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胕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
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致癰膿。
〔衍義〕風水者。
白話文:
老師說:「疾病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風水,脈象浮,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怕風。
皮水,脈象也浮,外在症狀是胕腫,按下去指頭陷進去,不害怕風,肚子像鼓一樣,不口渴。應該要讓患者出汗。
正水,脈象沉遲,外在症狀是自發性喘不過氣。
石水,脈象沉,外在症狀是肚子脹滿卻不喘。
黃汗,脈象沉遲,身體發熱,胸部脹滿,四肢頭面腫脹,很久不癒,必定會化膿。」
「風水」指的是……
腎本屬水。
因風而水積也。
內經大奇病論曰。
並浮為風水。
注以浮脈為風水。
脈浮下焦。
主水風搏於下。
故曰風水。
水熱穴論曰。
腎至陰。
勇而勞甚。
則腎汗出。
逢於風。
內不入於臟腑。
外不越於肌膚。
客於玄府。
行於皮里。
傳為胻腫。
本之於腎。
名曰風水。
評熱病論曰。
腎風。
面胕龐然壅害於言。
不當刺而刺。
後五日。
其氣必至。
白話文:
腎臟原本屬性是水。
因為風的影響,導致水氣積聚。
《內經·大奇病論》說:
浮腫伴隨風邪,稱為風水。
註釋:以浮脈為風水證。
脈象浮在下方,
主症是風邪與水氣搏擊於下焦。
所以稱為風水。
《水熱穴論》說:
腎臟屬於至陰部位。
如果過度勞累,
就會導致腎臟出汗。
遇到風邪,
汗液不能進入臟腑,
也不能透過皮膚排出。
停留在玄府(即毛孔),
流竄於皮下,
就會演變成胻腫。
病根源於腎臟,
稱為風水。
《評熱病論》說:
腎風病症,
臉頰腫脹,造成言語困難。
不應該針刺,卻針刺了,
五天之後,
風邪之氣必然到達。
至必少氣時熱。
熱從胸背上至頭。
汗出。
手熱。
口乾。
小便黃。
目下腫。
腹中鳴。
身重。
難以轉側。
月事不來。
煩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
名曰風水。
今只言外證骨節痛惡風。
不言胕腫。
腎外合於骨。
水則病骨。
肝外合於筋。
風則筋束。
關節。
故骨節痛。
脈浮惡風者。
知其風水之證在表耳。
皮水者。
皮膚胕腫也。
靈樞曰。
白話文:
症狀
- 必定氣虛的時候發熱。
- 熱氣從胸背上升到頭部。
- 出汗。
- 手心發熱。
- 口乾舌燥。
- 小便顏色發黃。
- 眼睛下方腫脹。
- 肚子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
- 身體沉重。
- 躺下翻身困難。
- 月經不來。
- 煩躁不安,無法平躺。
- 平躺時咳嗽。
病名
風水
說明
- 現在只說了外在症狀,例如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提到肌肉腫脹。
- 腎臟與骨頭相表裡,水氣容易影響骨頭。
- 肝臟與筋脈相表裡,風邪容易導致筋脈拘束。
- 關節部位疼痛。
- 脈象浮而怕風,就知道是風水病證,屬於表證。
- 皮水症是指皮膚和肌肉腫脹。
引文
- 《靈樞》說:…
註解
- 這裡描述的病症,很可能是一種與風寒濕邪相關的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等。
- “風水” 這個名詞,在古籍中可能指多種疾病,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和脈象才能確診。
- 這裡的文字只是一段醫學文獻的片段,缺少上下文,因此無法完全理解其意思。
- 醫學知識不斷發展,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都與古代醫學有很大不同,不能直接套用古籍中的知識來診治疾病。
建議
- 學習中醫需要系統學習,不能僅靠片段文字理解。
腹脹者。
寒氣客於皮膚間。
𪔣𪔣然不堅。
腹大身盡腫。
皮厚。
按其腹。
窅而不起。
腹色不變。
巢氏病源。
則以皮水者。
腹如故而不渴。
與靈樞異。
蓋肺主氣以行榮衛。
外合皮毛。
皮毛病甚。
則肺氣膹郁。
榮衛停滯不行。
然肺氣之滿。
異於他邪。
氣雖成水。
終本輕清。
故𪔣𪔣然不堅。
按之沒指。
腹亦窅而不起。
玄府閉塞而不惡風。
鬱火燥其液而不渴。
白話文:
根據《巢氏病源》的記載,這種情況屬於皮水,也就是水停留在皮膚之間。患者肚子依然脹大,卻不感到口渴,這與《靈樞》中的描述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肺主氣,負責推動氣血運行,與皮膚毛髮相連。如果皮膚病嚴重,就會導致肺氣鬱結,氣血運行受阻。
然肺氣之滿,異於他邪,氣雖成水,終本輕清,故𪔣𪔣然不堅,按之沒指,腹亦窅而不起,玄府閉塞而不惡風,鬱火燥其液而不渴。
雖然肺氣鬱結導致氣化為水,但其性質仍然輕清,所以肚子才會鬆軟不實,按壓下去會凹陷,但不會反彈回來。因為肺氣鬱結,導致鼻竅閉塞,所以患者不會怕風。鬱結的熱氣蒸發了體液,導致患者口渴。
當發其汗。
散皮毛之邪。
外氣通而鬱解矣。
此開鬼門也。
正水者腎主水。
腎經之水自病也。
內經曰。
腎者胃之關。
關不利。
故聚水成病。
上下溢於皮膚。
胕腫脹大。
上為喘呼不得臥。
標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
胞內堅滿如石。
內經曰。
陰陽結邪。
陰多陽少。
名曰石水。
又曰。
腎肝並沉為石水。
注曰。
肝脈入陰。
內貫小腹。
白話文:
- 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 過度消耗皮膚和毛髮的邪氣。
- 外部的氣流流通後,內鬱的問題就能得到解開。
- 這是在打開身體的「鬼門」(即毛孔)。
- 調理水液主要由腎臟負責。
- 腎經的水液出現問題。
- 根據內經的說法,
- 腎是胃的閘門。
- 如果閘門不順暢,
- 就會在體內積聚水分,導致疾病。
- 水分會在皮膚上積聚,引發浮腫和脹大。
- 上面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的症狀。
- 病情同時影響到標本(表徵和本質)。
- 石水是指水在腹部積聚,使得腹部像石頭一樣堅硬。
- 根據內經的描述,
- 頭部的陰陽氣血交結,陰氣多於陽氣,稱為石水。
- 又有說法指出,
- 腎和肝的氣血都沈澱,也是石水的表現。
- 著述提到,
- 肝的經絡進入陰部,深入貫穿小腹。
腎脈貫脊中。
絡膀胱。
兩臟並藏。
氣熏衝脈。
自腎下入於胞。
今水不行。
故堅而結。
然腎主水。
水冬冰。
水宗於腎。
腎象水而沉。
名曰石水。
因水積胞內。
下從足手少陰上逆於肺而為喘。
巢氏病源石水者。
引兩脅下脹痛。
或上至胃脘則死。
看來上條雖同為石水。
與此條少異。
此偏於腎氣多。
腎為陰。
陰主靜。
故病只在下而不動。
彼則偏於肝氣多。
白話文:
腎經貫穿脊柱中心,與膀胱經相連。這兩個臟器在身體中共同作用。腎氣上升燻蒸衝脈,從腎臟下方進入胞宮。
現在由於水液運行不暢,所以身體僵硬凝結。這是因為腎臟主水,水就像冬天的冰一樣,水的根本在腎臟。腎臟就像水一樣沉重,因此被稱為「石水」。
由於水液積聚在胞宮內,向下流入足少陰經和手少陰經,逆行向上到達肺部,導致喘息。
巢氏醫書中所說的「石水」病,會導致兩脅下脹痛,甚至向上蔓延至胃脘,危及生命。
雖然上面也提到了「石水」,但與這條內容略有不同。這條內容側重於腎氣過盛,而腎屬陰,陰主靜,所以病症只在下半身而不向上蔓延。而上面提到的「石水」則側重於肝氣過盛。
肝為陽。
主動。
故上行克胃脘也。
黃汗者病水。
身黃汗出如柏汁。
自後條諸證各有所致。
其因不一。
大抵黃色屬土。
由陽明胃熱。
故色見於外。
今之發熱胸滿。
四肢頭面腫者。
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
熱久在肌肉。
故化癰膿。
若巢氏云。
疸水因脾胃有熱。
流於膀胱。
小便澀而身面大黃。
腹滿如水狀。
此亦黃汗之一也。
脈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白話文:
肝為陽,主動,故上行克胃脘也。
肝臟屬陽,具有主動積極的特性,所以會向上升發,抑制胃脘。
黃汗者病水。身黃汗出如柏汁。
出現黃色汗液,是水病的徵兆。身體泛黃,汗液像柏樹汁一樣流出。
自後條諸證各有所致,其因不一。
以下所述的症狀,各有其原因,病因也不盡相同。
大抵黃色屬土,由陽明胃熱,故色見於外。
一般來說,黃色屬於土,而陽明胃熱會導致黃色顯現於體表。
今之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者,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
現在出現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的症狀,正是足陽明經脈的病症。
熱久在肌肉,故化癰膿。
如果熱氣長期停留在肌肉,就會化成膿瘡。
若巢氏雲,疸水因脾胃有熱,流於膀胱,小便澀而身面大黃,腹滿如水狀,此亦黃汗之一也。
巢氏說,黃疸水腫是因為脾胃有熱,熱氣流入膀胱,導致小便不暢,身體和臉部泛黃,腹部脹滿如同水積,這也是黃汗的表現之一。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
脈象浮而洪,浮則代表風邪,洪則代表氣盛。
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癮疹。
身體為癢。
癢者為泄風。
久為痂癩。
氣強則為水。
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衍義〕風者外感之風也。
氣者榮衛之氣也。
風乃陽邪。
從上受之。
故脈浮。
榮衛得風而熱。
故脈洪。
洪、大也。
內經曰。
脈大則病進。
白話文:
風和人體的氣相互搏鬥。
當風的力量強盛時,就會引起癮疹。
身體會感到癢。
癢就是風氣外泄的表現。
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痂癩。
當人體的氣力強盛時,就會表現為水腫。
患者難以低頭抬頭。
風氣相互碰撞,
導致身體出現浮腫。
出汗後可以痊癒。
怕風就代表身體虛弱。
這屬於風水症狀。
不怕風的人,
小便會通暢。
上焦部位有寒氣,
所以口裡會流很多口水。
這屬於黃汗症。
衍義說明
風指的是外界的風寒。
氣指的是人體的營衛之氣。
風屬於陽邪,
從上而下侵入人體。
所以脈象浮。
營衛之氣受到風的影響而發熱,
所以脈象洪大。
洪,就是大的意思。
《內經》說:
脈象洪大,則病情加重。
由邪之盛耳。
榮行脈中主血。
衛行脈外主氣。
風強者。
風得熱而強也。
風熱入搏於衛。
客於皮里。
氣滯郁聚而風鼓之為癮疹。
火復助風。
腠理開。
毫毛搖。
則身體癢。
癢為泄風。
內經曰。
諸痛瘡瘍。
皆屬於火。
又曰。
風氣外在腠理。
則為泄風。
久之不解。
風入分肉間。
相搏於脈之內外。
氣道澀而不利。
與衛相搏。
則肌肉膹䐜而瘡出。
風入脈中。
白話文:
這是因為邪氣盛的緣故。
血液運行在經脈之中,主宰著血液的運行。
氣血運行在經脈之外,主宰著氣的運行。
風氣強盛的原因是:
風氣遇到熱氣而變得強盛。
風熱之氣侵入人體,搏擊著衛氣。
停留在皮膚表層。
氣機阻滯鬱積,風氣鼓動,便會形成癮疹。
火氣又助長了風氣。
皮膚腠理變得開張。
毛髮搖動。
於是身體就會感到瘙癢。
瘙癢是風氣外泄的表現。
《內經》說:
各種疼痛和瘡瘍,都屬於火氣。
又說:
風氣停留在皮膚腠理之外,就會導致風氣外泄。
時間長了,風氣無法消散,
風氣就會侵入肌肉之間,
在經脈內外相互搏擊。
氣道變得粗糙,流通不暢。
與衛氣相互搏擊,
就會導致肌肉腫脹,瘡瘍出現。
風氣侵入經脈之中。
內攻榮血。
風氣合熱而血胕壞。
遂為痂癩也。
內經曰。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於分肉之間。
與衛氣相干。
其道不行。
使肌肉膹䐜之而有瘍。
又曰。
脈風成厲。
厲即癩也。
所謂氣強者。
衛因熱則怫鬱。
停而不行。
氣水同類。
氣停則水生。
所聚之液血皆化水也。
不惟榮衛不能和。
筋骨肌肉鬱熱之邪。
且禁固。
難俯仰也。
至於風氣復行相擊。
榮衛之熱與水。
白話文:
內部侵犯了血液。風氣與熱氣相合,導致血液腐敗。最終就形成了痂癩。
《內經》說:風氣與太陽一同進入人體,流經經脈腧穴,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接觸。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出現瘡瘍。
《內經》又說:脈風形成厲疾,厲疾就是癩病。所謂氣強,是指衛氣因熱而鬱結,停滯不流。氣和水同屬一類,氣停滯則水氣滋生。聚集的津液和血液都化為水。不僅榮衛之氣不能調和,筋骨肌肉也因鬱熱之邪而變得僵硬,難以活動。
當風氣再次運行,與鬱熱的榮衛之氣和水氣相撞擊...
