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

1. 卷十八

None

2.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五首)

諸浮數脈。

應發熱而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補註〕病之將發。

脈必兆之。

夫浮數、陽也。

熱也。

浮數兼見。

為陽中之陽。

是其熱必盡顯於外矣。

而反灑淅惡寒。

證實不應何哉。

必其血有凝滯。

氣不得越。

如經所謂榮氣不從。

逆於肉理。

乃生癰腫。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是也。

況其身已有痛處乎。

夫脈之見者陽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數,應該發熱,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如果有疼痛的地方,就要發癰。

病症即將發作的時候,脈象一定會先出現徵兆。浮數脈象屬於陽性,代表熱症。浮數脈象同時出現,是陽中之陽,代表熱症必然會完全顯露在外。但是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這個現象怎麼解釋呢?一定是因為血液有凝滯,氣血無法流通,就像經書中所說的「榮氣不從」,逆行於肉理,才會產生癰腫。陽氣過盛,榮氣無法運行,才會發作癰瘡。更何況患者身上已經有疼痛的地方呢?脈象所呈現的,都是陽氣。

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

故曰當癰。

師曰。

諸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以手掩腫上。

熱者為有膿。

不熱者為無膿。

〔補註〕邪客經絡。

則血必至於泣。

泣則衛氣歸之。

不得反復。

於是寒鬱則化熱。

熱勝則肉腐而為膿。

欲知成膿與否。

以手掩其上。

熱則透出。

否則未也。

師之所以教知者。

蓋已成欲其潰。

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病。

其身錯甲。

腹皮急。

按之濡。

白話文:

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

這指的快要發作,並且疼痛的,也屬於陽性。

故曰當癰。

所以稱為「當癰」,也就是快要形成癰腫了。

師曰。

老師說:

諸癰腫。

所有的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想要知道有沒有膿。

以手掩腫上。

用手捂住腫塊的上方。

熱者為有膿。

如果感覺熱,就代表有膿。

不熱者為無膿。

如果沒有感覺熱,就代表沒有膿。

〔補註〕邪客經絡。

邪氣侵入經絡。

則血必至於泣。

血液就會積聚在經絡裡,無法正常流動。

泣則衛氣歸之。

導致衛氣也跟著聚集在經絡裡。

不得反復。

無法迴流到正常的循環中。

於是寒鬱則化熱。

寒氣鬱結,就會化為熱。

熱勝則肉腐而為膿。

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肉腐爛,形成膿液。

欲知成膿與否。

想要知道是否已經形成膿液。

以手掩其上。

用手捂住腫塊的上方。

熱則透出。

如果感覺熱,說明膿液已經形成,並向外滲透。

否則未也。

否則就代表還沒有形成膿液。

師之所以教知者。

老師之所以教導這種方法,

蓋已成欲其潰。

是因為膿液已經形成,希望它能潰破。

未成託之起也。

而還沒形成膿液的,則希望能夠將它化解。

腸癰之病。

腸癰的病症,

其身錯甲。

身體會出現像鎧甲一樣的疙瘩。

腹皮急。

腹部皮膚會繃緊。

按之濡。

按壓腹部會感覺到濕潤。

如腫狀。

腹無積聚。

身無熱。

脈數。

此為腸內有癰膿。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

杵為末。

取方寸匕。

以水二升頓服。

小便當下。

〔補註〕血積於內。

然後錯甲於外。

經所言也。

腸癰何故亦然耶。

癰成於內。

血泣而不流也。

惟不流。

氣亦滯。

遂使腹皮如腫。

按之仍濡。

雖其患在腸胃間。

白話文:

【病症描述】

  1. 身體出現腫塊狀的症狀。
  2. 腹部沒有積聚物。
  3. 全身並無發熱現象。
  4. 脈搏快速。

【診斷結果】 以上表現是腸道內部存在癰膿的症狀。

【治療方法】 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進行治療。

【薏苡附子敗醬散配方】

  • 薏苡仁:十分量
  • 附子:二分量
  • 贊醬:五分量

【製法】 將上述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一寸匕大小的份量,以兩升的水一次性飲用。

