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蝕於肛者,雄黃散熏之。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衍義〕蝕於肛,濕熱在下。二陰雖皆主於腎,然肝脈循於肛,肛又為大腸之門戶。大腸,金也。濕熱傷之,則木來侮,是以蟲蝕於此焉。雄黃本主䘌瘡殺蟲,又有治風之義,故用熏之。注引脈經豬苓散主之者,亦分別濕熱爾。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凡脈數則發熱而煩,此熱在血,不在榮衛,故不發熱,但微煩爾。汗出者,以血病不與衛和。血病則惡煩,故欲默;衛不和則陽陷,故欲臥。腠理因開而津液泄也。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熱血循脈炎上,注見於目也。七八日四眥黑者,其血凝蓄,則色變成黑也。若能食膿已成者,濕熱之邪散漫,則毒血流,傷其中和之氣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結成膿,胃氣無擾,故能食也。用赤豆、當歸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補血脈,用之為君;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衍義〕按古方書謂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衰,內外皆陽,故成陽毒。謂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衰,內外皆陰,故成陰毒。二者或傷寒初得,便為是證;或服藥後變而成之。陽毒盡治以寒涼,陰毒盡治以溫熱,藥劑如冰炭之異。何乃仲景用一方治之乎?雖曰陰毒,去雄黃、蜀椒,則是反去其溫熱者矣。且注曰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豈非皆是熱毒之傷於陰陽二經絡耶?在陽經絡,則面赤斑斑如錦紋,吐膿血;在陰經絡,則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如此,豈是寒熱之邪乎?嘗以升麻、鱉甲之藥考之,《本草》謂升麻能解時氣毒厲,諸毒攻咽喉痛,與熱毒成膿,開壅閉,療發斑。當歸能破惡血,養新血,補五臟肌膚。甘草和中,利血脈,緩急止痛,調藥奏功。鱉甲去惡血。雄黃破骨節積聚,避鬼邪惡氣,骨蒸熱極。蜀椒通血脈,調關節,逐肌骨皮膚死肌,去留結破血,治天行時氣。諸藥所能者如此。即此觀之,仲景於陰陽二毒之證,總用一方,蓋可見矣。病形雖由陰陽發證,論邪則一屬熱毒與血病也。所以不分表裡,俱以升麻解熱毒為君,當歸和血為臣,余者佐之而已。但雄黃、蜀椒,理陽氣藥也,故病在陰者去之。如肘後千金方,陽毒去鱉甲有桂枝者,鱉、水族,乃陰中之陽,不如桂枝能調陽絡之血。陰毒不去蜀椒者,蜀椒亦陰中之陽,非若雄黃陽中之陽,故留之以治陰也。方旨如此而已。所謂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五日乃土之生數,熱未極也,尚可以治;七日為火之成數,熱之極,陰陽消滅,不可治矣。其邪比之傷寒,加之以毒,故傷寒至七日猶得再經;而此至七日,不惟滅其陰,且火極亦自滅矣。
白話文: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肛門潰爛者,用雄黃散熏之。取雄黃研末,用兩個瓦筒合起來,燒烤雄黃,對著肛門熏。
脈經記載,病人有的從呼吸道,向上腐蝕咽喉;有的從下焦,腐蝕肛門陰部。向上腐蝕為惑,向下腐蝕為狐。狐惑病,用豬苓散治療。
(衍義)肛門潰爛,是下焦濕熱所致。雖然二陰都屬腎,但肝經循行於肛門,肛門又是大腸的門戶。大腸屬金,濕熱傷及大腸,則木來克金,所以才會出現蟲蝕的情況。雄黃本來就能治療瘡瘍殺蟲,又具有治療風邪的功效,所以用它來熏。脈經中引述豬苓散治療,也是針對濕熱而言。