皆散溢於肌表。
而為洪腫。
及風氣兩解。
則水散衛行。
汗出乃愈。
惡風者。
不敵於風。
與水同為汗散而表虛。
因名風水。
不惡風者。
衛氣不從汗散。
外得固腠理。
則不惡而得固上焦。
則小便通利。
所謂上焦有寒者。
因風邪在上焦。
非真有寒冷也。
如傷寒證邪客上焦。
則中焦之穀氣。
不得上輸於肺。
郁為內熱。
津液凝積為胃熱。
熱則廉泉開。
廉泉者。
白話文:
所有的濕氣都散發到肌膚表面,就會出現腫脹。
等到風氣和濕氣都消散,水氣就會散開,衛氣就會運行,
出汗之後就會痊癒。
害怕風的人,
抵抗不了風,
和水氣一起透過汗液散發,導致表層虛弱,
因此稱為風水。
不害怕風的人,
衛氣不隨著汗液散發,
外在得到保護,肌膚腠理堅固,
所以不怕風,並且上焦得到保護,
因此小便暢通無阻。
所謂上焦有寒,
是因為風邪停留在上焦,
並不是真的有寒冷,
就像傷寒症邪氣入侵上焦,
就會導致中焦的穀氣,
無法輸送到肺部,
鬱積成內熱,
津液積聚形成胃熱,
熱氣就會導致廉泉穴張開。
廉泉穴就是...
津液之道也。
開則發。
涎出流於唇口。
此黃汗由身倦浮腫。
胃熱發出土色也。
寸口脈沉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
有熱。
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
微擁如蠶新臥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
風水。
〔衍義〕內經脈沉曰水。
脈滑曰風。
面腫曰風。
目腫如新臥起之狀曰水。
頸脈動喘咳曰水。
又腎風者。
面胕龐然。
少氣時熱。
白話文:
這是關於津液的道理。
如果津液通暢,就會發散出來。
口水流到嘴唇和嘴巴。
這是因為身體倦怠浮腫而引起的黃汗。
這是胃熱引起的土色汗。
如果寸口脈沉而滑,
表示身體內有水氣。
臉部腫大,
也代表有熱。
這種情況稱為風水。
觀察人的眼窩,
微微隆起,像蠶剛睡醒起來的樣子。
頸部的脈搏跳動,
經常咳嗽,
按壓手腳,
凹陷下去後就抬不起來,
都是風水。
(衍義)《內經》中脈沉稱為水,
脈滑稱為風,
面部腫脹稱為風,
眼睛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稱為水,
頸部脈搏跳動,喘咳稱為水。
另外,腎風患者,
面頰腫大,
氣短,時常發熱。
其有胕腫者。
亦曰本於腎。
名風水。
皆出內經也。
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節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胸中窒。
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為黃汗。
骨節痛。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為肺脹。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胕腫(即腿部肌肉腫脹)的情況,
也叫做本於腎,
稱為風水病。
這些都是出自《內經》的醫理。
太陽病,
脈象浮而緊,
按理應該骨節疼痛,
但實際卻不痛。
身體反而沉重痠痛,
患者不渴,
出汗後就痊癒。
這就是風水病。
如果患者惡寒,
這是身體極虛造成的,
可以用發汗療法治療。
如果患者口渴但不惡寒,
這是皮水病。
身體腫脹而冰冷,
類似周痹症,
胸中憋悶,
無法進食,
反而感到聚集的疼痛,
夜晚躁動難眠。
這是黃汗病。
骨節疼痛,
咳嗽喘息,
但不口渴,
這是肺脹病。
其狀如腫。
發汗則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衍義〕傷寒論。
脈浮而緊者。
為風寒。
風傷衛。
寒傷榮。
榮衛俱病也。
榮衛者。
胃之穀氣所化。
從手太陽所出。
循行表裡。
在外則榮筋骨。
溫皮肉。
在內則貫五臟。
絡六腑。
故浮沉變脈。
皆見於寸口。
此條首言太陽病脈緊為太陽屬表。
榮衛所受風水。
隨在諸經四屬。
白話文:
它的症狀像腫脹一樣。
發汗就能夠治癒。
但是所有患有這種病的人,
如果口渴並且腹瀉,
小便頻繁,
都不可發汗。
傷寒論中記載,
脈象浮而緊的,
是風寒引起的。
風傷衛氣,
寒傷營氣。
營衛氣都生病了。
營衛氣,
是胃中谷氣所化成的,
從手太陽經脈中產生,
在身體內外循行。
在外則滋養筋骨,
溫暖皮肉。
在內則貫穿五臟,
聯絡六腑。
因此脈象浮沉變化,
都能在寸口脈上觀察到。
這一段話主要說的是太陽病脈象緊,屬於太陽經的表證。
營衛氣受到風寒侵襲,
會遍布全身的經脈和四肢。
隸於太陽之表者。
分出六等。
於肝臟所合。
則骨節痛。
若風水挾木剋土。
脾合肌肉。
則肌肉不利。
骨節反不痛。
身體重而酸。
內經曰。
土不及。
則體重而筋肉瞤酸也。
因不渴則可發汗。
汗則邪散乃愈。
此由風勝水也。
亦名風水。
其汗皆生於氣。
氣生於精。
精氣若不足。
輒發其汗。
風水未散。
而榮衛之精。
先從汗散。
遂致虛極。
不能溫腠理。
白話文:
屬於太陽經表面的病症,可以分為六個等級。如果病邪侵入肝臟,就會導致骨節疼痛。如果風和水互相影響,剋制了脾土,而脾臟與肌肉相合,就會導致肌肉無力,但骨節反而不會疼痛,身體會感覺沉重酸痛。
《內經》中說:「土氣不足,就會導致身體沉重,肌肉酸麻。」由於這個病症不渴,所以可以發汗,汗出後邪氣就會散去而痊癒。這是因為風勝過了水,所以也稱為風水病。這種汗液都是由氣生成的,氣生於精,如果精氣不足,就會經常出汗。
風水病邪還沒散去,而營衛之精就先從汗液中散失,於是導致身體虛弱到極點,無法溫暖肌膚腠理。
故惡寒也。
若發汗辛熱之味。
上衝於肺。
亡其津液。
則肺燥而渴。
榮衛不虛。
則不惡寒。
風水之邪。
從肺虛風入。
並於所合之皮毛。
遂為皮水。
皮水久不解。
榮衛與邪並。
外不得溫分肉。
至於身腫冷。
狀如周痹。
內窒胸膈。
脾胃氣鬱成熱。
故不能食。
胃熱復上。
與外入之水寒相擊。
故痛聚胸中。
暮躁不得眠也。
脾土之色發於外。
是為黃汗。
白話文:
所以會感到惡寒。
如果發汗時服用辛熱的食物,
就會向上衝擊到肺部,
損耗體內的津液,
導致肺部乾燥,進而感到口渴。
如果營衛氣血充足,
就不會感到惡寒。
風寒邪氣,
從肺部虛弱處侵入。
並在與之相連的皮毛部位停留,
最終形成水腫。
水腫長期不消,
營衛氣血和邪氣相搏鬥,
導致體表無法溫暖肌肉。
最後導致全身腫脹冰冷,
形狀類似周痹。
內部阻塞胸膈,
脾胃氣機鬱結生熱,
所以不能進食。
胃熱再次向上升,
與外來的水寒之邪相遇,
所以胸部感到疼痛。
到了傍晚,身體燥熱,無法入睡。
脾土之氣色外顯,
就會出現黃汗。
若骨節疼痛而胕腫者。
是腎之候也。
咳而喘者。
是肺之候也。
二病俱見。
由腎脈上貫肝入肺。
乃標本俱病。
言脾脹。
恐肺字之誤。
靈樞曰。
肺是動病則肺脹滿。
膨膨而喘。
咳是也。
然病雖變更不動。
盡屬在表。
故浮緊之脈。
皆得汗之但渴與下利小便數亡津液者。
不可汗耳。
里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白話文:
如果骨頭關節疼痛並且肌肉腫脹,這是腎臟的徵兆。
咳嗽並且喘不過氣,這是肺臟的徵兆。
這兩種病症同時出現,是因為腎臟的經脈向上貫穿肝臟進入肺臟,所以是本源和外在都生病了。
提到脾臟腫脹,恐怕是「肺」字寫錯了。
《靈樞》經書中說:「肺臟是運動的器官,生病就會脹滿,膨脹而喘不過氣,咳嗽就是這樣。」
雖然病症可能會變化,但都屬於外在的症狀。
所以浮緊的脈象,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如果病人感到口渴、腹瀉、小便頻繁、失去津液,就不能發汗。
如果身體內部積水,全身和臉色都會發黃腫脹,脈象沉沉的,小便不順暢,就會導致水腫病。
假如小便可以自行排泄,這是失去津液的現象。
故令渴也。
越婢加朮湯主之。
(方見中風)
〔衍義〕內經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乃脾肺少陰腎也。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
十二經皆受氣焉。
脾為之行津液者。
臟腑經絡。
必因脾。
乃得稟水穀氣。
今脾之陰不與胃之陽和。
則陰氣結伏。
津液凝聚不行。
而關門閉矣。
關閉則小便不利。
不利則水積。
積則溢。
面目一身。
水從脾氣所結。
不與胃和。
遂從土色發黃腫。
結自三陰。
白話文:
故令渴也。
因此就會導致口渴。
越婢加朮湯主之。
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
(方見中風)
(方劑詳見中風篇)
〔衍義〕內經三陰結謂之水。
《內經》中提到,三陰結聚就稱為水。
三陰乃脾肺少陰腎也。
三陰分別是脾、肺少陰和腎。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
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總匯。
十二經皆受氣焉。
十二經脈都從胃中獲取氣血。
脾為之行津液者。
脾臟負責運化津液。
臟腑經絡。
五臟六腑和經絡。
必因脾。
都必須依靠脾臟。
乃得稟水穀氣。
才能獲得水谷精氣。
今脾之陰不與胃之陽和。
現在脾臟的陰氣不能與胃的陽氣相和。
則陰氣結伏。
就會導致陰氣凝聚而停滯。
津液凝聚不行。
津液就會凝結而無法流通。
而關門閉矣。
導致關門閉塞。
關閉則小便不利。
關門閉塞就會導致小便不利。
不利則水積。
小便不利就會導致水液積聚。
積則溢。
積聚就會溢出來。
面目一身。
臉部和全身。
水從脾氣所結。
水液積聚都是因為脾氣凝結。
不與胃和。
不能與胃氣相和。
遂從土色發黃腫。
就會呈現土色,發黃腫脹。
結自三陰。
凝結的病根來自三陰。