【預期效果】 服用後,應通過尿液排出藥效。

【補充說明】 身體內部的積血,會導致外部出現錯亂的跡象,這符合經典的描述。腸道癰膿的原因也是相同的道理。癰膿在內部形成,血液滯留而不流通。血液不流通,氣體也會堵塞,進而導致腹部出現腫塊狀的現象,按壓時仍感覺軟軟的。即使病竈在腸胃之間。

究非腹有積聚也。

外無熱而見數脈者。

其為癰膿在裡可知矣。

然大腸與肺相表裡。

腑病而或上移於臟。

正可虞也。

故以保肺而下走者。

使不上乘。

附子辛散。

以逐結。

敗醬苦寒。

以祛毒而排膿。

務令膿化為水。

仍從水道而出。

將血病解而氣亦開。

抑何神乎。

腸癰者。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

膿未成可下之。

白話文:

這不是腹部積聚的病症。

雖然沒有外在熱症,卻出現多條脈象,

這說明體內有癰膿,可以肯定了。

但大腸與肺相表裡,

腑臟疾病有時會向上傳到臟器。

這需要特別警惕。

所以用保肺、向下走的藥物,

避免病症向上蔓延。

附子辛散,

用來疏通積聚。

敗醬苦寒,

用來祛毒排膿。

務必使膿化為水,

再從尿道排出。

如此便能解除血癥,氣血也暢通。

真是神妙啊!

腸癰的症狀是:

少腹腫脹,按壓疼痛,像淋痛一樣。

小便自行調節,

時常發熱,

自汗出,

又畏寒。

脈象遲緩緊緊的,

這是膿還沒形成,可以治療。

當有血。

脈洪數者。

膿已成。

不可下也。

大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芒硝。

再煎沸。

頓服。

有膿當下。

如無膿。

當下血。

〔補註〕腸癰而少腹不可按。

陽邪下結。

部位牽引也。

按之如淋。

形容痛狀。

情所必至。

夫血病而氣不病。

故小便自調。

白話文:

  • 腸癰患者的腹部會疼痛,尤其是下腹部,按壓時會感到疼痛。
  • 這是因為陽氣邪氣向下凝結,導致局部組織牽拉疼痛,按壓時像被針扎一樣。
  • 這種疼痛是病情的自然表現,是不可避免的。
  • 腸癰患者雖然有血熱,但氣機並不受影響,所以小便功能正常。

然陽邪已盛。

衛氣斯虛。

遂發熱汗出而畏寒也。

癰證如是。

治之者。

須以膿成未成為異。

欲知之法。

舍脈無由。

脈遲緊。

知未熟。

為血瘀於內。

勿使成膿。

下之須早。

非桃仁承氣湯乎。

脈若洪數者。

則已成矣。

豈復有瘀可下。

此大黃丹皮以滌熱排膿。

勢所必用也。

然內經曰。

腸癰為病不可驚。

驚則腸斷而死。

故患此者。

坐臥轉側。

理宜徐緩。

白話文:

然而陽氣邪氣已經很盛了,

身體的衛氣卻虛弱。

因此會出現發燒、出汗,卻又畏寒的症狀。

癰疽的症狀也是這樣。

治療癰疽的人,

必須先判斷膿是否已經形成。

要了解膿是否已經形成,

除了脈象,沒有其他辦法。

如果脈象遲緩緊澀,

就知道膿還沒形成,

這是因為血液瘀積在裡面,

不要讓它形成膿,

要趕快服用下瀉藥。

難道不是桃仁承氣湯嗎?

如果脈象洪大而數,

就表示膿已經形成了,

還會有什麼瘀積可以下瀉呢?

此時應該使用大黃丹皮來清熱排膿,

這是必然要使用的藥物。

然而《內經》說:

腸癰這種疾病不能驚嚇病人,

驚嚇會導致腸子斷裂而死。

所以患有腸癰的人,

坐立行走,

都要慢慢來,不要急躁。

少飲稀粥。

毋失調養斯善。

問曰。

寸口脈微而澀。

法當亡血。

若汗出。

設不汗者云何。

答曰。

若身有瘡。

被刀斧所傷。

亡血故也。

〔補註〕微則陽虛。

澀為血虛。

定理也。

故澀則亡血。

陽微當汗出。

若不汗者云何。

知汗為血液。

故汗多尚亡陽。

況去血乎。

然則驟為刀斧傷者。

陰去而陽亦隨衰。

陽雖衰而不能復汗者。

亡血故也。

病金瘡。

王不留行散主之。

白話文:

要少喝稀粥。

不要忘記好好調理身體,這樣才能恢復健康。

有人問道:

寸口脈搏微弱而澀,

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失血了。

如果出汗了,

那如果不出汗呢?

