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一方雲母作雲實)
〔衍義〕心者牡臟也。邪在心而成瘧。故曰牡瘧。何以言之。心肺居上。陽也。而心乃陽中之陽。今邪氣結伏心下。則心虛。內經曰。心虛者熱收於內。則陽氣不行於外。故外寒。積聚津液以成痰。是以牡瘧反多寒也。用蜀漆和漿水以吐所結痰邪。龍骨以療氣伏心下者。雲母安臟補虛。以除內收之熱。若夫溫瘧亦用是。少加蜀漆治者。亦為邪氣結伏在心下。致傷氣而不入於陰。反獨盛在外。以成熱而不寒。故亦以此去其所結也。
牡蠣湯治牡瘧方
牡蠣(四兩熬) 麻黃(去節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衍義〕此與前牡瘧名同。故治亦同。略以有初感寒邪為異。牡蠣者。能軟堅消結。除滯血。今更佐之蜀漆。以理心下所結之邪。而甘草佐麻黃。非獨散寒。且可發越陽氣而通於外。陽通結去。其病即瘥。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嘉言云。渴雖陽明津竭。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全是少陽之邪。故即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也。
〔衍義〕內經謂渴者刺足少陽。此證胃土被木火之傷。則津液涸而燥渴。故用柴胡、黃芩治木火。人參、甘草補胃。栝蔞生津益燥。薑棗發越榮衛。若勞瘧由木火盛。榮衛衰。津液竭者。亦治以此。
柴胡桂薑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衍義〕是瘧也。以寒多言之。若與牡瘧相類。以藥論之。則非也。牡瘧邪客心下。此風寒濕痹於肌表。肌表行陽以溫分肉。痹則陽氣不得通於外。遂鬱伏於榮血之間。半表半裡之分也。陽化氣熱。血滯成瘀。著於其處。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其邪之入榮者。既無外出之勢。而榮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故少熱或無熱也。是用柴胡為君。發其鬱伏之陽。佐以桂枝、乾薑。散其肌表之痹。栝蔞根、牡蠣為臣。除留熱。消瘀血。佐以黃芩助柴胡。治半表裡。甘草以和諸藥。調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血熱行而病瘥耳。
白話文:
瘧病多寒者,稱為牡瘧,可用蜀漆散治療。
蜀漆散的組成:蜀漆(洗淨腥味)、雲母(燒烤二日夜)、龍骨(等量)。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發病前用米湯送服半錢匕,溫瘧則增加蜀漆半錢匕;發病時服用一錢匕。(另一方子用雲實代替雲母)
牡瘧之所以多寒,是因為心臟為牡臟,邪氣入侵心臟而導致瘧疾。心肺位於上焦,屬陽,而心臟更是陽中之陽。邪氣積聚於心下,則心臟虛弱,內經記載心虛則熱收於內,陽氣無法外達,故而外寒。邪氣積聚津液形成痰濁,所以牡瘧反而多寒。使用蜀漆和米湯來吐出積聚的痰邪,龍骨治療氣滯於心下,雲母安撫臟腑、補益虛損,以消除內斂的熱邪。溫瘧也可用此方,只需增加少量蜀漆,因為溫瘧的邪氣也積聚於心下,損傷陽氣而不入陰分,反而獨盛於外,形成熱象而不寒,所以也用此方去除積聚的邪氣。
牡蠣湯治療牡瘧的組成:牡蠣(四兩熬製)、麻黃(去節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將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煎煮,先煮蜀漆、麻黃,去浮沫,取汁六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溫服一升。如果嘔吐則停止服用。
此方與前述牡瘧的治療方法相同,只是略有不同,因為它更注重初期感受寒邪的因素。牡蠣能軟堅散結,消瘀血;配合蜀漆,調理心下積聚的邪氣;甘草配伍麻黃,不僅能散寒,還能發散陽氣,使陽氣通達於外。陽氣通暢,邪氣去除,疾病自然痊癒。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療瘧疾發熱口渴,也治療勞瘧的組成: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將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汁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口渴雖然是陽明經津液耗竭的表現,但造成陽明津液耗竭的原因是少陽經的邪氣。所以此方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去除半夏,並加入栝蔞。
口渴是因為胃土受木火之邪的損傷,導致津液耗竭而口渴。所以使用柴胡、黃芩來治療木火之邪,人參、甘草補益脾胃,栝蔞生津潤燥,生薑、大棗發散營衛。如果勞瘧是由於木火盛、營衛衰弱、津液耗竭導致,也可用此方治療。
柴胡桂薑湯治療瘧疾寒象多,微有發熱,或只有寒象無發熱,服用一劑即可見效的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製)、甘草(二兩,炙甘草)。將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汁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次服用可能略感煩躁,再次服用後,汗出則病癒。
此種瘧疾以寒象為主。雖然與牡瘧類似,但從藥物角度來看,卻有所不同。牡瘧的邪氣客居於心下,而此種瘧疾是風寒濕邪痹阻於肌表。肌表陽氣溫煦肌肉,痹阻則陽氣不能通達於外,鬱滯於營血之間,屬半表半裏的病證。陽氣化為熱,血滯則成瘀血,停滯於病處。當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到達病處時,則發病。邪氣入侵營分,沒有向外出的趨勢,而營分本身已痹阻,邪氣也不能外出,與陽氣爭奪,所以少熱或無熱。所以用柴胡為君藥,發散鬱滯的陽氣,輔以桂枝、乾薑,散寒解表;栝蔞根、牡蠣為臣藥,清熱、消瘀血;黃芩輔助柴胡,治療半表半裏之證;甘草調和諸藥,調節陰陽。汗出則痹邪散去,血熱運行,疾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