故曰里水。
其脈沉也。
如小便自利。
則中上焦之津液。
從三陰降下而亡。
故渴也。
是湯見後。
趺陽脈當伏。
今反緊。
本自有寒疝瘕。
腹中痛。
醫反下之。
下之即胸滿短氣。
〔衍義〕趺陽脈當伏者。
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
為水蓄於下。
其氣伏。
故脈亦伏。
脈法曰。
伏者為水。
急者為疝瘕。
小腹痛。
脈當伏而反緊。
知其初有寒疝瘕痛。
先病者治其本。
白話文:
所以叫做里水。
它的脉象沉下去。
如果小便自己就排得通暢,
那么中焦和上焦的津液,
就从三阴经下降而消失。
所以口渴。
这是汤剂出现后,
趺阳脉应该要沉下去。
现在反而紧。
原本就有寒疝瘕,
腹部疼痛。
医生反而用泻下药。
泻下之后就胸闷气短。
(衍义)趺阳脉应该要沉下去的,
不是指趺阳脉胃气的本脉,
而是指水积聚在下边,
它的气就沉下去,
所以脉象也沉下去。
脉法里说:
沉下去的,是水。
紧的,是疝瘕。
小腹疼痛,
脉象应该要沉下去,反而紧,
就知道它最初有寒疝瘕痛。
先有的病要先治它的根本。
先當溫其疝瘕。
治寒救陽而後行。
可也。
若反下之。
是重虛在上之陽。
陽氣不布化。
而成胸滿短氣也。
趺陽脈當伏。
今反數。
本自有熱。
消穀。
小便數。
今反不利。
此欲作水。
〔衍義〕此與上條一寒一熱。
互舉其因。
此為熱消穀。
不能上化精微。
熱濁下流。
致膀胱不化。
小便蓄成積水。
故脈不伏而從熱反數也。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則熱。
遲脈則潛。
白話文:
首先要溫暖患者的疝氣或瘕積。
治療寒症要先救助陽氣,然後才能採取其他措施。
這樣做是可行的。
如果反過來往下瀉,
就會加重上焦陽氣的虛弱。
陽氣不能正常散布和運化,
就會導致胸部滿悶、呼吸短促。
足陽明脈本來應該沉伏,
現在卻反而跳動頻繁。
這本來就是有熱症。
消化食物很快,
小便次數頻繁,
現在卻反而不暢通。
這是要化成水腫的徵兆。
〔衍義〕這與上一條內容正好相反,一條是寒症,一條是熱症。
相互舉出各自的原因。
這是因為熱邪導致消化食物過快,
不能向上輸送精微物質,
熱濁之氣向下流動,
導致膀胱不能將水液正常代謝,
小便積聚成水腫。
所以脈象不沉伏,反而因為熱邪而跳動頻繁。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表示有熱,
遲脈表示氣血運行遲緩。
熱潛相搏。
名曰沉。
趺陽浮脈而數。
脈浮即熱。
數脈即止。
熱止相搏。
名曰伏。
沉伏相搏。
名曰水。
沉則絡脈虛。
伏則小便難。
虛難相搏。
水走皮膚。
即為水矣。
〔衍義〕寸口、趺陽合診者何。
寸口者。
肺脈所過。
趺陽者。
胃之所過。
候脾肺合病。
必是二處也。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即熱者何。
浮為衛。
衛為陽。
衛不與榮和。
其陽獨在脈外。
白話文:
熱氣與寒氣互相抵觸,稱為「沉」。
腳背上的陽明脈浮現且脈搏跳動頻繁,稱為「浮」。
浮脈代表熱氣,脈搏跳動頻繁代表氣血運行受阻。
熱氣與氣血運行受阻互相抵觸,稱為「伏」。
「沉」和「伏」互相抵觸,稱為「水」。
「沉」代表經絡虛弱,而「伏」代表小便排泄困難。
經絡虛弱和小便排泄困難互相抵觸,導致水氣停留在體內,流向皮膚表面,就會出現「水」的症狀。
至於為何要同時診斷寸口和趺陽脈,是因為寸口脈是肺經所經過的地方,而趺陽脈是胃經所經過的地方。
如果要診斷脾肺合病,就必須同時觀察這兩個部位的脈象。
寸口脈浮現且跳動緩慢,浮脈代表熱氣,但為何會跳動緩慢呢?因為浮脈代表衛氣,而衛氣是陽氣,衛氣與營氣不協調,陽氣就獨留在脈外,導致跳動緩慢。
故浮脈即熱矣。
遲脈即潛者何。
遲為榮。
榮、陰也。
榮不從衛。
匿行脈中。
陰行遲。
故遲脈即潛矣。
熱潛相搏。
名曰沉者何。
脈者氣藏也。
榮衛之出陽入陰。
乃皆肺臟主之。
故百脈朝之也。
今榮衛不和。
熱潛之邪相搏而至。
則肺臟之氣不得布。
故結而沉矣。
趺陽脈浮而數。
浮脈即熱者何。
脾土中焦。
與胃為表裡。
脾、陰也。
胃、陽也。
脾與胃行津液化血者也。
白話文:
所以浮脈就是熱。
遲脈就是潛藏的意思,為什麼呢?
遲是榮,榮是陰,陰氣不循行於衛氣,隱藏在脈中,陰氣運行遲緩,所以遲脈就是潛藏。
熱和潛藏互相搏擊,就叫做沉脈,為什麼呢?
脈是氣血儲藏的地方,榮氣和衛氣從陽氣進入陰氣,都是由肺臟主宰,所以百脈都朝向肺臟。現在榮衛不調,熱邪和潛藏之邪互相搏擊而到達,則肺臟的氣無法散布,所以就結聚而沉下去。
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就是熱,這是為什麼呢?
脾土在中焦,和胃相表裡,脾是陰,胃是陽,脾和胃運行津液化血。
胃經之陽。
不與脾經之陰合。
失陰之陽獨在表。
故脈浮即熱矣。
數脈即止者何。
脈者血之府。
血陰也。
血實則脈實。
陰失則脈緩。
今脾經之陰血虛不足。
脈被氣促而數。
數則陰血不得周流於脈。
故脈數即止矣。
熱止相搏。
名曰伏者何。
藏之於經。
表裡相資者也。
臟在裡。
以藉經脈之運動。
今二經以熱止之邪相搏。
名曰水者何。
脾肺。
手足太陰經之臟也。
夫陽為火。
白話文:
胃經屬於陽經,不與脾經的陰經相合。當陰氣不足時,陽氣就會獨自表現在外。因此,脈搏浮於表面就代表著體內有熱。
為什麼脈搏頻數且很快就會停止呢?脈搏是血液流動的通道,而血液屬於陰性。血液充盈,脈搏就會有力;陰氣不足,脈搏就會虛弱。現在脾經的陰血虛弱不足,脈搏受到氣的影響變得急促而頻數。因為頻數導致陰血無法順利流動到脈搏,所以脈搏才會很快停止。
為什麼熱邪與寒邪相搏,稱為「伏」呢?因為寒邪會隱藏在經脈中,表裡互相依存。臟器位於內,依靠經脈的運動來運作。現在兩條經脈受到熱邪和寒邪的攻擊,彼此相搏,稱為「水」是什麼意思呢?
脾和肺分別是手足太陰經的臟器。陽氣屬火,陰氣屬水。
陰為水。
今手足兩太陰持。
所結沉伏之陰相搏。
故化為水矣。
內經曰。
三陰結為水也。
沉則絡脈虛者何。
肺合皮毛。
絡脈之在皮膚者。
因肺氣沉。
不發於外。
榮血又潛。
不入於內。
絡脈虛矣。
伏則小便難者何。
小便以通行津液。
今脾氣復不為胃行津液。
則津液不入膀胱。
故小便難矣。
虛難相搏。
水走皮膚。
即為水者何。
小便難則水積。
積則溢。
溢則乘絡脈之虛。
白話文:
陰性屬水。
現在手足兩條太陰經脈都處於陰性狀態。
這些沉伏的陰性氣息相互碰撞,
因此轉化為水。
《內經》中說:
三條陰經交匯就會產生水。
沉伏的原因是絡脈虛弱,為什麼呢?
肺與皮毛相連。
絡脈在皮膚中的部分,
因為肺氣下沉,
無法向外發散。
滋養血液也潛藏在體內,
無法進入內臟。
所以絡脈就虛弱了。
伏藏的原因是小便困難,為什麼呢?
小便負責排泄津液。
現在脾氣無法幫助胃運化津液,
導致津液無法進入膀胱,
所以小便就困難了。
虛弱和沉伏相互作用,
水就流向了皮膚,
這就是為什麼出現水腫的原因。
小便困難就會導致水液積聚,
積聚就會溢出,
溢出就會趁著絡脈虛弱之際,
流向皮膚。
而走注於皮膚。
故水病矣。
在內經則曰。
三陰結謂之水。
仲景則舉經絡榮衛之變而條析之。
以核病之源。
察脈論證。
其可不究心而消息之乎。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緊即惡寒。
水不沾流。
走於腸間。
〔衍義〕脈弦為水。
緊為寒。
衛氣喜溫而惡寒。
水寒則衛氣無以溫分肉。
肥腠理。
故惡寒也。
然肺者榮衛之主。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氣化出溺。
今衛氣不行。
白話文:
水氣運行不暢,積聚在皮膚表面。因此,才會出現水腫病症。
《內經》中說:「三陰結聚就稱為水。」
張仲景則針對經絡榮衛的變化,逐一分析水腫病症。
藉由探究病源,觀察脈象,推論病情,才能明察水腫的病因和變化。
寸口脈弦緊,弦則代表衛氣運行不暢,緊則代表怕冷,水氣無法正常流動,滯留在腸道之間。
衍義
脈弦代表水氣,緊代表寒氣。
衛氣喜溫而怕冷。
水氣寒涼,衛氣無法溫煦肉體,使腠理閉塞,所以才會怕冷。
肺臟主宰著榮衛之氣,調節水液,將水氣下輸膀胱,氣化成尿液排出體外。
現在衛氣運行不暢,……。
即肺之治節不行。
治節不行。
則輸化之職廢。
故不得沾流水道。
反走腸間。
腸、大腸也。
大腸與肺合。
若上條之走皮膚。
皮膚亦肺所主。
二者對出。
以明肺之不調。
則隨其所屬而為病耳。
少陰脈緊而沉。
緊則為痛。
沉則為水。
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
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死。
〔衍義〕脈可一法取之乎。
不可也。
此脈沉有水。
脈出為死者。
白話文:
「即肺之治節不行」:這是說肺的調節功能失常。
「治節不行」:肺的調節能力沒有運作正常。
「則輸化之職廢」:因此,轉運和消化的功能就無法執行。
「故不得沾流水道」:所以,水分不能正常流通。
「反走腸間」:反而會流向腸道。
「腸、大腸也」:腸道指的是大腸。
「大腸與肺合」:大腸和肺相連通。
「若上條之走皮膚」:就像上一節所述,皮膚問題也是肺的表現。
「皮膚亦肺所主」:皮膚是肺所主理的部分。
「二者對出」:這兩點互相印證,說明肺的調節失衡。
「以明肺之不調」:用來顯示肺的調節不正常。
「則隨其所屬而為病耳」:那麼,疾病就會根據它所屬的系統發生。
「少陰脈緊而沈」:少陰脈出現緊繃和沈澱的現象。
「緊則為痛」:脈搏緊繃表示疼痛。
「沈則為水」:脈搏沈澱表示體內有水積聚。
「小便即難」:小便變得困難。
「脈得諸沈」:脈搏如果出現多種沈澱的特徵。
「當責有水」:應該推斷體內有水積聚。
「身體腫重」:身體會出現腫脹和沈重的感覺。
「水病脈出者死」:有水積聚的脈搏如果外露,預示著死亡。
「〔衍義〕脈可一法取之乎」:脈搏是否可以用一種方法診斷?
