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證二條方六首)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衍義〕今觀此篇。雖未盡內經諸篇論瘧之詳。然亦取其一二立方以明其治。此條敘脈。固亦未盡瘧脈之變。然舉其自弦。則自之一字。已該其脈之要。何則。弦者。少陽甲木之象也。瘧邪客於榮氣之間。與衛氣合而病作。寒熱者。正隸少陽半表半裡之分。所以少陽為瘧之舍。故弦乃瘧疾之本脈也。於是少陽引邪退而就陰。陰則寒。寒則遲。進而就陽。陽則熱。熱則數。寒用溫而熱用涼可知矣。此明表裡進退。乘其虛實而調之者也。復言小緊與弦緊汗下之者。此又明表裡之有實邪而攻之者也。浮大者。以明病不在表裡而在上者也。非若內經之謂瘧脈大虛者。斯因其浮而用吐也。弦數風發者。非前多熱之所云。乃更論其熱之變。而木從火則風生。風得火則旺。旺則剋土。火發木淫。必先實脾。實脾莫如資以飲食消息寒涼之味以止之。此乃明其病在中者也。仲景凡一言一字皆立準繩。學者詳之。
嘉言云。即梨汁蔗漿。生津止渴之屬。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一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䗪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蜋(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衍義〕內經云。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然人之三陰三陽。上奉之而為之應焉。是瘧有發於月一日者。至十五日則一氣終。人氣亦更。故瘧氣隨變而散。設有未愈。則至月盡又歷第二氣。終其天之月。以應人之血。月再生魄。血亦更新。邪當從其更新而解矣。若又不愈。則是榮氣內著。不得流行與日月度數相應。而肝藏血。血並其邪歸之於肝。是以瘧母多結左脅下。由是用柴胡行氣。鱉甲破血為君。餘二十一味。佐之行血、補血、散結、導滯而已。雖然。天人氣候之相應者。大法如是。然人之稟質有強弱。邪中有重輕。質弱邪重。雖不內結瘧母。亦至連月者有之。質強邪輕。不待一候即瘥者。亦有之。然仲景此論。補內經未言耳。(二錢五分為一分)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與治療方法(第二部分,六個處方)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大多是弦脈。弦脈而脈數者,多為熱證;弦脈而脈遲者,多為寒證;弦脈細緊者,應當瀉下而癒;弦脈遲者,可以溫補;弦脈緊者,可以發汗、針灸;脈象浮大者,可以催吐;弦脈而脈數者,是風邪引起的,可用飲食調節來緩解。
(深入分析)現在觀察這篇論述,雖然沒有詳盡闡述《內經》中關於瘧疾的所有論點,但也選取其中一二,制定處方來說明其治療方法。這段論述脈象,也沒有完全涵蓋瘧疾脈象的各種變化,但提到了“自弦”,這個“自”字,已經包含了脈象的要義。為什麼呢?因為“弦脈”是少陽甲木的象徵。瘧邪客居於榮氣之間,與衛氣相合而發病。寒熱,正是少陽半表半裡的分佈。所以少陽是瘧疾的寄居之所,因此弦脈是瘧疾的基本脈象。於是少陽引邪退而歸於陰,陰則寒,寒則脈遲;進而歸於陽,陽則熱,熱則脈數。寒證用溫補,熱證用清熱,這是可以理解的。這說明了表裡之間的進退變化,要根據虛實來調整治療。再次提到細緊與弦緊的脈象,要汗下者,這又說明了表裡之間存在實邪,需要攻邪。脈象浮大者,說明病邪不在表裡而在於上焦,這與《內經》中所說的瘧疾脈象虛大不同,是因為脈象浮大而採用催吐法。弦脈而脈數是風邪引起的,這與前面提到的“多熱”不同,而是進一步論述熱證的變化,因為木生火,火生風,風得火則旺,旺則剋土,火邪亢盛,木氣偏盛,必然先傷及脾,而治療脾實,莫過於用飲食調節,減少寒涼之味來緩解。這說明病邪在中焦。仲景的每一句話,每個字,都立有準則,學習者應當仔細研讀。
嘉言云:即梨汁、甘蔗汁等,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如果瘧疾在每月初一發作,應當在十五日痊癒,如果沒有痊癒,應該在月底痊癒。如果仍然沒有痊癒,該怎麼辦呢?老師說:這是結成了癥瘕,叫做瘧母,要緊急治療,宜用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炙,十一分) 烏扇(燒,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熬,三分)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熬,一分) 石韋(去毛,三分) 厚朴(三分) 牡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䗪蟲(熬,五分) 阿膠(炙,三分) 蜂窠(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蜋(熬,六分) 桃仁(二分)
以上二十三味藥磨成粉末。取煅燒過的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泡灰燼,待酒減少一半,放入鱉甲,煮至泛爛如膠漆,絞取汁液,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丸,如梧子大小。空腹服用七丸,一日三次。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另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沒有鼠婦、赤硝二味,用鱉甲煎煮後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丸藥。
(深入分析)《內經》說:天度是制約日月運行的規律,氣數是記載化生運用的規律。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而人的三陰三陽,順應天度而變化。所以瘧疾在每月初一發作,到十五日則一氣結束,人氣也更替,所以瘧邪隨著氣候變化而消散。如果沒有痊癒,則到月底又經歷第二個氣候循環,終其一個月的時間,以應合人體血液的變化,月經再生,血液更新,邪氣也應當隨著血液更新而解除。如果仍然沒有痊癒,那是因為榮氣內阻,不能流行,與日月運行的規律不相應,而肝臟藏血,血液與邪氣都歸於肝臟,所以瘧母大多結聚在左脅下。因此用柴胡疏通氣機,鱉甲破血為君藥,其餘二十一味藥輔助其行血、補血、散結、通滯的作用。雖然,天人氣候的相應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人的體質有強弱,邪氣也有輕重,體質弱而邪氣重,即使不結成瘧母,也會連續幾個月發作;體質強而邪氣輕,不需一個候期就會痊癒。但仲景的這種論述,補充了《內經》沒有提及的內容。(二錢五分為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