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能助藥力。

〔衍義〕心主血。陽臟也。榮衛不布。內無所養。則心中惡寒。不足生焉。是以菊花為君。治風兼治濕。治風以防風佐。治濕以白朮佐。桔梗亦能治風痹。通膈氣。舟楫諸藥。細辛、桂枝助防風。礬石茯苓助白朮。黃芩、乾薑、牡蠣。開利內外寒熱痹氣。參、歸更與乾薑、牡蠣。治心中惡寒不足者。初治欲開其痹著。則用溫酒以行藥勢。禁諸熱物。宜冷食者。為礬石能固澀諸藥。助其久效。而礬石性得冷即止。得熱即下故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衍義〕天道乾健而坤靜順。人道亦應之。氣健而血順也。血氣和平。然後脈不緩不急。不遲不數。日行百刻。以周於身而朝寸口。是以候寸口以求其虛實。遲則知陽氣之不能健運。緩則知榮氣之應刻不逮。榮氣不逮則亡血。衛氣不運。因而中風。經虛邪入。榮衛不布於皮膚。血凝津滯。發為身癢癮疹。然疹有赤白。不獨屬風也。原屬津凝血滯。治與濕同。且榮衛不健。與邪混鬱於胸中。則害其宗氣之布息。故胸滿而短氣也。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提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發數十次難療等證。熱邪以除。巢氏云。腳氣宜風引。

〔衍義〕風者外司厥陰。內屬肝木。上隸手經。下隸足經。中見少陽相火。所以風自內發者。由火熱而生也。風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則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癱瘓者。以風邪挾痰於四肢故也。癇者。以風熱急其筋脈。內應於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儘可用此湯治之。首用大黃之寒走而不止者瀉之。俾火退風息。凝痰掃去矣。復用乾薑之熱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黃之推陳致新。如將軍之戡定禍亂。然使將無監軍。兵無嚮導。能獨成其功乎。夫一陰一陽之為道。故寒與熱相濟。行與止相須。然後寒者不慘。熱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黃逐熱行滯。以通榮衛而利關節。則必以乾薑安之。桂枝導之。佐大黃之達四肢臟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將從諸藥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風木。乾薑又能治血。祛風濕痹。去風毒痹。二者因得以相製為使。猶慮乾薑之熱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稟清肅之金性。以制木救土。瀉陽明肺熱。解肌肉風痹也。陰水不足。火因妄動而生風。滿招損。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鎮重之劑。則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補陰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蠣、龍骨斂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

白話文: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沉重,心感惡寒不足的症狀。(外台秘要治風癲癇)

藥方組成:菊花(40分)、白朮(10分)、細辛(3分)、茯苓(3分)、牡蠣(3分)、桔梗(8分)、防風(10分)、人參(3分)、礬石(3分)、黃芩(5分)、當歸(3分)、乾薑(3分)、川芎(3分)、桂枝(3分)

使用方法:以上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指幅(約一湯匙)的藥粉,用酒送服,每日一次,連服二十天。之後改用溫酒調服。期間忌食一切魚肉、大蒜,宜常食冷食,共服六十天。如果藥物積聚在腹中不排泄,食用熱食即可促進排泄;冷食則能增強藥效。

藥理分析:心臟主血,屬陽性臟器。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臟腑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心感惡寒、氣血不足的症狀。因此,方中以菊花為主藥,既能治風又能治濕;防風佐之,專治風;白朮佐之,專治濕;桔梗也能治療風痹,並能通暢膈氣。其他藥物如細辛、桂枝,能輔助防風;礬石、茯苓,能輔助白朮;黃芩、乾薑、牡蠣,能疏通內外寒熱痹氣;人參、當歸更與乾薑、牡蠣配合,治療心感惡寒不足的症狀。初期治療旨在疏通痹阻,故用溫酒送服以促進藥效發揮,忌食溫熱之物,宜食冷食,因為礬石性寒收斂,能使藥效持久,而礬石遇熱則易排出,遇冷則能止瀉。

脈象分析:寸口脈遲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氣緩慢則為失血,衛氣緩慢則為中風。邪氣侵犯經絡,則會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心氣不足,邪氣入侵,則會出現胸悶、氣短。

藥理分析:天道剛健而地道順柔,人體亦然,氣血調和則脈象平和。血氣平和,脈象則不緩不急,不遲不數。氣血運行正常,每日周流全身,最終反映在寸口脈上。因此,通過觀察寸口脈可以判斷氣血虛實。脈遲則知陽氣運轉不暢,脈緩則知營氣運行不足,營氣不足則失血,衛氣運行不暢則中風。經絡虛弱,邪氣入侵,營衛之氣不能布達於皮膚,血凝津液阻滯,則會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皮疹可分赤白,並不單純屬風邪,也與津液凝滯有關,其治療與濕邪相似。此外,營衛不健,邪氣鬱結於胸中,則會阻礙宗氣的運行,故出現胸悶、氣短。

風引湯治熱性癱瘓、癲癇。

藥方組成: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使用方法: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粉,用皮革袋盛裝,每次取三指幅,用井花水三升,煮沸三次,溫服一升。

主治:治療成人風邪引起的癱瘓,兒童驚癇、瘛瘲,每日發作數十次難以治愈等症。能去除熱邪。巢氏云:腳氣也適用風引湯。

藥理分析:風邪外屬於厥陰,內屬肝木,上通手陽明經,下通足陽明經,並與少陽相火相關。風邪由內而發,是由於火熱而生。風邪必然會傷害脾土,脾土主四肢,脾土病變則四肢無力。津液聚積成痰,癱瘓是由於風邪夾雜痰濁阻滯四肢所致。癲癇是由於風熱之邪侵犯筋脈,內應於心臟所致。因此,這兩種病症都可以用此湯治療。方中先用大黃寒涼之性瀉火,使火邪退,風邪息,痰濁消散。再用乾薑溫熱之性,以制約大黃的峻猛之性,因為大黃瀉熱通滯,如將帥平亂,但需有監軍、嚮導輔佐,才能成功。寒熱相濟,行止相須,才能使寒不傷人,熱不傷人,行而不疾,止而不停。大黃瀉熱通滯,通利營衛,利關節,則需用乾薑溫煦安和,桂枝引導藥力,以輔佐大黃達於四肢臟腑,而不至於過於峻猛,否則藥力會直瀉下行。桂枝又能疏散風邪,乾薑又能活血,祛風濕痹,去風毒痹,兩者相輔相成。但考慮到乾薑之性較熱,故再用石膏、滑石來制約,清肅金性,以制木救土,瀉肺熱,解肌肉風痹。陰液不足,火邪妄動而生風,心神不安,非鎮重之藥不能安神,益陰水,故用寒水石補陰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蠣、龍骨斂鎮心神,安魂魄,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