「不可也」:不可以,因為脈搏的診斷需要具體分析情況。
「此脈沈有水」:這脈搏的沈澱表示有水積聚。
「脈出為死者」:脈搏外露表示死亡。
是脈不可出而浮大也。
試以氣強為水者觀之。
非脈之浮大者乎。
而風水皮水脈皆浮。
懷孕婦病水亦浮。
水病豈獨取沉脈為例哉。
此條之論。
蓋獨為少陰病水耳。
少陰者。
至陰盛水也。
合四時主冬。
故脈沉。
水之象當然也。
少陰經氣當然也。
當沉。
故不可出。
出則少陰經氣外絕。
死之徵矣。
凡言浮沉遲數之脈。
為其各有所由。
故不可以一法取之也。
雖然。
腎臟獨病。
白話文:
這種脈象是不應該出現的,卻浮在表面且脈象很大。
我們可以觀察到氣很旺盛的人,他們的脈象也是浮的。
這不是浮脈嗎?
風水、皮水、水脈,這些都是浮脈。
懷孕的婦女患了水病,脈象也會浮。
水病難道只可以用沉脈作為判斷的依據嗎?
這一段文字的論點,
只針對少陰病水而言。
少陰,
是指至陰盛水。
它在四時之中主宰冬天,
所以脈象沉。
這是水象的必然現象,
也是少陰經氣的必然現象,
理應沉下去。
如果浮出來,就代表少陰經氣外泄斷絕,
是死亡的徵兆。
凡是談論浮沉、遲數脈象的,
都是因為它們有各自的來源,
所以不能用一種方法來判斷。
雖然如此,
單獨患腎臟病,
其水則沉。
兼風則不沉。
所為出者。
非獨為浮也。
為經氣離出其臟。
沉之亦無有也。
夫水病人。
目下有臥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病水。
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沉絕者有水。
可下之。
〔衍義〕內經色澤者。
病溢飲。
溢飲者。
渴而多飲。
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注云。
是血虛中濕。
又曰。
水、陰也。
目下亦陰也。
腹者至陰之所居也。
白話文:
水性沉重,但若兼有風邪則不會沉下去。所謂「出」,不只是浮在表面,而是經絡氣血從臟腑中離散而出,所以即使沉下去也無濟於事。
水病的患者,眼下方有臥蠶,面色光潤,脈象沉伏,此人會感到口渴,且患有水病,肚子膨大,小便不順暢,脈象沉而微弱,這些都是水腫的徵兆,可以服用瀉下藥物。
《內經》中提到,病人面色光潤,屬於水腫病症。水腫患者會感到口渴,卻大量喝水,水氣容易侵入肌肉、皮膚、腸胃等部位。
註釋中說,這是由於血虛導致體內濕氣過盛。又說,水屬陰,眼下方也是陰氣所聚之處,腹部是至陰部位,所以水病患者會出現這些症狀。
故水在腹。
便目下腫也。
靈樞曰。
水始起也。
目下微腫如蠶。
如新臥起之狀。
其人初由水穀不化津液。
以成消渴。
必多飲。
多飲則水積。
水積則氣道不宣。
故脈浮矣。
所積之水。
溢於腸胃之郭。
則腹大。
三焦之氣不化。
則小便難。
若脈沉絕者。
知其水積在內已甚。
脈氣不發故也。
必下其水。
乃可愈。
問曰。
病下利後。
渴飲水。
小便不利。
白話文:
所以水在腹部積聚,就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
《靈樞》經書中說,水剛開始積聚時,眼睛下方會微微腫脹,就像蠶一樣,像是剛睡醒起床的樣子。
這種病症的患者最初是飲食消化不良,無法形成津液,進而導致消渴症,因此必須大量飲水。
大量飲水就會造成水積聚在體內,水積聚就會阻礙氣血運行,所以脈象浮。
積聚的水溢出腸胃的空間,就會導致腹部膨脹。
三焦的氣無法正常運化,就會導致小便不利。
如果脈象沉而微弱,就知道積聚在體內的水已經非常嚴重了,因為脈氣無法正常發散。
必須排出體內積聚的水,才能夠痊癒。
有人問:生病後腹瀉,然後口渴飲水,卻小便不利,這是怎麼回事?
腹滿陰腫者。
何也。
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自當愈。
〔衍義〕下利血虛液少。
故渴。
渴而暴飲。
水停不散。
故小便不利。
溢於內外。
以成腫滿。
故小便利而汗出。
則所停之水行。
而腫滿愈矣。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氣。
不得臥。
煩而躁。
其人陰腫。
〔衍義〕心、君火也。
其氣蕃茂。
遇寒水則屈伏。
今水客於心。
白話文:
腹部脹滿且出現下肢水腫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是: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體內水液代謝失調所導致的。
如果病人的小便能夠自然順暢,或者有出汗的現象,那麼這種水腫的情況往往會自行好轉。
【衍義】當病人有腹瀉、血液虧虛和體液不足時,就會感到口渴。因口渴而突然大量飲水,這些水分無法立即被身體吸收利用,反而滯留在體內,造成小便不通暢,進而導致水液在體內外積聚,形成水腫和腹部脹滿。但若小便能順利排出,並且有出汗的跡象,那就表示積存在體內的多餘水分正在被排出,水腫和腹部脹滿的症狀也因此得以緩解。
至於心水(心臟相關的水液停滯)的患者,他們通常會感到身體沉重、氣短乏力,難以平躺入睡,並且伴有煩躁不安的症狀。這樣的人也常見下肢水腫。
【衍義】心在中醫理論中屬君火,其功能旺盛且影響全身。一旦遇到寒水侵襲或是水液代謝失調,心臟的功能就會受阻。現在說到水液滯留於心的情況,
火氣鬱蕃。
不得發於分肉。
則身重。
不充盛於氣海。
則少氣。
煩熱內作。
則躁而不得眠也。
火氣不舒。
其味從郁所化而過於苦。
水積於外。
其味從濕所化而過於咸。
鹹味歸陰。
苦乃從咸潤下。
入於胞囊。
故陰腫也。
如病腎水者。
止以咸滲泄。
但陰下濕而已。
此因苦與咸相合。
苦性堅。
因火與水相搏。
所以鹹味不得滲泄。
而結為陰腫矣。
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轉側。
脅下腹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
〔衍義〕足厥陰之脈。
過陰器。
抵少腹。
挾胃、屬肝、絡膽、布脅肋。
今客於經。
傷其生髮之氣。
肝臟之陽。
故病如此。
然肝在下。
主疏泄。
雖受水鬱。
終有時而津可微生。
則小便得以暫通也。
肺水者。
其身腫。
小便難。
時時鴨溏。
〔衍義〕肺主皮毛。
行榮衛。
與大腸合。
今有水病。
是榮泣衛停。
白話文:
患者無法自行翻身側臥。腋窩下方和腹部疼痛。經常會有少量唾液產生。小便能夠持續通暢。
這屬於足厥陰肝經病變。肝經從陰部經過,到達小腹,環繞著胃,屬於肝臟,連接膽囊,分佈在脅肋部位。現在病邪停留在經脈中,損傷了肝經生髮之氣,導致肝臟陽氣受損,所以出現了這些症狀。
不過,肝臟位於下方,主要負責疏泄,雖然受到水濕的鬱積,但最終還是會有所疏泄,所以可以有少量唾液產生,小便也能暫時通暢。
如果病因是肺水,患者的身體就會腫脹,小便困難,並且經常排出稀軟的糞便。
這是因為肺臟主司皮毛,運行榮衛之氣,與大腸相合。現在出現了水病,就是因為榮衛之氣停滯。
其魄獨居。
陽竭於外。
則水充滿皮膚。
肺本通水道。
下輸膀胱。
為尿溺。
今既不通。
水不得自小便出。
反從其合。
與糟粕混。
成鴨溏也。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
小便難。
〔衍義〕脾居中及四肢。
與胃合。
為其脈自足入腹。
屬脾絡胃。
為陰臟也。
中主藏物。
今水在脾。
而脾胃之氣不行。
蓄積於中。
故腹大。
白話文:
它的魄靈獨自存在。陽氣耗竭於外,就會導致水氣充滿皮膚。肺臟原本是通暢水道,向下輸送至膀胱,形成尿液排出。現在因為水道不通,水氣無法從小便排出,反而從它與糟粕混合的地方排出,形成稀便。
脾臟主水,就會導致腹部腫大,四肢沉重,津液無法生成,只感覺氣短乏力,排尿困難。
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部及四肢,與胃臟相連,因為它的脈絡從足部進入腹部,所以屬於脾臟連接胃臟。脾臟是陰性臟器,負責儲藏物質。現在水氣積在脾臟,而脾胃之氣無法運行,在體內積蓄,因此腹部腫大。
四肢不得並水穀。
故苦重。
穀精不布。
故津液不生。
胃之賁門不化。
則宗氣虛而少氣。
胃之幽關不通。
則水積而小便難。
腎水者。
其腹大。
臍腫。
腰痛。
不得溺。
陰下濕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
面反瘦。
〔衍義〕足少陰之脈。
起足心。
循內踝。
貫脊屬腎。
絡膀胱。
為胃之關。
今水在腎。
關門不利。
故聚水。
而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也。
白話文:
四肢無力,無法消化吸收食物。
因此感到沉重。
谷物精華無法散佈到全身。
因此津液無法生成。
胃的賁門無法消化食物。
導致宗氣不足,氣虛乏力。
胃的幽門不通暢。
導致水分積聚,小便困難。
腎臟的水分積聚。
因此肚子脹大。
肚臍腫脹。
腰部疼痛。
無法排尿。
陰部潮濕,如同牛鼻上的汗水。
雙腳反常地冰冷。
臉部卻消瘦。
足少陰經脈從腳心開始,沿著內踝上行,穿過脊柱連接到腎臟,並與膀胱相連,是胃的關門。現在腎臟積水,關門失利,所以水分聚集,導致肚子脹大、肚臍腫脹、腰痛、無法排尿。
夫腎為水之海。
然水在海者。
其味必咸。
咸必滲走囊外。
濕如牛鼻上汗也。
鹹水之病作。
則心火必退而衰微。
惟孤陰而已。
故逆冷也。
心火退伏。
則榮衛諸陽盡退。
不榮於上。
而脾胃穀精亦不循脈上於麵皮。
故瘦也。
師曰。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當發汗乃愈。
〔衍義〕分腰上下為便利發汗何也。
蓋身半以上。
天之分。
陽也。
白話文:
腎臟是人體的水分匯集之處,就像海洋一樣。
海水是鹹的,鹹味會滲透到體外,就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濕潤。
當人體出現鹹水病症時,心火就會退卻衰弱,只剩下孤陰,因此身體會感到寒冷。
心火退伏,人體的陽氣就全部退卻,無法滋潤頭部,脾胃中的精華也無法沿著經脈到達面部,所以人就會消瘦。
師傅說:
如果人體出現水腫,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排泄水分。
如果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
衍義
為什麼要將腰部上下分開來,分別用利尿和發汗的方法治療呢?
