥、乾地黃。
- 煮藥方法:用五升水和三升清酒一起煮藥,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阿膠完全溶化後,溫熱服用,每次一升,一天三次。
- 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繼續服用膠艾湯。
衍義部分解釋
- 月經和懷孕都是衝任脈的作用。
- 衝任脈的功能是腎臟在運作。
腎屬坎。
坎者時與離會。
則血滿經水行。
猶月之稟日光為盈虧也。
精有所施。
心神內應。
血即是從。
故丁壬合而坎離交。
二氣凝結。
變化衃胎矣。
然持守其陰陽交合。
長養成胎者。
皆坤土資之也。
陰陽抱負。
則坤土堤防。
故不漏。
若宿有瘀濁客於衝任。
則陰自結而不得與陽交合。
故有半產漏下不絕也。
若妊娠胞阻者。
為陽精內成胎。
陰血外養胞。
負坤土失其堤防。
白話文:
腎臟屬坎卦。
坎卦的時辰與離卦的時辰相遇。
這樣血液就會充盈經脈,水流就會暢通。
就像月亮依靠太陽的光芒而盈虧一樣。
精氣有所施放。
心神內在感應。
血液就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丁壬相合,坎離交感。
兩種氣息凝聚。
就會產生變化,孕育胎兒。
但是,維持陰陽交合,
滋養孕育胎兒的,
都是坤土的功勞。
陰陽互相擁抱。
坤土就如同堤防一樣。
所以不會漏出。
如果原本就有瘀血濁氣停留在衝任二脈,
那麼陰氣就會凝聚,無法與陽氣交合。
所以就會出現胎兒早產,流血不止的情況。
如果懷孕時胎胞阻塞,
是因為陽精在內形成胎兒,
陰血在外滋養胎胞,
失去了坤土的堤防作用。
用此方皆治之。
芎、歸辛溫。
宣通其陽血。
芍藥味酸寒。
宣通其陰血。
阿膠之甘溫。
內經曰。
肺合外皮毛。
皮毛生於腎水。
東垣謂其入於太陰足少陰厥陰。
嘗思在身氣化成形。
金石草木之藥。
終不如血肉之資養同類者以養之。
此方用阿膠安胎補血。
塞其漏泄宜矣。
甘草和陰陽。
通血脈。
緩中解急。
其氣內入。
開利陰血之結。
而通於陽。
地黃猶是補腎血之君藥也。
調經止崩。
白話文:
用這個藥方,就能治好這些病。
川芎、當歸性辛溫,可以宣通陽血。
芍藥味酸寒,可以宣通陰血。
阿膠性甘溫,可以滋補血氣。
《內經》說,肺和外皮毛相通,而皮毛又生於腎水。
東垣(李杲)認為阿膠入太陰、足少陰、厥陰經。
我常常思考,人體氣化成形,金石草木的藥物,終究不如血肉同類的滋養,更能有效地滋補身體。
這個藥方用阿膠安胎補血,能有效地止住血漏。
甘草能調和陰陽,通血脈,緩解疼痛,消除急症。
甘草的藥氣內入,可以打開陰血的結塊,使其通達陽氣。
熟地黃是補腎血的君藥,可以調經止血,治療崩漏。
安胎養血。
妙理無出此方。
然加減又必從宜。
若脈遲緩。
陰勝於陽。
則加乾薑、官桂。
若數大。
則宜加黃芩。
婦人懷妊。
腹中㽲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三兩)
上六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
日三服。
〔衍義〕此與胞阻痛者不同。
因脾土為木邪所克。
穀氣不舉。
濁淫下流。
白話文:
安胎養血,妙理無出此方。然加減又必從宜。
安胎養血,最好的方法就在這裡,不過也要根據情況調整藥方。
若脈遲緩,陰勝於陽,則加乾薑、官桂。
如果脈搏遲緩,陰氣過盛,就要加入乾薑和官桂。
若數大,則宜加黃芩。
如果脈搏跳動很快,就應該加入黃芩。
婦人懷妊,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婦女懷孕,肚子裡疼痛,可以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三兩)
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方寸匕(約一小匙)的藥粉,用酒調和,一天服用三次。
〔衍義〕此與胞阻痛者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克,穀氣不舉,濁淫下流。
這跟因胞阻而引起的疼痛不同。這是因為脾土被木邪所剋制,導致穀氣上升受阻,濁氣向下流動所致。
以塞搏陰血而痛也。
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
利陰塞。
以與芎歸補血止痛。
又佐茯苓滲濕以降於小便也。
白朮益脾燥濕。
茯、澤行其所積。
從小便出。
蓋內外六淫。
皆能傷胎成痛。
不但濕而已也。
