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2)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衍義〕《內經》云: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又云: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因又用力,風寒舍於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盛而不衰,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此二者:一為先傷於風,一為肺素有熱。所感之邪雖不一,然病是陽盛。又《內經》之陽盛逢風,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而陽獨治,此熱如火,當爍肉也。由是觀之,瘧之寒熱更作,因陰陽之氣互為爭並;若陰衰少,則離絕真陽,先自退處,不與之並,而陽亦不並於陰,故陽獨發,但熱而已。此總論二者之癉瘧。其少氣煩冤,肺主氣,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熱者,陽主四肢,陽盛則四肢熱也。欲嘔者,火邪上衝,胃氣逆也。內藏於心者,心乃五臟陽火之主,故陽盛則直隸而藏之。外舍分肉之間也。消爍肌肉者,消萬物者莫甚於火,火甚則肌肉爍矣。然此條固無治法;自後條除溫瘧者觀之,亦可治此癉瘧也。何則?白虎湯,退熱藥也。分肉四肢,肉屬脾胃,非切於其所舍者乎?又瀉肺火,非救其少氣煩冤者乎?設其別有兼證,豈不可推加桂之例以加別藥乎?仲景於此,雖不言方治,蓋可知矣。凡立一法,則足以比類用之。雖然,自其「陰氣孤絕」一語觀之,又足有可論者。夫陰陽之在身者,血與氣也,水與火也,內屬乎心與腎也;而寒本於陰,熱本於陽,以寒治熱,固可退陽而回陰也。然治病有輕重,豈一法而盡哉?小熱之氣,涼以取之;大熱之氣,瀉之於內,或反佐以取之。取之不衰,求其屬以衰之,謂壯水之主,以消陽光也。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痛,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兩)
上銼末。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衍義〕《內經》名溫瘧,亦有二:一者,謂先傷風後傷寒,風,陽也,故先熱後寒;一者,為冬感風寒,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夏邪與汗出,故病藏於腎,先從內出之外,寒則氣復反入,是亦先熱後寒。二者之溫瘧,則皆有陰陽往來寒熱之證。而此之無寒但熱,亦謂之溫瘧,似與《內經》不侔。然繹其義,一皆以邪瘧為重而名之。夫陰不與陽爭,故無寒;骨節皆痹,不與陽通,則疼痛;火氣上逆則時嘔。用白虎治其陽盛也;加桂療骨節痹痛,通血脈,散瘧邪,和陰陽以取汗也。
白話文: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老師說:陰氣衰竭,陽氣獨盛,就會發熱但氣短煩悶,手腳發熱想嘔吐,叫做癉瘧。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冷,邪氣藏在心臟,外在則停留在肌肉之間,會讓人消瘦肌肉。
《內經》記載,只發熱不發冷,是陰氣先衰竭,陽氣獨盛,就會發熱但氣短煩悶,手腳發熱想嘔吐,叫做癉瘧。又說,肺部本來就有熱,氣盛於身,又用力過度,風寒停留在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盛,盛而不衰,其氣達不到陰,所以只發熱不發冷。氣在心臟內藏,外在則停留在肌肉之間,讓人消瘦肌肉,所以稱為癉瘧。這兩種情況,一種是先受風寒之邪,一種是肺部本來就有熱,所受的邪氣雖然不同,但都是陽氣過盛。又《內經》所說的陽盛遇風,兩種陽氣相合而陰氣虛少,陰液不足以制約陽火,於是陽氣獨盛。這熱就像火一樣,會灼傷肌肉。由此看來,瘧疾的寒熱交替發作,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爭奪。如果陰氣衰少,就會離開真陽,先自行退卻,不與陽氣相爭,而陽氣也不與陰氣相合,所以陽氣獨盛,只發熱而已。這段話總體論述了兩種癉瘧。氣短煩悶是因為肺主氣,肺受火邪抑制的緣故。手腳發熱是因為陽氣主四肢,陽盛則四肢發熱。想嘔吐是因為火邪上衝,胃氣逆亂。邪氣藏在心臟,是因為心臟是五臟陽火的主宰,所以陽盛則直衝而藏於心。消瘦肌肉是因為萬物中最容易被消損的就是火,火盛則肌肉被灼傷。然而這段文字沒有治療方法,從後面的溫瘧治療方法來看,也可以治療這種癉瘧。為什麼呢?白虎湯是退熱藥,分肉四肢,肉屬脾胃,不正是針對邪氣所居之處嗎?又瀉肺火,不正是緩解氣短煩悶嗎?如果還有其他兼證,難道不可以根據桂枝的例子,添加其他藥物嗎?張仲景在這段文字中,雖然沒有說明治療方法,但可以推知。凡是立一種方法,就可以比類而用之。雖然如此,從“陰氣孤絕”這句話來看,還有值得討論的地方。陰陽在人體內,就是血和氣,水和火,內在歸屬於心和腎。寒邪來自陰,熱邪來自陽,用寒治熱,固然可以退去陽邪而恢復陰氣。但是治療疾病有輕重之分,難道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治癒所有疾病嗎?輕微的熱邪,用涼法治療;嚴重的熱邪,用內瀉之法,或者反佐以辛涼之藥,使熱邪不至於持續不衰。尋找其屬性來使其衰弱,就是說增強水的功能,來消減陽光。
溫瘧,脈象平和,沒有寒戰,只有發熱,骨節疼痛,間歇性嘔吐,白虎加桂枝湯主治。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兩)
上藥磨成粉末。每次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出汗則病癒。
《內經》稱之為溫瘧,也有兩種。一種是先受風邪,後受寒邪,風屬陽,所以先熱後寒。一種是冬天受風寒,藏於骨髓之中,到了春夏,邪氣隨著汗液排出,所以病邪藏於腎,先從內部發於體表,寒邪則氣又反入,也是先熱後寒。這兩種溫瘧,都有陰陽往來寒熱的症狀,而這種沒有寒戰只有發熱的,也稱為溫瘧,似乎與《內經》有所不同。但是細細推敲其意思,都是以邪熱瘧疾為重而命名。陰氣不與陽氣爭奪,所以沒有寒戰。骨節都痹阻,不通於陽氣,所以疼痛。火邪上逆則間歇性嘔吐。用白虎湯治療陽盛,加桂枝治療骨節痹痛,通血脈,散瘧邪,調和陰陽而使之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