因為身體上半部分屬於天之分,屬於陽氣。
身半以下。
地之分。
陰也。
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
小便通地分之陰。
故水停於天者。
開腠理而水從汗散。
水停於地者。
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
即內經開鬼門潔淨府法也。
師曰。
寸口脈沉而遲。
沉則為水。
遲則為寒。
寒水相搏。
趺陽脈伏。
水穀不化。
脾氣衰則鶩溏。
胃氣衰則身腫。
少陽脈卑(音怯)少陰脈細。
男子則小便不利。
婦人則經水不通。
經為血。
血不利。
白話文:
身體下半部分屬於地之分,是陰性;而身體的毛孔屬於天之分,是陽性。小便排泄的是地之分中的陰性物質。
因此,如果水分停留在天之分,就要打開毛孔讓水分隨著汗液排出;如果水分停留在地之分,就要疏通排泄通道讓水分自然排出。這就是《內經》中「開鬼門潔淨府」的方法。
老師說:如果寸口脈沉而遲,沉則代表水分,遲則代表寒氣。寒氣與水分相搏,導致趺陽脈沉伏,水穀不能消化。脾氣虛弱則大便溏瀉,胃氣虛弱則身體浮腫。少陽脈衰弱,少陰脈細小,男性則小便不利,女性則經水不通暢。經水是血,血流通暢不順。
則為水。
名曰血分。
〔衍義〕仲景脈法。
寸口多與趺陽合。
何也。
蓋寸口屬肺。
手太陰之所過。
肺朝百脈。
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於寸口。
脾胃二經出在右關。
胃乃水穀之海。
五臟皆稟氣於胃。
則胃又五臟之本。
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
邪或干於胃者。
必再就趺陽診之。
趺陽。
足跗上衝陽。
胃脈之源也。
此條寸口沉為水遲為寒者。
非外入之邪。
即脾胃衝脈二海之病。
白話文:
則為水。 名曰血分。 〔衍義〕仲景脈法。
這就說明是水,稱為血分。這是《傷寒論》中張仲景脈法中的理論。
寸口多與趺陽合。 何也。 蓋寸口屬肺。 手太陰之所過。 肺朝百脈。 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於寸口。
為什麼寸口脈常要與趺陽脈合診呢?因為寸口脈屬於肺經,是手太陰經脈所經過的地方,肺又統攝全身的脈絡,十二經脈都會在不同的時間段表現在寸口脈上。
脾胃二經出在右關。 胃乃水穀之海。 五臟皆稟氣於胃。 則胃又五臟之本。 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
脾經和胃經都起始於右關脈。胃是水穀的匯集之處,五臟都依靠胃來獲取氣血,所以胃又是五臟之本。因此,胃經的脈象對於理解其他經脈的變化至關重要。
邪或幹於胃者。 必再就趺陽診之。 趺陽。 足跗上衝陽。 胃脈之源也。
如果邪氣侵犯了胃,就必須再診察趺陽脈。趺陽脈位於足背上衝陽穴,是胃經的源頭。
此條寸口沉為水遲為寒者。 非外入之邪。 即脾胃衝脈二海之病。
這條脈象是指寸口脈沉而遲緩,屬於寒性,這不是外來的邪氣入侵,而是脾胃衝脈二海的疾病。
因水穀之陽不布。
則五陽虛竭。
虛竭則生寒。
下焦血海之陰不生化。
則陰內結。
內結則生水。
水寒相搏。
十二經脈盡從所稟。
而變見於寸口也。
脾與胃為表裡。
脾氣衰。
則不能與胃行其津液。
致清濁不分於裡。
而為鶩溏。
胃氣衰。
則不能行氣於三陽。
致陽道不行於表。
則身體分肉皆腫。
二經既不利。
則趺陽之脈伏矣。
邪在血海。
血海者。
衝脈所主。
衝脈與腎之大絡。
白話文:
因為水穀的陽氣無法散布,導致五陽虛竭,虛竭就會產生寒氣。下焦血海的陰氣無法生化,就會導致陰氣在體內凝聚,凝聚就會產生水濕。寒氣和水濕相搏,十二經脈都受到影響,而從寸口脈上表現出來。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脾氣虛弱,就無法和胃臟一起運化津液,導致清濁不分於內,而出現大便稀溏。胃氣虛弱,就無法將氣血運行到三陽經,導致陽氣無法運行到體表,就會出現身體各部位肉腫。脾胃二經功能失調,就會導致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消失。邪氣停留在血海,血海是衝脈所主,衝脈與腎臟的大絡相通。
同出腎下。
男女天癸之盛衰皆系焉。
內經曰。
腎為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自越人以兩腎分左右。
右腎為男子藏精施化。
女子系胞成孕。
則衝任正隸其所用之脈也。
王叔和分兩腎於左右尺部。
皆以足少陰經屬之。
其表之腑。
亦並以膀胱足太陽配之。
但在左尺足太陽下注一說。
與三焦為表裡。
嘗考其由。
出自靈樞。
謂足三焦下輸出於委陽。
太陽之別也。
手少陰經也。
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
白話文:
同出腎下。
(腎經與膀胱經都)起源於腎臟下方。
男女天癸之盛衰皆系焉。
男女的性機能盛衰都與腎經有關。
內經曰。
《內經》說:
腎為作強之官。
腎臟是主宰人體強壯的器官。
伎巧出焉。
人的技巧、才能都源於腎臟。
自越人以兩腎分左右。
從越人開始,就將兩腎分為左右兩邊。
右腎為男子藏精施化。
右腎是男子藏精、精氣轉化的器官。
女子系胞成孕。
女子則藉由右腎孕育胎兒。
則衝任正隸其所用之脈也。
衝脈與任脈是這兩個腎臟所用的主要經脈。
王叔和分兩腎於左右尺部。
王叔和將兩腎分佈於左右尺部(腳踝)。
皆以足少陰經屬之。
兩腎都屬於足少陰腎經。
其表之腑。
腎經的表裡之腑是:
亦並以膀胱足太陽配之。
膀胱足太陽經。
但在左尺足太陽下注一說。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左腳踝的足太陽膀胱經向下延伸。
與三焦為表裡。
與三焦經相表裡。
嘗考其由。
我曾經考究過這個說法的來源。
出自靈樞。
源自《靈樞》。
謂足三焦下輸出於委陽。
說足三焦經向下延伸到委陽穴(腳踝)。
太陽之別也。
這是足太陽經的別絡。
手少陰經也。
也是手少陰心經。
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
然後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正絡相連。
約下焦。
實則癃閉。
又曰。
三焦者。
中瀆之腑。
水道出焉。
膀胱是孤腑也。
今以邪搏血海。
血海屬右腎之藏。
三焦是其腑。
是以男女亦必從陰陽氣血表裡而分。
在女則是其陰。
血海者病。
在男則是其陽。
三焦者病。
衝脈非大經十二之數。
附見於足少陰脈者。
是故男子少陽脈革。
為三焦氣不化。
氣不化。
則小便不利。
婦人少陰脈細。
則經水不通。
經為血。
白話文:
約在下焦。
如果實證(即實熱症狀)就會出現小便閉塞。
又說:
三焦是中瀆(中焦)的腑,水道(小便)由此而出。
膀胱是孤腑,獨處一隅。
現在邪氣攻打血海,血海屬於右腎的藏,三焦是它的腑。
所以男女也必須從陰陽氣血表裡來區分。
在女性,血海就是她的陰,血海病變就會影響小便。
在男性,三焦就是他的陽,三焦病變就會影響小便。
衝脈不屬於十二經脈,它是附屬於足少陰脈的。
因此,男子少陽脈衰微,就是三焦之氣不化。
氣不化,就會導致小便不利。
婦人少陰脈細弱,就會導致經水不通。
經水就是血。
血不利。
則為水。
名為血分。
雖然。
小便不利。
因水者。
不獨由於氣。
亦或有因血所致。
如前用蒲黃散等方治血。
概可見也。
問曰。
病者苦水。
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小便不利。
脈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氣上衝咽。
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沉而緊。
沉為水。
緊為寒。
沉緊相搏。
結在關元。
白話文:
血液運行不順暢,就會變成水。這叫做血分。雖然小便不順暢,可能是由於氣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是血的原因。就像之前用蒲黃散等藥方治療血液病,這點是可以明顯看到的。
有人問道:病人感到身體裡有水,臉、身體、四肢都腫了,小便不順暢,但脈象卻不像是水症,反而像是胸痛,氣往上衝到喉嚨,像燒烤的肉一樣,還伴隨著輕微咳嗽和喘氣。按照老師所說,這樣的脈象屬於哪一類呢?