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薑汁和丸。
如梧子大。
飲服十三丸。
日三服。
〔衍義〕此即後世所謂惡阻病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陰血阻塞而導致疼痛。
使用芍藥的劑量比其他藥物多好幾倍,目的是瀉肝木。
疏通陰血的阻塞。
配合川芎、當歸補血止痛。
再佐以茯苓滲濕,讓濕氣從小便排出。
白朮益脾燥濕。
茯苓、澤瀉將積聚的濕氣。
從小便排出。
因為內外六淫。
都能傷胎而導致疼痛。
不只是濕氣而已。
懷孕期間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可以治療。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
磨成粉末。
用生薑汁調和成丸。
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服用十三丸。
每天服用三次。
〔衍義〕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惡阻病。
先因脾胃虛弱。
津液留滯。
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
胚化成胎。
濁氣上衝。
中焦不勝其逆。
痰飲遂湧。
嘔吐而已。
中寒乃起。
故用乾薑止寒。
人參補虛。
半夏生薑治痰散逆也。
妊娠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
末之。
煉蜜丸。
如小豆大。
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
〔衍義〕小便難者。
白話文:
首先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停滯,積聚形成痰飲。到了懷孕兩個月之後,胚胎發育成型,濁氣向上衝擊,中焦無法承受這種逆流,痰飲便湧出,導致嘔吐。由於身體寒涼,所以用乾薑止寒,人參補虛,半夏和生薑治療痰飲,散去逆氣。
懷孕期間小便困難,飲食卻如常,可以用當歸、貝母、苦參丸來治療。
當歸、貝母、苦參丸的配方: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三粒,逐漸增加到十粒。
如果懷孕期間小便困難……
膀胱熱鬱。
氣結成燥。
病在下焦。
不在中焦。
所以飲食如故。
用當歸和血潤燥。
本草貝母治熱淋。
以仲景陷胸湯觀之。
乃治肺金燥郁之劑肺是腎水之母。
水之燥郁。
由母氣不化也。
貝母非治熱。
郁解則熱散。
非淡滲利水也。
其結通則水行。
苦參長於治熱。
利竅逐水。
佐貝母入行膀胱以除熱結也。
妊娠有水氣。
身重。
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白話文:
治療方案是使用當歸來滋養血液,潤燥生津。本草中貝母可以治療熱淋(尿頻、尿急、尿痛等症)。可以參照仲景的陷胸湯,這方藥主要是治療肺金燥鬱的藥方。因為肺是腎水的母氣,腎水燥鬱,是因為肺氣不化所致。
貝母非治熱,鬱解則熱散,非淡滲利水也,其結通則水行。苦參長於治熱,利竅逐水,佐貝母入行膀胱以除熱結也。
貝母的作用並非直接清熱,而是疏散鬱氣,鬱氣消散,熱症自然就會減輕。貝母不是淡滲利水藥,而是疏通氣結,讓水液順利運行。苦參善於清熱,利竅逐水,配合貝母一起進入膀胱,可以去除熱結。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孕婦出現水腫、身體沉重、小便不暢、怕冷、起立時頭暈等症狀,可以用葵子茯苓散來治療。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
宜常服。
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方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藭(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
杵為散。
酒飲服方寸匕。
日再服。
妊娠常服。
即易產。
胎無苦疾。
產後百病悉主之。
〔衍義〕內經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尺脈搏擊者。
由子宮之氣血相搏。
而形於脈也。
白話文:
藥材
- 葵子(一斤)
- 茯苓(三兩)
製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小匙(約一寸匕),每日服用三次。
功效
小便通暢則病癒。
適用人羣
婦女懷孕期間可常服。
其他
當歸散主治懷孕相關疾病。
藥材
- 當歸(一斤)
- 黃芩(一斤)
- 芍藥(一斤)
- 芎藭(一斤)
- 白朮(半斤)
製法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小匙(約一寸匕),每日服用兩次,以酒送服。
功效
懷孕期間常服,可使生產容易,胎兒無病痛,產後百病皆可治療。
〔衍義〕
《內經》中提到,陰陽相搏而生子。尺脈搏擊,是由於子宮之氣血相搏而反映在脈象上。
精留血裹。
陰陽紐合也。
動搏則變化。
而變化生於動。
若靜而不動。
則不生不化。
是以妊娠之血不可以靜。
靜則凝。
凝則泣。
泣則虧少而虛。
皆不得與化胎之火相合。
要其胎孕生化。
必脈動搏。
故調之者。
先和陰陽。
利其氣血。
常服養胎之藥。
非惟安胎易產。
且免產後諸病。
芎、歸、芍藥之安胎補血。
白朮之用有三。
一者益胃。
致安氣以養胎。
二者胎繫於腎。
白話文:
精華留住,血氣包裹。陰陽相互交合。運動搏動就會產生變化,而變化又源於運動。如果靜止不動,就不會產生變化。因此,懷孕期間的血氣不能靜止,靜止就會凝結,凝結就會虧損,虧損就會導致精氣不足而虛弱。這些情況都無法與化育胎兒的火氣相合。想要讓胎兒順利生長,必須脈搏跳動。所以調養的方法,首先要調和陰陽,暢通氣血,經常服用養胎的藥物,這樣不僅可以安胎易產,還能避免產後各種疾病。芎、歸、芍藥可以安胎補血,白朮的作用有三:一是益胃,使氣機安穩來養胎;二是胎兒繫於腎,白朮可以補腎;三是固胎。
腎惡燥。
能燥濕而生津。
三者皆致中焦所化之新血。
去腰臍間之陳瘀。
至若胎外之血。
因寒濕滯者。
皆解之。
黃芩減壯火而反於少火。
則可以生氣。
與脾土濕熱來傷。
及開血之瘀閉。
故為常服之劑。
然當以脈之遲數虛弱加減之。
有病可服。
否則不必也。
藥者。
但宜攻邪扶正。
不比米穀。
性味偏而不正。
不可久服。
內經曰。
味之所入。
各歸所喜攻。
氣增而久。
白話文:
腎臟不喜歡乾燥。
黃芩可以燥濕生津。
這三種作用都能讓中焦化生新的血液。
並且能去除腰臍之間的陳舊瘀血。
至於胎外出血,
如果是因為寒濕停滯導致的,
黃芩也能解決。
黃芩可以減弱壯火,使之轉為少火,
這樣就能生氣。
同時也能治療脾土濕熱的傷害,
以及打開瘀血阻礙的經絡。
所以黃芩可以常服。
但是要根據脈象的遲數虛弱來加減用量。
如果有病就可以服用,
否則就不用服用。
藥物只能用來攻邪扶正,
不像米穀一樣可以常吃,
藥物的性味偏而不正,
不能長期服用。
《內經》說,
食物的味道進入身體後,
都會歸於它喜歡的地方,進行攻伐。
如果氣增積而久,就會導致疾病。
夭之由也。
妊娠養胎。
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
白朮 芎藭 蜀椒(三分出汗) 牡蠣(四分)
上四味。
杵為散。
酒服一錢匕。
日三服。
夜一服。
但苦痛。
加芍藥。
心下痛。
倍加川芎。
心煩吐痛。
不能飲食。
加細辛一兩。
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後。
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
以醋漿水服之。
復不解者。
小麥汁服之。
已後渴者。
大麥粥服之。
病雖愈。
白話文:
早產的原因。懷孕時要好好養胎。白朮散可以治療。
白朮散的配方:
白朮、芎藭、蜀椒(份量為三分,可以發汗)、牡蠣(份量為四分)。
以上四味藥材。
研磨成粉末。
用酒服用,每次一錢匕。
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如果只是感到疼痛。
可以加芍藥。
如果心下疼痛。
可以加倍川芎的份量。
如果心煩、嘔吐、疼痛,不能進食。
可以加細辛一兩、半夏(大顆的)二十枚。
服用之後。
再用醋漿水服用。
如果嘔吐。
也用醋漿水服用。
如果仍然沒有效果。
用小麥汁服用。
之後感到口渴。
用大麥粥服用。
即使病好了。
服之勿置。
〔衍義〕四味。
本草皆謂能去血而養胎。
何也。
蓋血聚而後成胎。
少遇邪則所聚之血。
時宿而不運。
反類瘀惡。
必生新開陳。
然後胎可養也。
養胎不惟在血。
而胎繫於腎。
養之又在於胃。
所以補其腎。
調其胃。
補腎、固其精也。
調胃和其中也。
用術調胃。
蜀椒開痹。
痹開則陽精至。
