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第十九
(皆系筋病故匯為篇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師曰。
病趺蹶。
其人但能前。
不能卻。
刺腨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補註〕腨名承筋。
在上股起肉處。
腳跟上七寸。
腨之中陷者是。
法不可刺。
或刺轉深。
遂傷其經。
以致能前而不能卻。
此仲景自注已詳。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
其人身體瞤瞤者。
藜蘆甘草湯主之。
〔補註〕凡動皆屬風。
而腫屬濕。
故肝木主風。
血虛則風生。
白話文:
師曰
患有趺蹶的病人,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後退,這是因為太陽經受傷了。
刺腨入二寸。
針刺承筋穴,深度要達到兩寸。
〔補註〕腨名承筋。在上股起肉處。腳跟上七寸。腨之中陷者是。法不可刺。或刺轉深。遂傷其經。以致能前而不能卻。此仲景自注已詳。
承筋穴位於大腿後側肌肉起始處,腳跟向上七寸,是肌肉凹陷處。針刺時不可直接刺入,否則容易刺得太深,傷及經絡,導致病人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後退。這一點在仲景的注釋中已經詳細說明瞭。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其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病人常常手指和手臂腫脹,並且身體顫抖,可以用藜蘆甘草湯來治療。
〔補註〕凡動皆屬風。而腫屬濕。故肝木主風。血虛則風生。
所有運動都屬於風,而腫脹則屬於濕。肝臟屬木,主風,血虛則容易生風。
氣虛則濕襲。
手臂腫且動。
知其血不足之養筋。
陽亦不能以自固。
而身體之瞤。
勢不得已矣。
豈非有痰氣在筋節間乎。
夫見於外者。
未有不因於內者也。
窺仲景有吐之法。
惜乎方缺焉耳。
轉筋之為病。
其人臂腳直。
脈上下行。
微弦。
轉筋入腹者。
雞屎白散主之。
雞屎白散
雞屎白一味為散。
取方寸匕。
以水六合。
和溫服。
〔補註〕轉筋者。
脾胃土衰。
肝木自盛。
白話文:
氣弱導致濕氣侵襲。
手臂腫脹並有顫動現象。
知道這是因為血液不足供養筋骨。
陽氣也因此無法自我穩定。
導致全身顫抖。
這是勢所必然的結果。
難道不是因為有痰氣在筋骨之間嗎?
我們從外部觀察到的症狀,
通常是源自內部的問題。
可以參考張仲景的治療方法,
可惜配方可能缺失。
轉筋的病症,
患者的手臂和腳部僵硬,
脈搏上下運行,
稍微呈現弦狀。
轉筋深入腹部的情況,
使用雞屎白散進行治療。
雞屎白散
僅使用雞屎白作為藥材,
取一撮(方寸匕)。
用水六份(六合)。
調和後溫服。
補充說明:轉筋的原因是,
脾胃功能衰退,
肝木自生旺盛。
風火燥爍於筋。
則筋攣而痛。
故風氣甚急。
則肝血失養。
筋失其柔和之性。
乖其屈伸之節。
故臂腳直。
至脈直上下行者。
乃督沖之為病。
何者。
督脈循陰器。
陰器者。
宗筋所主也。
衝脈為肝之幕。
肝木多風。
則沖亦病矣。
若微弦則轉入於內。
為病較重。
因以雞屎白投之。
其肝邪外出耳。
陰狐疝氣者。
偏有小大。
時時上下。
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白話文:
重點
- 風熱燥爍於筋:風熱乾燥之氣侵襲筋脈。
- 筋攣而痛:筋脈攣縮疼痛。
- 督脈循陰器:督脈沿陰器部位行進。
- 衝脈為肝之幕:衝脈是肝臟的屏障。
- 雞屎白投之:用雞屎白來治療。
- 陰狐疝氣者:指陰囊部位的疝氣。
- 蜘蛛散主之:用蜘蛛散來治療陰狐疝氣。
需要注意的是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二味為散。
取八分一匕飲和服。
日再服。
蜜丸亦可。
〔衍義〕厥陰之筋病也。
狐、陰獸。
善變化而藏。
睪丸上下。
有若狐之出入無時也。
足厥陰之筋。
上循陰股。
結於陰器。
筋結。
故偏有大小。
氣病。
故時時上下也。
蜘蛛布網取物。
其絲右繞。
從外而內。
大風不壞。
得干金旋轉之義。
故主治風木之妖狐。
配桂枝以宣散厥陰之氣結。
白話文:
「取蜘蛛十四隻,熬煮後使它們變焦。桂枝則取半兩。
以上兩味混合研磨成散劑。
每次服用量取八分之一匕,與飲料混合後服用。
每日服用二次。
也可做成蜜丸形式。
[延伸解釋]這方子適用於厥陰經筋病。
狐狸是陰性動物,善於變幻且能隱藏。
它們的睪丸在上下移動,猶如狐狸出沒無常。
這是足厥陰經筋上行至陰股部,在陰器處纏結,造成筋結,導致陰器大小不一。
這是因氣血病所導致的,所以睪丸會時常上下移動。
蜘蛛布網捕捉食物,它的絲線會從外往內繞,即使遇到強烈的風也不會被破壞,這象徵著得到乾金轉動的意義。
因此這方子適用於治療風木類的妖異狐狸,配合桂枝以宣散厥陰經的氣血凝結。」
問曰。
病腹痛有蟲。
其脈何以別之。
師曰。
腹中痛。
其脈當沉。
若弦。
反洪大。
故有蛔蟲。
〔衍義〕腹痛。
中焦濕土之為病也。
腹為陰。
痛為陰類。
故脈當沉。
若脈弦。
是見厥陰風木之象矣。
反洪大者。
風木盛而生火。
風木之邪。
賊傷中土。
濕熱不攘則生蟲。
故曰諸蟲皆生於風也。
東方生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臟為肝。
風傷筋。
白話文:
問
如果病人腹痛,懷疑是蟲症,如何從脈象來辨別呢?
