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今脈和,緊去則愈。
〔補註〕陽所以統夫陰者也,統陰則血必隨氣行矣。乃經言血痹,而不言氣,何哉?不知血之痹,由於氣之傷也。經曰:「入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夫所以不流者,氣為邪阻也。然邪之足以傷者,必因於作勞,則衛氣不能固外,而後邪得以入之。故仲景發其不流之故,以明得病之由。言天下惟尊榮人,為形樂志苦;形樂,故肌膚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則不耐勞;肌盛則氣不固。稍有勞困,汗易出也。夫汗者,血之液也;衛不固,斯汗出;汗出斯陽氣虛。雖微風且得以襲之,則血為之痹。故一見脈微,則知其陽之不足;一見脈澀,則知其陰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脈也。而其邪入之處,則自形其小緊。小為正氣拘抑之象;緊為寒邪入中之徵。然仲景明言微風,何以反得寒脈耶?蓋邪隨血脈上下,阻滯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為脈緊也。針以泄之,引陽外出;則邪去而正自伸也。否則終於痹也。然則固外之陽,所重惜也。富貴者能知陽氣素不自強,則不敢作勞;即不獲已而勞,或亦有以知節而不至於汗出;汗出矣,不致臥後動搖;又何致虛風痹血耶?仲景言虛勞,乃以血痹發其先,良有以也。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補註〕此條是由上條既痹之後,未能針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則陰陽俱微,且寸關俱微矣,且尺中小緊矣。夫小緊既見於尺,則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也?正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也。脈經內外謂之陰陽;上下亦謂之陰陽。今尺既小緊,則微屬內外也明矣。若言證以不仁概之,蓋身為我身,則體為我體,而或為疼痛,或為麻木,每與我相阻,其為不仁甚矣。故以風痹象之;非真風痹也。經曰:「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單言風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者必有所偏。如多於風者,則其痛流行不常,淫於四末。蓋血以養筋,血不通行,則筋節為之阻塞。且血藏於肝,肝為腎子;腎既受邪,則血無不壅滯。於是,以黃耆固衛,芍藥養榮,桂枝調和榮衛,托實表裡,驅邪外出。佐以生薑宣胃,大棗益脾。豈非至當不易者乎?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補註〕虛勞為不足之病,則必為不足之脈也。經云:「煩勞則張,精絕。」正以勞則陽氣外張,舉之有餘也。然其餘也,既非內蘊之充,又豈外邪之助?以是大為勞也。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血痹病從何而來?老師說:尊貴的人,骨骼虛弱,肌肉皮膚卻豐盛,經常勞累疲倦,出汗,睡覺時身體也時常搖晃,稍微吹到風就容易得病。其脈象微弱而澀滯,寸口關上略微緊,宜用針灸引導陽氣。脈象調和,緊澀之感消失則病癒。
陽氣統攝陰氣,陰氣得以運行,血隨氣行。經書上說「血痹」,卻不說「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知道血痹是因氣受損造成的。經書說:「進入脈絡則血液凝滯而不流動」,血液不流動的原因是氣被邪氣阻礙。而足以損傷人體的邪氣,必定是因勞累所致,衛氣不能固守外邪,邪氣才能入侵。所以張仲景闡述血液不流的原因,來解釋得病的緣由。他說天下只有尊貴的人,形體安逸,志向苦悶,形體安逸所以肌肉皮膚豐盛,志向苦悶所以骨骼虛弱。骨骼虛弱則不能耐勞,肌肉豐盛則氣血不固,稍微勞累就容易出汗。汗是血液的津液,衛氣不固則出汗,出汗則陽氣虛弱,即使微風也能入侵,導致血液痹阻。所以脈象微弱,就知道陽氣不足;脈象澀滯,就知道陰氣阻滯。這是血痹的基本脈象,而邪氣入侵的地方,則表現為略微緊。略微代表正氣受到壓抑,緊則代表寒邪入侵。張仲景明確提到微風,為何反而是寒脈呢?因為邪氣隨著血脈上下運行,阻滯津液,沒有不疼痛的,所以疼痛就是脈緊。針灸可以瀉去邪氣,引導陽氣外出,則邪氣去除,正氣自然恢復,否則最終會導致痹症。所以,固守外在的陽氣非常重要。富貴之人如果能認識到自身陽氣本來就不強,就不敢過度勞累;即使不得已而勞累,也會有所節制,不至於出汗,就算出汗了,也不會導致睡後身體搖晃,又怎麼會導致虛風痹血呢?張仲景提到虛勞,是以血痹為先兆,是有道理的。
血痹陰陽都虛弱,寸口關上脈象微弱,尺脈略緊,外證身體感覺麻木不仁,像風痹的樣子,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治療。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此條是上條血痹之後,未能用針灸治療而痊癒,導致寸口脈象微弱,現在陰陽都虛弱,寸口、關脈都微弱,尺脈略緊。尺脈略緊,說明邪氣入侵更深,更難以排出,這是因為正氣虛弱的地方,就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脈絡內外稱為陰陽,上下也稱為陰陽,現在尺脈略緊,則邪氣屬於內外是很明顯的。如果用麻木不仁來概括症狀,是因為身體是我的身體,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或麻木,總是與我作對,這種麻木不仁非常嚴重,所以用風痹的樣子來形容,並不是真正的風痹。經書說:風寒濕三者合而為痹,為什麼只說風痹呢?邪氣有兼雜的,人體感受必定有所偏重,如果偏於風邪,則疼痛遊走不定,侵犯四肢末端。因為血液滋養筋脈,血液不通則筋節阻塞。而且血液藏於肝臟,肝臟是腎的兒子,腎臟受邪,則血液必定阻塞,所以用黃耆固守衛氣,芍藥養血,桂枝調和營衛,扶助表裡,驅除邪氣,生薑宣通胃氣,大棗益氣健脾,豈不是最恰當不過的嗎?
男子普通人,脈象大為勞累,極度虛弱也為勞累。
虛勞是氣血不足的病,必定是脈象不足。經書說:煩勞則脈象洪大,精氣耗竭,正因為勞累則陽氣外泄,看起來好像還有餘力,但是這種餘力既非內在充盛,也不是外邪的幫助,所以脈象大而為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