老師回答說: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互相結合,就好像結在關元穴一樣。
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
陽衰之後。
榮衛相干。
陽損陰盛。
結寒微動。
腎氣上衝。
咽喉塞噎。
脅下結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
氣擊不去。
其病不除。
後重吐之。
胃家虛煩。
咽燥欲飲水。
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藶丸下水。
當時如小瘥。
食飲過度。
腫復如前。
胸脅苦痛。
象若奔豚。
其水揚溢。
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
白話文:
一開始,病症應該很輕微。
年紀大了,就沒那麼明顯了。
陽氣衰退之後,
氣血運行不暢。
陽氣受損,陰氣旺盛。
寒邪隱藏,稍稍動搖。
腎氣上逆,
咽喉堵塞難受,
脅肋部位疼痛。
醫生以為是水飲停滯,就大量瀉下。
氣機受阻,無法消散,
病症並沒有消除。
後來就反复嘔吐,
胃部虛弱,煩躁不安,
咽喉乾燥,很想喝水,
小便不暢,
水穀不能消化,
面部、手腳浮腫。
又用葶藶丸瀉水,
當時好像好轉了一點。
食飲過度,
浮腫又和以前一樣。
胸脅部疼痛難忍,
像是奔豚一樣。
水氣上溢,
就會咳嗽、氣喘、呼吸急促,
應該先攻治逆氣,讓它止住。
乃治咳。
咳止。
其喘自瘥。
先治新病。
病當在後。
〔衍義〕此水病。
脈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等病。
當時記其說者以為異。
非異也。
是從色脈言耳。
脈沉為水。
緊為寒為痛。
水寒屬於腎。
足少陰脈。
自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凡腎氣上逆。
必衝脈與之並行。
因作沖氣。
從其脈所過。
隨處與正氣相擊而為病耳。
白話文:
於是就治療咳嗽,咳嗽止住了,喘氣也自然好轉。先治療新的病症,舊病會隨後痊癒。
這是一種水病,脈象卻不表現出水的特徵,反而表現出胸痛等病症。當時記錄他這番話的人覺得很奇怪,其實並非奇怪,而是他從面色脈象來論病。
脈象沉伏,屬於水;脈象緊緊,屬於寒痛。水寒屬於腎臟,足少陰脈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分支從肺部出來與心臟相連,匯聚在胸腔。
凡是腎氣上逆,必定與衝脈同時運行,因此產生衝氣,沿著脈絡經過的地方,隨處與正氣相撞而產生疾病。
要知其病始由關元。
夫五臟六腑。
在內有強弱榮悴。
盡見於面部。
分五官五色以辨之。
關元是下紀足三陰任脈所會。
寒結關元。
其腎部之色。
必微枯而黑。
知是久痹之證。
非一日也。
及陽衰之後。
榮衛失常。
陰陽反作。
寒結之邪。
沖腎氣而上。
故作此證。
醫不治其沖氣。
反吐下之。
遂損其胃。
致水穀不化。
斯津液不行。
而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要知其病始由關元。
想要了解病症的起因,要先從關元穴開始觀察。
夫五臟六腑。
人體的五臟六腑,
在內有強弱榮悴。
在內部都有強盛與衰弱、滋潤與枯竭的不同狀態,
盡見於面部。
這些內部的變化都會顯現在臉部。
分五官五色以辨之。
可以透過觀察五官的顏色來辨別病症。
關元是下紀足三陰任脈所會。
關元穴是下肢三陰經和任脈交匯的地方。
寒結關元。
如果關元穴處有寒氣凝結,
其腎部之色。
腎臟部位的顏色,
必微枯而黑。
就會呈現略微枯萎、發黑的狀態。
知是久痹之證。
這就表明是長期痺症的徵兆,
非一日也。
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
及陽衰之後。
當陽氣衰弱之後,
榮衛失常。
營衛氣血就會失調,
陰陽反作。
陰陽就會互相侵犯,
寒結之邪。
凝結在關元穴的寒邪之氣,
沖腎氣而上。
就會衝擊腎氣,向上蔓延。
故作此證。
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病症。
醫不治其沖氣。
醫生如果不治療這種衝擊腎氣的病因,
反吐下之。
反而使用嘔吐或瀉下的方法,
遂損其胃。
就會損傷胃氣,
致水穀不化。
導致食物無法消化,
斯津液不行。
身體的津液就無法正常運行,
而渴欲飲水。
就會出現口渴想要喝水的症狀。
小便不利也。
並且排尿也不順暢。
由是揚溢於面目四肢。
浮腫並至。
沖氣乘虛愈擊。
更有象若奔豚喘咳之狀。
必先治其沖氣之本。
沖氣止。
腎氣平。
則諸證自瘥。
未瘥者。
當補陽瀉陰。
行水扶胃。
疏通關元之久痹。
次第施治焉耳。
風水脈浮。
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腹痛者加芍藥。
(方見濕病)
〔衍義〕脈浮表也。
汗出惡風。
表之虛也。
身重。
水客分肉也。
防己療風腫水腫。
白話文:
因此,水氣就會蔓延到臉部和四肢,導致浮腫。
沖氣乘虛而入,不斷地衝擊身體,甚至出現像奔豚一樣喘咳的症狀。
必須先治療沖氣的根本病因。
當沖氣消退,腎氣恢復平衡,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
如果症狀尚未消失,就要補陽瀉陰,利水扶胃,疏通關元部位的長期阻滯,依次進行治療。
如果脈象浮而表淺,身體沉重,並且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
如果有腹痛,可以加芍藥。
(方劑詳見濕病篇)
衍義
脈象浮表示病邪在表。
出汗怕風,說明表虛。
身體沉重,是因為水氣停滯在肉裏。
防己藥物可以治療風腫和水腫。
通腠理。
黃耆溫分肉。
補衛虛。
白朮治皮風止汗。
甘草和藥益土。
生薑、大棗辛甘發散。
腹痛者。
陰陽氣塞。
不得升降。
故加芍藥收陰。
風水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一種風水惡風引發的全身浮腫病症。病症表現為全身浮腫、脈象浮、自汗、無口渴、無發熱。這主要是因為風水惡風侵襲人體,導致氣機阻塞,無法正常升降。醫生根據病症,開具了越婢湯治療。
越婢湯的主要藥物包括: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麻黃發散風寒,石膏清熱瀉火,生薑溫中散寒,大棗補中益氣,甘草調和藥性。藥物組合在一起,具有發散風寒、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風水惡風引發的全身浮腫。
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炮。
風水者。
加白朮四兩。
(古今錄驗)
〔衍義〕榮、陰也。
水亦陰也。
衛、陽也。
風亦陽也。
各從其類。
水寒則傷榮。
風熱則傷衛。
脾乃榮之本。
胃乃衛之源。
榮傷。
胃即應而病。
脾病。
則陰自結。
不與胃和以行其津液。
胃病。
則陽自壅。
不與脾和以輸其穀氣。
而榮衛不得受水穀之精悍。
故氣自削。
不肥腠理惡風。
不充分肉皮膚。
白話文:
怕風的人
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錢。
風寒水腫的人
加入白朮四兩。
榮
指陰氣,水也屬陰氣。
衛
指陽氣,風也屬陽氣。
各用相應的藥物來治療。
水寒傷榮
水寒性寒,會損傷人體的陰氣。
風熱傷衛
風熱性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脾
是榮的根本,胃是衛的源頭。
榮
受傷,胃就會跟著生病。
脾
生病,陰氣就會凝聚,無法與胃協調運化津液。
胃
生病,陽氣就會壅塞,無法與脾協調輸布穀氣。
榮衛
無法得到水穀精華的滋養,氣血就會衰弱,腠理疏鬆,怕風,肉皮不充實。
唯邪自布。
故一身悉腫。
其脈浮者。
即首章水風脈浮是也。
續自汗出者。
為風有時開其腠理也。
無大熱者。
只因風熱在衛。
而衛自不成其熱也。
不渴者。
以內無積熱。
外無大汗。
其津液不耗。
故不渴也。
用越婢湯主之。
與前條所謂里水脈沉者相反。
何亦用是方治之乎。
蓋里水為脾之三陰結而化水。
不得升發。
故用是湯發之。
此證表虛惡風續自汗出者。
亦欲發中焦之穀氣。
白話文:
唯邪自布。
只有邪氣在體內散佈。
故一身悉腫。
所以全身都腫脹。
其脈浮者。
脈象浮的,
即首章水風脈浮是也。
就是第一章所說的“水風脈浮”這種脈象。
續自汗出者。
患者不斷地出汗,
為風有時開其腠理也。
這是因為風邪有時會打開人體的毛孔。
無大熱者。
患者沒有明顯的發熱,
只因風熱在衛。
因為風熱之邪停留在衛氣層,
而衛自不成其熱也。
衛氣本身無法產生發熱的現象。
不渴者。
患者不口渴,
以內無積熱。
因為體內沒有積熱,
外無大汗。
也沒有大量的出汗,
其津液不耗。
所以身體的津液沒有消耗,
故不渴也。
所以患者不渴。
用越婢湯主之。
用越婢湯來治療。
與前條所謂裏水脈沉者相反。
這與之前所講的“裏水脈沉”的情況正好相反。
何亦用是方治之乎。
為什麼用相同的藥方來治療呢?
蓋裏水為脾之三陰結而化水。
因為裏水是脾臟的三陰經積聚而化成的水液。
不得升發。
無法正常升發。
故用是湯發之。
所以要用越婢湯來促進升發。
此證表虛惡風續自汗出者。
這種病症表現為表虛怕風,不斷地出汗,
亦欲發中焦之穀氣。
也想要促進中焦的谷氣升發。
以輸榮衛。
東垣云。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是二證雖有表裡之分。
皆當發越脾氣。
以一湯治。
或曰。
麻黃能調血脈。
開毛孔皮膚。
散水寒。
石膏解肌退風熱。
今不言藥。
而云發越脾氣以愈病。
何也。
曰仲景命方。
如青龍、白虎。
各有所持。
豈越婢而漫然。
天人萬物。
氣皆相貫。
邪之感人。
必客同類。
當假物之同類者以祛之。
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白話文:
運用輸榮衛之法。
東垣先生說: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這兩種症狀雖然有表裡之分,但都應該要發越脾氣,用一種湯藥來治療。
有人會問:
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散水寒,石膏能解肌退風熱,現在不說藥物,卻說發越脾氣可以治病,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仲景先生所定的方劑,例如青龍湯、白虎湯,各有所用,怎麼能像越婢湯那樣漫不經心呢?
天地人以及萬物,氣息都互相貫通。外邪入侵人體,必定會找到同類的部位,因此要利用同類的藥物來驅邪,這樣就能事半功倍。
非惟祛之而已。
且能發越脾氣。
無一味相間。
豈非仲景有意於名方哉。
夫五臟各一其陰陽。
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
脾主陰而胃主陽。
自流利者言之。
土固五行之一。
自生成者言之。
則四氣皆因土而後成故萬物生於土。
死亦歸於土。
然土不獨成四氣。
土亦從四維而後成。
不惟火生而已。
故四氣有水之陰。
即應於脾。
風熱之陽。
即應於胃。
飲食五味寒熱。
凡入於脾胃者亦然。
一有相干。
白話文:
不只是去除它而已,而且還能使脾氣旺盛。沒有單一藥物相互交替,難道不是仲景有意於名方嗎?
五臟各有其陰陽,唯獨脾胃居於中間,同時屬於陰陽。脾主陰而胃主陽。
從流利者而言,土固然是五行之一。從生成者而言,四氣都是因土而後形成,所以萬物生於土,死亦歸於土。
然而土不只是單獨形成四氣,土也從四維而後形成。不只是火生土而已,所以四氣有水的陰氣,就應於脾;風熱的陽氣,就應於胃。
飲食五味寒熱,凡是進入脾胃的,也都是如此。只要有一點相互影響,就會產生影響。
則脾氣不和。
胃氣不清。
而水穀不化其精微。
以榮營衛而實陰陽也。
然甘者土之本位。
脾氣不清。
清以甘寒。
要而行之。
必走經脈。
要而合之。
必通經隧。
經隧者。
臟腑相通之別脈也。
是故麻黃之甘熱。
自陰血走手足太陰經達於皮膚。
行氣於三陰。
以去陰寒之邪。
石膏之甘寒。
自氣分出走手足陽明經。
達於肌肉。
行氣於三陽。
以去風熱之邪。
用其味之甘以入土。
白話文:
如果脾胃氣機不調和,胃氣也不清爽,水穀就不能化生精微物質,用來滋養營氣和衛氣,使陰陽充實。因為甘味是土的本位,脾胃氣機不清爽,就要用甘寒之性來清熱,這要以藥物來施行。藥物一定要走經脈,一定要通達經隧。經隧是指臟腑之間互相聯繫的別脈。因此,麻黃的甘熱之性,從陰血循行手足太陰經,到達皮膚,通達三陰經,用來驅散陰寒之邪。石膏的甘寒之性,從氣分循行手足陽明經,到達肌肉,通達三陽經,用來驅散風熱之邪。利用藥物的甘味,可以進入脾土,達到治療效果。
用其氣之寒熱以和陰陽。
用其性之善走以發越脾氣。
更以甘草和中。
調其寒熱緩急。
二藥相合。
協以成功。
必以大棗補脾中之血。
生薑之辛。
益胃中之氣。
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入陽。
風水者。
則加白朮以散皮膚間風水之氣。
發穀精以宣榮衛。
與麻黃、石膏為使。
引其入土也。
越婢之名。
不亦宜乎。
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利用藥物寒熱的特性來調節陰陽平衡。
利用藥物善於通行的特性來疏通脾胃之氣。
再以甘草調和藥性。
調整藥性寒熱緩急的特性。
兩種藥物相互配合。
共同發揮功效。
一定要用大棗來補充脾胃之血。
生薑的辛辣。
增強胃部的陽氣。
怕風的人陽氣虛弱,所以加入附子來溫補陽氣。
風水之邪。
就加入白朮來散發皮膚中風水之氣。
發散穀物精華,以宣通榮衛之氣。
配合麻黃、石膏來輔助藥效。
引導藥性進入地部。
越婢湯的名字。
也十分貼切。
皮水病症。
四肢腫脹。
水氣停留在皮膚中。
四肢麻木、不自主地顫動。
防己茯苓湯可以治療。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衍義〕此證與風水脈浮。
用防己黃耆同。
而有淺深之異。
風水者。
脈浮在表。
土氣不發。
用白朮、薑、棗發之。
此乃皮水鬱其榮衛。
手太陰不宣。
金鬱者泄之。
水停者以淡滲。
故用茯苓易白朮。
榮衛不得宣行者。
散以辛甘。
故用桂枝、甘草以易薑、棗。
白話文:
防己茯苓湯方
藥材:
- 防己(三兩)
- 黃耆(三兩)
- 桂枝(三兩)
- 茯苓(六兩)
- 甘草(二兩)
製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混合。
- 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二升。
- 分成三份,溫熱服用。
說明:
此方適用於與風水症狀相似的病症,但脈浮於表,而病症較為深層。
風水症狀的脈象浮於表面,表示水氣停滯於表層,土氣不能發散,所以要使用白朮、薑、棗來發散。
但本症屬於皮水鬱積,影響了榮衛氣血的運行,手太陰經氣鬱滯不宣,故需疏泄金氣,並用淡滲之品去水。所以用茯苓代替白朮。
榮衛氣血不能宣暢運行,需要用辛甘之味來散之,故用桂枝、甘草代替薑、棗。
內經云。
肉蠕動。
名曰微風。
以四肢聶聶動者。
為風在榮衛。
觸於經絡而動。
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
里水。
越婢加朮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內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甘草。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
慎風寒。
〔衍義〕此條但言里水。
白話文:
《內經》說:
肌肉蠕動,
稱為微風。
四肢麻木顫抖,
是風在榮衛之間,
觸碰經絡而引起的。
所以桂枝、甘草也可以治療它。
裏水症,
越婢加朮湯可以主治。
甘草麻黃湯也能主治。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內加白朮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以上兩味藥材,
用五升水,
先煮麻黃,
去上層泡沫,
再加入甘草,
煮至三升,
溫服一升,
反覆服用,直至出汗。
如果沒有出汗,再服一次。
注意防風寒。
〔衍義〕這一條只談論裏水症。
不敘脈證。
與前條里水用湯俱同。
何兩出之。
將亦有異乎。
前條里水證。
只就身腫。
小便不利。
亡津液而渴者。
大抵一經之病。
隨其氣化所變。
難以一二數。
其經之邪無明。
其變不可詳。
惟在方中佐使之損益何如耳。
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
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
虛脹者為氣水。
發其汗則已。
脈沉者。
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不敘脈證。
(不論述脈象和症狀。)
與前條裏水用湯俱同。
(此處的治療方法與前一條關於裏水的用湯相同。)
何兩出之。
(為何要分為兩種方法呢?)