病人脈象數而無明顯發熱,微感煩躁,默默只想臥床,出汗。發病三四天,眼睛紅得像鴿子眼;七八天,眼角發黑(有些版本在此處加「黃」字)。如果病人能吃東西,說明膿已形成,此時可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泡使其發芽,曬乾)、當歸(十兩)
將以上兩味藥研成細末。用米湯送服,每次一湯匙,每日三次。
(衍義)一般來說,脈象數則發熱煩躁,此症的熱在血分,不在衛氣,所以不發高燒,只是略感煩躁。出汗是因為血病不能與衛氣協調,血病則惡心煩躁,所以想默默不語;衛氣不調則陽氣虛陷,所以想臥床休息;腠理疏鬆,津液外泄而致出汗。三四天眼睛紅得像鴿子眼,是因為熱血循經脈上行,充盈於目;七八天眼角發黑,是因為瘀血凝滯,顏色變黑。如果病人能吃東西,表示膿已形成,濕熱邪氣擴散,毒血流動,傷及中氣,導致氣機不暢,所以不能進食;如果能進食,則表示毒血已結成膿,胃氣不受影響,故能進食。用赤小豆、當歸治療,是因為赤小豆能消熱毒、散瘀血、除煩熱、排膿,並能補益血脈,為君藥;當歸補血生新,去舊生新,為佐藥;米湯味酸,能解熱療煩,入血分輔助藥力。
陽毒的症狀是:面部發紅,斑點如錦紋,咽喉疼痛,吐膿血,五日內可治癒,七日後則難以治癒,用升麻鱉甲湯治療。
陰毒的症狀是:面色青紫,全身疼痛如被杖打,咽喉疼痛,五日內可治癒,七日後則難以治癒,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治療。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末)
以上六味藥,加水四升,煎至一升,一次服用。老幼可服用兩次,使其出汗。(出自《肘後備急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枝;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衍義)根據古代醫書,陽毒是指陽氣獨盛,陰氣驟衰,內外皆陽,故成陽毒;陰毒是指陰氣獨盛,陽氣驟衰,內外皆陰,故成陰毒。這兩種病,有的在傷寒初期就出現,有的則是在服藥後轉變而來。陽毒全部用寒涼藥治療,陰毒全部用溫熱藥治療,藥物如同冰炭般截然相反。但仲景卻用同一方劑治療,這是為什麼呢?雖然陰毒去雄黃、蜀椒,但這反而是去除了溫熱藥。而且註釋中提到,《肘後備急方》中,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枝;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難道這兩種病都是熱毒侵犯陰陽二經絡嗎?在陽經絡,則面部紅斑點如錦紋,吐膿血;在陰經絡,則面色青紫,全身疼痛如被杖打。這些都是陰陽水火動靜的本象,怎麼會是寒熱邪氣呢?我們來考察升麻、鱉甲等藥物,《本草》記載,升麻能解時氣毒邪,治療各種毒邪引起的咽喉痛,以及熱毒成膿、開通壅塞、治療發斑等;當歸能破除瘀血,滋養新血,補益五臟肌膚;甘草和中,利血脈,緩急止痛,調和藥性;鱉甲能去除瘀血;雄黃能破除骨節積聚,避邪氣;蜀椒能通血脈,調和關節,驅除肌膚死肉,去除瘀結,治療流行時氣。諸藥的功效如此。從此觀之,仲景用一方治療陰陽二毒,是可以理解的。雖然病症由陰陽分開表現,但從邪氣來說,都屬於熱毒和血病。所以不分表裡,都以升麻解熱毒為君藥,當歸和血為臣藥,其他藥物為佐藥。只是雄黃、蜀椒是助陽的藥物,所以陰毒要去除。像《肘後備急方》中,陽毒去鱉甲而加桂枝,鱉甲是水族,屬陰中之陽,不如桂枝能調和陽絡之血;陰毒不去蜀椒,是因為蜀椒也是陰中之陽,不像雄黃是陽中之陽,所以保留它來治療陰毒。方劑的用意就在於此。所謂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五日是土的生數,熱邪未極,尚可治療;七日是火的成數,熱邪極盛,陰陽俱損,則不可治療了。其邪氣與傷寒相比,更加毒烈,傷寒至七日尚可再經治,而此病至七日,不僅陰氣盡滅,而且火熱極盛亦自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