師
腹痛的脈象,應該沉取,而且弦緊,甚至反倒洪大。這樣就是有蛔蟲的症狀。
[衍義]
腹痛是中焦濕土生病的表現。腹部屬陰,疼痛也是陰性,所以脈象應該沉取。
如果脈象弦緊,說明是見到了厥陰風木的象徵。
反倒洪大,是因為風木過盛而生火。風木之邪侵犯中土,濕熱無法排除就會生蟲。
所以說「諸蟲皆生於風」。東方生風,在地為木,在人體為筋,在臟器為肝。風傷筋,就會引起蟲症。
此因風傷而生蟲。
故蟲乃厥陰肝筋之為病也。
是以傷寒蛔厥。
在厥陰篇內。
此章蛔痛。
列於筋病篇中。
蛔蟲之為病。
令人吐涎。
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 胡粉(一兩) 白蜜(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甘草。
取二升去滓。
內粉蜜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瘥即止。
〔衍義〕夫飲食入胃。
胃中有熱。
白話文:
這是因為風寒侵襲而導致蟲病。
所以蟲病是屬於厥陰肝筋的病症。
因此,傷寒所致的蛔厥症,
在厥陰篇中有所記載。
本章所講的蛔蟲疼痛,
被歸類到筋病篇中。
蛔蟲病的症狀,
會導致患者吐口水,
感到心痛,
並且發作時間不固定,
一般的毒藥也無法根治。
可以用甘草粉蜜湯來治療。
甘草粉蜜湯的藥方
甘草(兩錢) 胡粉(五分) 白蜜(兩錢)
以上三味藥材。
用三碗水,
先煮甘草,
取兩碗去渣。
加入胡粉和白蜜,
攪拌均勻。
煎煮成稀粥狀。
溫熱服下一碗。
病症減輕即可停止服用。
衍義
食物進入胃部,
胃中就會產生熱氣。
解釋
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蛔蟲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 **病因:**風寒侵襲導致。
- **症狀:**吐口水、心痛、發作時間不固定。
- **治療方法:**使用甘草粉蜜湯。
其中還提到蛔蟲病屬於厥陰肝筋的病症,並解釋了為何將蛔痛歸類在筋病篇中。最後,還簡單說明瞭飲食與胃熱的關係。
注
文中的一些詞彙需要現代的理解:
- 厥陰:中醫五行學說中的一個陰氣,屬肝。
- 蛔厥:由蛔蟲引起的症狀,表現為發熱、腹痛等。
- 筋病:中醫學中指肌肉、筋腱方面的病症。
- 胡粉:一種白色顏料,古代中醫用作藥物。
- 瘥:病症減輕。
則蟲動。
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
故吐涎。
蛔上入膈。
故心痛。
蛔聞食臭出。
得飲則安。
故發作有時也。
毒藥不止者。
蛔惡之不食也。
蛔喜甘。
故用甘草蜜之甘。
隨所欲而攻之。
胡粉甘寒。
主殺三蟲。
蛔得甘則頭向上而喜食。
食之即死。
此反佐以取之也。
蛔厥者。
當吐蛔。
今病者靜而復時煩。
此為臟寒。
蛔上入膈。
故煩。
須臾復止。
白話文:
蛔蟲在肚子裡活動,就會導致胃部消化不良,讓人感到不舒服。這會讓下巴下面的廉泉穴張開,因此會吐口水。當蛔蟲爬到膈膜附近,就會導致心痛。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爬出來,喝水後就會安靜下來,所以蛔蟲症發作的時間不一定。
毒藥會讓蛔蟲感到不舒服,它不會吃有毒的食物。蛔蟲喜歡吃甜的食物,所以可以用甘草和蜂蜜來引誘它。胡粉是一種甘寒的藥物,可以殺死蛔蟲。當蛔蟲吃到甜味時,它會把頭抬起來,然後就會吃下胡粉而死。這種方法叫做反佐法,利用蛔蟲喜歡吃甜的東西來殺死它。
如果病人出現蛔蟲引起的發熱、腹痛等症狀,就應該用藥物催吐,把蛔蟲吐出來。病人平時很安靜,但時不時地又會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身體冰冷導致的。蛔蟲爬到膈膜附近,就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這種煩躁會持續一會兒,然後就會停止。