將亦有異乎。
(其實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前條裏水證。
(前條裏水症狀。)
只就身腫。
(僅指身體腫脹。)
小便不利。
(小便不暢。)
亡津液而渴者。
(失去津液而口渴。)
大抵一經之病。
(總的來說,一經的疾病。)
隨其氣化所變。
(隨著氣化的變化。)
難以一二數。
(難以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其經之邪無明。
(經絡中的邪氣不明顯。)
其變不可詳。
(它的變化不可預測。)
惟在方中佐使之損益何如耳。
(關鍵在於方劑中加減佐使藥物的多少。)
水之為病。
(水氣導致的疾病。)
其脈沉小。
(脈象沉細微弱。)
屬少陰。
(屬於少陰經。)
浮者為風無水。
(脈象浮則為風邪所致,並無水氣。)
虛脹者為氣水。
(身體浮腫虛胖,則為氣水之症。)
發其汗則已。
(只要發汗即可。)
脈沉者。
(脈象沉的。)
宜麻黃附子湯。
(宜用麻黃附子湯。)
浮者宜杏子湯。
(脈象浮的,宜用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去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分。
日三服。
杏子湯方(缺。
恐即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衍義〕少陰主水其性寒。
此條皆少陰證也。
非獨脈沉小者屬之。
但因其從風出於表。
水不內積。
故曰無水。
若不因風。
只是腎脈上入於肺而虛脹者。
則名曰氣水。
然腎水風水。
已有治法。
獨氣水分脈浮沉。
發其汗。
由少陽水寒之邪。
其本尚在於里。
白話文:
取上三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半。溫熱後服用八分之七,一天喝三次。杏子湯的方子缺失了,很可能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少陰經主司水液,其性寒涼。這個條文所述的都是少陰經的證候,不只是脈象沉細的人才屬於少陰證。由於病邪從風而入,表證明顯,水液沒有內積,所以稱為無水。如果沒有風邪,只是腎經上行於肺,虛脹無力,則稱為氣水。然而,腎水和風水已有治療方法,只有氣水分脈浮沉,需要發汗治療。這屬於少陽經水寒之邪,其根源還存在於裡。
陰未變故用麻黃散水。
附子治寒。
脈浮者。
其水已從腎上逆於肺之標。
居於陽矣。
變而不寒。
於是用杏子湯。
就肺中下逆氣。
注謂未見其湯。
恐即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
皆發汗散水者。
獨附子、杏仁分表裡耳。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方見消渴中)
〔衍義〕此病水不言病形之狀。
惟言止用蒲灰散。
何也。
大抵此證與首章同。
然彼以發汗。
此得之於厥。
故治法不同。
白話文:
如果病患尚未出現病變,就用麻黃散來祛除水濕。
附子用來治療寒症。
脈象浮者,表示水濕已經從腎臟向上逆行至肺部的表層。
停留在陽氣部位了。
如果病變已經出現,但沒有寒症,
就要用杏仁湯。
讓肺部的逆氣向下走。
注釋中說沒有看見湯方,
可能指的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這些藥物都具有發汗散水的作用,
只有附子、杏仁分屬表裡兩個部位。
如果出現厥逆症狀,並且伴有水腫,
就用蒲灰散來治療。
(方劑見消渴篇)
〔衍義〕這個病症的表現並非是水腫,
只提到用蒲灰散來治療。
這是為什麼呢?
總體來說,這個病症和第一章所述相同。
但是第一章用的是發汗療法,
而這裡則是因為厥逆症而導致水腫,
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厥者逆也。
由少陰經腎氣逆上入肺。
肺與皮毛合。
故逆氣溢出經絡。
經絡之血泣。
與腎氣合。
化而為水。
充滿於皮膚。
故曰皮水。
用蒲黃消經絡之滯。
利小便為君。
滑石開竅通水。
通以佐之。
小便利則水下行。
逆氣降。
與首章皮水二條。
有氣血虛實之不同。
只此可見仲景隨機應用之治矣。
問曰。
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
(一作重)發熱。
汗出。
而渴。
白話文:
厥,指的是逆流。
這是因為少陰經的腎氣逆流而上,進入肺臟。
肺臟與皮膚毛髮相連。
所以逆流的氣就溢出經絡。
經絡中的血液滲出。
與腎氣相合。
轉化成水。
充滿在皮膚。
因此稱為皮水。
用蒲黃來消散經絡的阻滯。
利尿是主治藥物。
滑石開通經絡,使水液通暢。
作為輔助藥物。
小便通暢,水液就會向下流動。
逆流的氣也會下降。
這與首章的皮水兩條。
在氣血虛實上有不同。
由此可見仲景隨機應變的治療方法。
有人問:
黃汗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口渴,這是怎麼回事?
狀如風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
何從得之。
師曰。
以汗出。
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相和。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解者。
以苦酒阻故也。
(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衍義〕汗本津也。
津泄則衛虛。
白話文:
症狀就像被風吹過水一樣,汗水沾濕衣服,顏色像柏樹汁液一樣黃,脈象沉緩。這是怎麼得的呢?
老師說:是因為出汗後,在水中沐浴,水從汗毛孔進入而引起的。應該用黃耆、芍藥、桂枝酒湯來治療。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以上三味藥,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煮沸至三升,溫熱服下一升。
應該會感覺心煩,服藥六七天就能痊癒。如果心煩沒有消除,可能是因為苦酒造成的阻礙。
(可以使用美酒和醋代替苦酒)
衍義
汗液是人體的津液,津液外泄就會導致衛氣虛弱。
水血同類。
陰也。
水入則榮寒。
寒則氣鬱。
鬱則發熱。
水熱相搏於分肉。
則身腫。
榮出中焦。
榮之鬱熱。
內蓄於脾。
則津液不行而渴。
衛虛。
腠理不固。
則汗出。
脾土發熱。
則黃色見於面如柏汁也。
所以補衛為要。
黃耆益氣。
入皮毛。
肥腠理。
退熱止汗之功尤切。
故為君。
桂枝理血。
入榮散寒。
通血脈。
解肌肉。
用之調榮以和衛。
白話文:
水和血屬於同類,都是陰性物質。水進入人體就滋養寒氣,寒氣就會導致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會發熱。水熱相互搏擊在肌肉之間,就會導致身體腫脹。水氣滋養中焦,中焦的氣血鬱結發熱,就會積聚在脾臟,導致津液無法運行而口渴。衛氣虛弱,肌膚腠理不固,就會出汗。脾土發熱,就會在臉上呈現黃色,就像柏樹汁液一樣。所以補益衛氣至關重要。黃芪能益氣,進入皮毛,充實腠理,退熱止汗的效果尤其顯著,因此是主藥。桂枝能調理血氣,進入水氣散寒,疏通血脈,舒解肌肉,用它來調和水氣以和衛氣。
故為臣。
榮氣因邪所阻。
不利於行。
芍藥能收陰氣。
故佐桂枝。
一陰一陽以利其榮。
苦酒醋也。
用之使引入血分以散滯。
注一方用美酒。
美酒性熱入心。
可以致煩。
醋但刺心而不煩。
未審孰是。
黃汗之病。
兩脛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此榮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白話文:
故為臣。
所以(這味藥)是臣藥。
榮氣因邪所阻。
因為邪氣阻礙了榮氣的運行。
不利於行。
所以榮氣無法順利流通。
芍藥能收陰氣。
芍藥能收斂陰氣。
故佐桂枝。
所以它(芍藥)配伍桂枝使用。
一陰一陽以利其榮。
陰陽調和,纔能有利於榮氣的運行。
苦酒醋也。
(此處是指)苦酒和醋。
用之使引入血分以散滯。
使用它們(苦酒和醋)可以將藥力引入血分,以散除瘀滯。
注一方用美酒。
(另一個)方劑則用美酒。
美酒性熱入心。
美酒性熱,入心經。
可以致煩。
可能會導致心煩。
醋但刺心而不煩。
醋只刺激心臟,不會導致心煩。
未審孰是。
(這兩種方法)究竟哪個更合適,尚待考究。
黃汗之病。
黃汗病。
兩脛自冷。
兩條小腿自行發冷。
假令發熱。
如果(身體)發熱。
此屬歷節。
這屬於歷節病。
食已汗出。
吃飯後就出汗。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而且身體常常在晚上睡覺時盜汗。
此榮氣也。
這是榮氣的問題。
若汗出已。
如果已經出汗了。
反發熱者。
但是反而發熱。
久久其身必甲錯。
長久下去,身體必定會出現骨骼錯亂的症狀。
發熱不止者。
如果發熱持續不退。
必生惡瘡。
必然會生出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
輒輕者。
久久必身瞤。
瞤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
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耆(二兩)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沉重,並且出汗,汗出後身體就變得輕盈。 但是這種情況持續很久,就會出現身體發麻的症狀。 發麻之後,就會感到胸口疼痛。 而且從腰部以上的地方會一直出汗,而腰部以下卻沒有汗。 腰部和髖部疼痛,感覺就像皮肉裡有東西一樣。 嚴重的情況下,患者無法進食,身體疼痛沉重,感到煩躁不安,小便也不順暢。 這種情況叫做黃汗,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桂枝加黃耆湯的藥方:
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耆(二兩)
以上六味藥材,用八升水煮至三升,趁溫熱服用一升。 服藥後,立即喝一升以上的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 服藥後要保暖,微微出汗即可。
若不汗。
更服。
〔衍義〕黃汗病。
由陰陽水火不既濟。
陰陽者。
榮衛之主。
榮衛者。
陰陽之用。
陰陽不既濟。
而榮衛亦不循行上下。
陽火獨壅於上。
為黃汗。
陰水獨積於下。
致兩脛冷。
設陽火熱甚。
及肌肉則發熱。
陰水寒及筋骨。
則歷節痛。
若起居飲食過節之勞。
必傷脾胃。
將榮衛不充於腠理。
而食入所長之陽。
即與勞氣相搏。
散出為汗。
又或日暮氣門不閉。
白話文:
如果沒有流汗,就需要服用其他藥物。