回答說:

如果身體上有傷口,

是被刀斧所傷,

就會失血。

(補註)脈搏微弱代表陽氣虛弱。

澀代表血氣虛弱。

這是固定的法則。

所以脈搏澀代表失血。

陽氣虛弱應該會出汗,

如果不出汗呢?

要知道汗液是由血液轉化而成的。

所以汗出得太多也會傷及陽氣,

何況是失血呢?

那麼突然受到刀斧傷害的人,

陰氣損耗,陽氣也隨之衰弱。

陽氣雖然衰弱,但不能再出汗,

就是因為失血的緣故。

治療金創的藥方是: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取)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去汗) 甘草(十八分)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厚朴(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

桑根皮以上三味。

燒灰存性。

勿令灰過。

各別杵篩。

合治之為散。

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

大瘡但服之。

產後亦可服。

如風寒。

桑東根勿取之。

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白話文: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收) 蒭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收)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收) 川椒(三分去除籽及未開花的椒粒,然後去除表面的汗水) 甘草(十八分量) 黃芩(二分量) 幹薑(二分量) 厚朴(二分量) 芍藥(二分量)

上述九種材料。

桑根皮以上的三種材料。

先燒製成灰,保留其原有特性。

避免灰燼過度燒焦。

分別研磨篩選。

混合後製成散劑。

每次服用一寸見方的量。

對於小傷口,可以塗抹此散劑。

對於大傷口,直接服用即可。

產後也可服用。

若遇到風寒等情況,

使用桑東根時應避免。

上述前三種材料均需在陰涼處晾乾一百天。

適用於治療流動性強的傷口,

特別是從口部流向四肢的傷口。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衍義〕從口向四肢。

由上及下。

由內及外。

散也。

火熱散則易消。

反聚則難治。

因久久愈熱也。

經云。

夏脈太過。

令人膚痛為浸淫。

蓋夏脈洪大。

心主火。

脈主心也。

故曰。

三部洪數心家熱。

舌上生瘡唇破裂。

然必非其時有其氣則然。

若立夏得洪大脈。

又非所論可知矣。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方未見)

〔衍義〕黃連瀉手少陰之火。

火去而氣血自復矣。

白話文: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意思是:如果病氣從四肢流入嘴巴,這樣的病症是無法治療的。

〔衍義〕從口向四肢。

意思是:病氣從嘴巴流向四肢。

由上及下。

意思是:病氣從上往下傳播。

由內及外。

意思是:病氣從內往外傳播。

散也。

意思是:病氣散開。

火熱散則易消。

意思是:火熱之氣散開,病症容易消退。

反聚則難治。

意思是:火熱之氣聚集在一起,則難以治療。

因久久愈熱也。

意思是:因為時間久了,火熱之氣越來越旺盛。

經雲。

意思是:經書上記載。

夏脈太過。

意思是:夏天脈象過於強盛。

令人膚痛為浸淫。

意思是:會導致皮膚疼痛,形成浸淫瘡。

蓋夏脈洪大。

意思是:因為夏天脈象洪大。

心主火。

意思是:心臟主宰着火氣。

脈主心也。

意思是:脈象反映着心臟的狀況。

故曰。

意思是:因此說。

三部洪數心家熱。

意思是:三部脈象洪大數快,代表心火旺盛。

舌上生瘡脣破裂。

意思是:舌頭上長瘡,嘴脣破裂。

然必非其時有其氣則然。

意思是:這些症狀必須是在特定時間,有相應的病氣才會出現。

若立夏得洪大脈。

意思是:如果在立夏時節出現洪大的脈象。

又非所論可知矣。

意思是:就不是這裡所討論的病症了。

浸淫瘡。

意思是:浸淫性皮膚病。

黃連粉主之。

意思是:用黃連粉可以治療。

(方未見)

意思是:藥方沒有記載。

〔衍義〕黃連瀉手少陰之火。

意思是:黃連可以瀉掉手少陰經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