得食而嘔。
又煩者。
蛔聞臭出。
其人當自吐蛔。
〔衍義〕蛔厥者。
病蛔而手足厥冷也。
蛔厥者當吐蛔。
病者靜而復時煩。
此因肝臟寒而蛔上入膈。
故煩。
蓋言蛔生於肝。
因臟寒而上入於膈也。
須臾復止。
得食而嘔。
又煩者。
此蛔聞食臭而出於胃。
故其人常自吐蛔。
蓋言蛔因風而生於肝。
臟寒則上入膈。
聞食臭則出於胃也。
蛔厥者。
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當歸(四兩) 桂枝(去皮) 人參 黃柏(各六兩)
白話文:
吃了東西就嘔吐,而且經常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從胃裡出來,導致病人自己吐出蛔蟲。
蛔厥是指病人因為蛔蟲而導致手腳冰冷。患有蛔厥的人應該吐出蛔蟲。病人有時安靜,有時又煩躁,這是因為肝臟寒涼,導致蛔蟲跑到膈膜上,所以感到煩躁。
蛔蟲原本就生在肝臟,因為肝臟寒涼才跑到膈膜上的。過一會兒又停止了。吃了東西就嘔吐,而且經常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從胃裡出來,所以病人經常自己吐出蛔蟲。
蛔蟲是因風而生長在肝臟的。肝臟寒涼就會跑到膈膜上,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從胃裡出來。
患有蛔厥的人,可以服用烏梅丸來治療。
烏梅丸的藥方: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附子(六兩炮製)、川椒(四兩去汗)、當歸(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
異搗篩。
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去核蒸之。
五升米下飯熟。
搗成泥。
和藥令相得。
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臭等物。
〔衍義〕烏梅味酸入肝。
梅得先春之氣。
主助生陽而殺陰類。
細辛發少陽之初陽。
以助厥陰之化。
當歸啟少陰之血液。
以資肝臟所藏之榮。
黃連配蜀椒。
助心火以殺蛔。
白話文:
以上十種草藥。
分別研磨篩選。
混合調理使用。
用醋浸泡烏梅一夜。
去掉核後蒸煮。
用五升米做飯,飯熟後。
研磨成泥。
調和藥物使相互配合。
放入石臼中與蜂蜜研磨二千次。
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在餐前飲食時服用十粒。
每日三次。
逐漸增加到二十粒。
避免食用生冷、滑膩、有臭味的食物。
【延伸意義】烏梅的味道酸,進入肝經。
梅具有春天的氣息,主要幫助生髮陽氣而抑制陰性類別。
細辛發散少陽的初陽,以助厥陰的變化。
當歸啟動少陰的血液,以滋養肝臟藏的榮華。
黃連配蜀椒,幫助心火殺滅蛔蟲。
益子氣也。
附子配黃柏。
資腎氣以回厥。
助母氣也。
乾薑佐人參。
補中焦而止嘔。
桂枝制風木。
疏肝鬱。
陰陽和而厥逆回。
風邪散而氣血足。
治蛔厥之法備已。
蛔之化生。
有若蜒蚰。
生長極速。
白話文:
能增強人體的陽氣。
附子搭配黃柏使用。
滋養腎氣,使人從昏厥中恢復過來。
幫助人體的母氣。
乾薑與人參一起服用。
補益中焦脾胃,止嘔吐。
桂枝可以制伏風寒邪氣。
疏通肝氣鬱結。
陰陽調和,昏厥逆轉。
風寒邪氣散去,氣血充盈。
治療蛔厥的方法已經完備。
蛔蟲的化生,
如同蜒蚰,
生長速度極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