黃汗病是由陰陽水火失調導致的。陰陽是榮衛的根本,而榮衛是陰陽的運用。當陰陽失調,榮衛就不能正常運行,陽火就會停留在上半身,導致黃汗;陰水則積聚在下半身,導致兩腿冰冷。如果陽火過熱,就會導致肌肉發熱;陰水過寒,就會導致筋骨疼痛。
如果生活起居和飲食不節制,過於勞累,就會傷脾胃,導致榮衛不足。當吃下去的食物中的陽氣,遇到勞損導致的寒氣,就會互相衝突,散發出來就變成汗。另外,如果傍晚時分氣門沒有關閉,也會導致汗出。
其津液常泄為盜汗也。
凡汗出必當熱解。
今汗已反發熱者。
是邪氣勝而津液亡也。
斯肌肉無以潤澤。
久久必枯澀而甲錯。
發熱不已。
其熱逆於肉裡。
乃生惡瘡。
若邪正相搏於分肉間。
則身重。
汗出已。
雖身重輒輕。
然正氣又從汗散而虛。
榮衛衰微。
脈絡皆空。
久久邪氣熱生風火。
動於分肉脈絡間。
必作身瞤。
瞤即胸中痛者。
由胸中屬肺金主氣。
行營衛之部。
氣海在焉。
白話文:
如果體內津液經常流失,就會出現盜汗。
凡是出汗,必定是因為體內有熱需要發散。
現在已經出汗了,反而又發熱,
這是因為邪氣佔據上風,導致津液流失。
這樣肌肉就沒有辦法得到滋潤,
久了就會變得乾枯粗糙,並且出現各種疾病。
如果持續發熱,
熱氣就會逆流到肌肉裡面,
進而產生惡瘡。
如果邪氣和正氣在肌肉之間相互搏鬥,
就會感到身體沉重。
即使出汗後,身體會暫時覺得輕鬆,
但正氣也隨著汗液流失而虛弱,
氣血運行衰敗,脈絡也變得空虛。
久而久之,邪氣和熱氣就會化為風火,
在肌肉和脈絡之間活動,
就會導致身體麻木。
麻木就是胸部疼痛,
因為胸部屬於肺金,主宰呼吸之氣,
也是氣血運行和衛氣流通的地方,
氣海就位於胸部。
即虛之氣。
不勝風火之擊。
是以痛也。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者。
腰以上陽也。
陽與榮衛俱虛。
腠理不密。
故津液被風火泄出也。
腰以下陰也。
為孤陰痹於下。
故無汗。
所以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者。
即內經所謂痛痹逢寒之類也。
劇則不能食。
身疼煩躁。
小便不利者。
為榮衛甚虛。
穀氣不充。
不能食。
榮衛不充於分肉。
故身疼重。
胃中虛。
熱上注心中作煩躁。
白話文:
這就是虛弱的氣,抵抗不了風火的侵襲,所以才會疼痛。而且從腰部以上一定會出汗,因為腰部以上屬於陽,陽氣和營衛之氣都虛弱,導致肌膚腠理不密,所以津液被風火逼出汗來。腰部以下屬於陰,因為孤陰停滯在下,所以不出汗。因此腰部和髖部會痠痛,感覺像是皮裡有東西在動一樣。這就如同內經裡所說的「痛痹遇寒」的症狀。疼痛嚴重時就吃不下東西,身體疼痛煩躁,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營衛之氣非常虛弱,五穀之氣不足,吃不下東西。營衛之氣不能充盈到肌肉,所以身體疼痛沉重。胃中空虛,熱氣上涌到心臟,造成煩躁不安。
小便不利者。
因津液從汗出故也。
師曰。
寸口脈遲而澀。
遲則為寒。
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
微則為氣。
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
則榮衛不利。
榮衛不利。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
即身冷。
陰氣不通。
即骨疼。
陽前通。
則惡寒。
陰前通。
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白話文:
小便不顺畅的人,是因为津液随着汗液排出体外造成的。
老师说:寸口脉搏迟缓而涩,迟缓代表着寒气,涩代表着血气不足。趺阳脉搏微弱而迟缓,微弱代表着气虚,迟缓代表着寒气。寒气不足,就会导致手脚发冷。手脚发冷,就会导致荣卫不畅。荣卫不畅,就会导致腹胀胁痛交替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就会阻塞膀胱。荣卫都劳损了,阳气不通畅,就会身体发冷;阴气不通畅,就会骨头疼痛。阳气运行不畅,就会怕冷;阴气运行不畅,就会肢体麻木。阴阳相互调和,气血才能正常运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
名曰氣分。
〔衍義〕人之血氣榮衛。
皆主於谷。
谷入於胃。
化為精微。
脾與胃以膜相連。
主四肢。
脾輸穀氣於三陰。
胃輸穀氣於三陽。
六經皆起於手足。
故內外悉藉穀氣溫養之也。
寸口以候榮衛。
趺陽以候脾胃。
脾胃之脈虛寒。
則手足不得稟水穀氣。
故逆冷也。
手足逆冷。
則榮衛之運行於陰陽六經者皆不利。
榮衛不利。
白話文:
空氣流通變換。
它的氣就會散失。
氣足則能留住氣。
氣虛則會流失。
這就叫做氣分。
人體的血氣、營氣和衛氣,
都依賴於食物。
食物進入胃,
轉化為精微物質。
脾臟和胃臟以薄膜相連。
統管四肢。
脾臟將食物的精氣輸送到三陰經。
胃臟將食物的精氣輸送到三陽經。
六經都起源於手足。
所以內外都依靠食物的精氣溫養。
寸口脈可以觀察營衛氣。
趺陽脈可以觀察脾胃氣。
脾胃的脈象虛寒,
那麼手足就無法得到水穀氣的滋養。
所以就會出現逆冷的現象。
手足逆冷,
那麼營衛氣在陰陽六經中的運行就會受到阻礙。
營衛氣運行不暢。
則逆冷之氣。
入積於中而不瀉。
不瀉則內之溫氣去。
寒獨留。
寒獨留。
則宗氣不行而腹滿。
脾之幕在季脅章門。
寒氣入於幕。
止當少陽經脈所過。
且少陽為樞。
主十二官行氣之使。
少陽之腑。
三焦也。
既不得行升發之氣於三焦以化榮衛。
必引留幕之寒。
相逐於三焦之下輸。
下輸屬膀胱也。
當其時。
衛微營衰。
衛氣不得行其陽於表。
即身冷。
營氣不得行其陰於裡。
即痛。
白話文:
這樣就會讓寒涼之氣逆流進入身體,積聚在內部而不排出。如果排不出去,內部的溫暖之氣就會消失,只剩下寒氣留在體內。寒氣留在體內,就會導致宗氣無法運行,腹部脹滿。
脾臟的氣脈覆蓋著身體的兩側脅肋和章門穴,寒氣進入脾臟的氣脈,會沿著少陽經脈流經全身。少陽經是身體的樞紐,負責調節十二臟腑的氣血運行。少陽經的腑臟是三焦,如果三焦無法升發陽氣來溫煦氣血,寒氣就會停留在脾臟的氣脈,並沿著三焦向下流入膀胱。
此時,身體的衛氣和營氣都虛弱,衛氣無法溫暖表層,導致身體發冷,營氣無法滋養內臟,就會感到疼痛。
陽雖暫得前通。
身冷不能即溫。
斯惡寒也。
陰既前通。
痛應少愈。
然營氣未與衛之陽合。
孤陰獨至。
故痹而不仁。
必從膻中氣海之宗氣通轉。
然後陰陽和。
榮衛布。
邪氣乃從下焦而散也。
下焦者。
中瀆之官。
水道出焉。
前後二竅皆屬之。
前竅屬陽。
後竅屬陰。
陽道實。
則前竅固。
邪從後竅失氣而出陽道虛。
則從前竅遺尿而去矣。
為大氣一轉而邪散。
故曰氣分。
白話文:
雖然陽氣暫時得以暢通,但身體仍然寒冷,無法馬上溫暖起來,這是因為寒邪尚未完全消除的緣故。
陰氣已經暢通,疼痛應該會減輕。然而,營氣尚未與衛氣的陽氣相合,孤陰獨至,因此痺痛而無知覺。
必須從膻中和氣海等部位的宗氣通暢運轉,然後陰陽才能和合,營衛之氣才能佈散,邪氣才能從下焦散去。
下焦是中瀆之官,水道的出口,前後二竅都歸屬於下焦。前竅屬陽,後竅屬陰。
陽道實則前竅堅固,邪氣從後竅失氣而出;陽道虛則從前竅遺尿而逝。
透過大氣的運轉,邪氣才能散去,這就是氣分的道理。
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即愈。
是症與上條所敘不同。
名氣分即同。
與下條亦同。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白話文:
這是氣分的症狀。患者的心窩處堅硬腫大,像盤子一樣;邊緣像旋轉的杯子一樣。這是水飲造成的。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來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藥方: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沸,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二升,分三次溫熱服用。患者應該會出汗,如果感覺像是蟲子在皮膚中爬行,就表示病好了。
這個症狀跟上一條所描述的不同,但名稱氣分相同。也跟下一條所描述的症狀相同。患者的心窩處堅硬腫大,像盤子一樣;邊緣像旋轉的杯子一樣。
水飲所作。
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腹中耎。
即當散也。
〔衍義〕心下。
胃土脘也。
胃氣弱。
則所飲之水。
入而不消。
痞結而堅。
必強其胃。
乃可消痞。
白朮健脾強胃。
枳實善消心下痞。
逐停水。
散滯血。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
治風水。
脈浮為在表。
其人或頭汗出。
白話文:
枳朮湯的配方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五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
分三服,溫服。
說明
心下指的是胃脘,也就是胃部。
如果胃氣虛弱,喝下去的水無法消化,就會積聚在胃中形成痞塊,堅硬難消。
必須要強壯胃氣,才能消除痞塊。
白朮能健脾強胃,枳實善於消除心下痞塊,可以排出停滯的水分,散掉積聚的瘀血。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可以治療風水症。
脈浮表示水飲在表,患者可能伴有頭汗出。
表無他病。
病者但下重。
從腰以上為和。
腰以下為腫及陰。
難以屈伸。
(方見風濕中)
頭汗者風。
腰以下腫者。
水甚於風。
故表無他病。
當治腰下為要。
然是湯前條治風水在表。
此可治風水在下之病。
何也。
考本草防己療風水腫。
手腳攣急。
李東垣亦以治腰下及足濕熱腫甚。
脈浮頭汗。
雖曰表無他病。
然與表同。
故可通治。
白話文:
沒有其他病症。
病人只出現大便稀瀉的症狀。
從腰部以上是正常的和適應狀態。
腰部以下則有腫脹以及影響到生殖器區域。
會讓人感到四肢活動困難。
(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風濕中》一書)
頭部出汗的情況是風邪所導致。
腰部以下腫脹的情形,
水分的積聚比風邪更嚴重。
因此,若沒有其他病症,
應該重點治療腰部以下的問題。
然而,這種情況通常在風水病的初期,
現在我們要處理的是風水病已經深入下部的情況。
為什麼呢?
根據藥物學,《防己》這味藥可以治療風水引起的腫脹,
並緩解手腳抽搐的症狀。
李東垣也曾使用此藥來治療腰臀及腳部因濕熱引起腫脹嚴重的狀況。
如果脈象浮現且有頭部出汗的情況,
雖然可能表明沒有其他外部疾病,
但是這種情況仍然與風水病的表現類似,
因此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