牡蠣治崩。
崩止則陰精固。
川芎下入血海。
運動胎氣。
白話文:
〔衍義〕
此藥有四種功效。
破舊生新。
或陰血不利。
肝木為害。
在內抑屈而痛者。
瀉以芍藥之酸通其陰。
設沖逆而痛者。
則欲以芎藭之辛溫。
宣通其陽。
或挾瘀惡之氣。
上逆於胃而患吐。
煩不能食者。
用細辛溫中。
去痰下氣。
半夏治心下急痛。
和胃進食。
止吐逆。
若嘔而不止者。
由肝木不務德。
捨己而忘。
用小麥飲。
養其本氣以安之。
又且平胃下氣止煩。
一舉兩得。
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
白話文:
破舊生新。
意思是舊的破壞掉了,新的就會產生。
或陰血不利。
可能是陰血不足,導致身體機能失調。
肝木為害。
肝氣過盛,損傷了身體。
在內抑屈而痛者。
內部氣血不通,導致疼痛。
瀉以芍藥之酸通其陰。
用芍藥的酸性來疏通陰血,緩解疼痛。
設沖逆而痛者。
若是因氣逆而導致疼痛,
則欲以芎藭之辛溫。
則需要用辛溫的芎藭來宣通陽氣。
或挾瘀惡之氣。
可能伴隨著瘀血和邪氣。
上逆於胃而患吐。
向上逆流到胃部,引起嘔吐。
煩不能食者。
感到煩躁,吃不下東西。
用細辛溫中。
用細辛溫暖脾胃。
去痰下氣。
化痰降氣。
半夏治心下急痛。
半夏可以治療胃脘部急痛。
和胃進食。
調和胃氣,促進食慾。
止吐逆。
止嘔吐。
若嘔而不止者。
如果嘔吐不止,
由肝木不務德。
可能是因為肝氣失調,
捨己而忘。
不顧自身,只顧外物。
用小麥飲。
用小麥煮水飲用。
養其本氣以安之。
滋養脾胃之氣,使之安寧。
又且平胃下氣止煩。
還可以平胃降氣,止煩躁。
一舉兩得。
一舉兩得。
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
大麥可以治療消渴症,益氣,調和脾胃。
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
婦人傷胎。
懷身腹滿。
不得小便。
從腰以下重。
如有水氣狀。
懷身七月。
太陰當養不養。
此心氣實。
當刺瀉勞宮及關元。
小便微利則愈。
〔衍義〕內經諸腹脹大。
皆屬於熱。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三焦病者。
腹滿不得便。
溢則為水。
心、上焦也。
而不下行於腎。
腎下焦也。
不得上和於心。
脾、中焦也。
心之熱獨炎於上。
腎不得和。
白話文:
所以,中氣不足而口渴的人可以用它。
婦女懷孕時受傷。
懷孕肚子脹滿。
無法排尿。
從腰部以下感到沉重。
好像有水腫的情況。
懷孕七個月。
太陰應該滋養卻沒有滋養。
這是心氣充實。
應該針刺瀉勞宮和關元穴。
排尿稍微通暢就會痊癒。
(衍義)《內經》中所說的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症。
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臟。
三焦病患者,腹部脹滿無法排便,溢出來就會變成水腫。
心臟屬於上焦,腎臟屬於下焦,脾臟屬於中焦。
心臟的熱氣只在上面燃燒,無法往下行至腎臟,腎臟也無法與心臟相和,脾臟也無法與心臟相和。
則太陰上下不交。
穀氣無所輸。
不得養其胎而成閉塞。
上閉不通。
則濕熱並而為腹滿。
下關不利。
則腰以下如水狀。
刺勞宮。
心氣行矣。
刺關元。
腎氣化矣。
手足少陰交。
則小便利矣。
便利。
則中焦之滿。
下焦之重。
皆愈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主要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腰部沉重、小便不利等。
中醫認為,太陰經主管脾胃,負責運化水谷精微;手少陰經主管心臟,足少陰經主管腎臟。如果太陰經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穀氣的運輸,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
針刺勞宮穴可以疏通心氣,針刺關元穴可以溫補腎氣,兩者結合可以促進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的氣血流通,最終達到疏通經絡、利水消腫、解除腹脹、改善腰部沉重的目的。
這段文字體現了中醫通過鍼灸治療疾病的原理,以及對人體氣血運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