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None

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脈證九條方六首)

厥陰之為病。

消渴。

氣上衝心。

心中疼熱。

飢而不欲食。

食即吐蝤。

下之不肯止。

〔衍義〕是症傷寒傳厥陰症中。

但曰吐蝤。

下之利不止。

此曰食即吐。

下不止。

豈食入便至於利下不止乎。

成注曰。

邪傳厥陰。

則熱已深也。

邪自太陽傳至太陰。

止咽乾。

未成渴。

傳少陰。

止口燥舌乾而渴。

未成消。

傳至厥陰。

熱甚。

多飲水。

白話文:

厥陰生病的症狀,會出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拉肚子也止不住。

這是在傷寒傳到厥陰的症狀裡,只說吐和拉肚子,並沒有說吃了就吐,拉肚子也止不住。難道食物一進肚子就會導致拉肚子止不住嗎?

成注說,邪氣傳到厥陰,代表熱已經很深了。邪氣從太陽傳到太陰,只會出現咽喉乾渴,還未到消渴的程度。傳到少陰,就會出現口乾舌燥,並且渴,但還未到消渴的程度。傳到厥陰,熱氣加重,就會喝很多水。

乃成消渴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

謂之消渴。

火生於木。

厥陰客熱。

氣上衝心。

心中疼熱。

傷寒至厥陰受病。

時為傳經盡當入腑。

胃虛熱客。

飢不飲食。

蝤在胃中。

無食則動。

聞食臭即出。

得食吐蝤。

此熱在厥陰經。

若便下之。

虛其胃氣。

厥陰木邪相乘。

必吐下不止。

傷寒雜症病起之由雖異。

至成六氣之熱邪則一。

五臟傳來之熱。

與色欲勞役飲食之熱。

白話文:

這樣就會形成消渴症。

喝水很多,但小便卻很少,這就叫做消渴。

火是由木生出來的。

厥陰經受了熱邪。

熱氣向上衝擊心臟。

心臟感到疼痛和發熱。

傷寒病發展到厥陰經,就會得病。

此時經脈的氣血應該全部進入臟腑。

胃氣虛弱,熱邪入侵。

患者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

蝤(一種胃部病變)在胃中。

沒有食物就會活動。

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

吃了食物就會吐出蝤。

這種熱邪在厥陰經。

如果用藥使患者便下,

就會耗損胃氣。

厥陰經的木氣和邪氣相互作用,

就會不停地嘔吐和腹瀉。

傷寒雜症雖然發病的原因不同,

但最終都會導致六氣的熱邪入侵。

五臟傳來的熱邪,

和因色慾、勞役、飲食而產生的熱邪,都是一樣的。

客於厥陰。

其熱皆無異也。

寸口脈浮而遲。

浮即為虛。

遲即為勞。

虛則胃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

浮即為氣。

數即消穀而大堅。

(一作緊)氣盛則溲數。

溲數則堅。

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

〔衍義〕內經云。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

寸口為上焦。

趺陽候中焦。

寸口遲為勞者。

白話文:

病人患有厥陰證。

其發熱症狀都一樣。

寸口脈浮而遲。

浮則表示虛證。

遲則表示勞損。

虛則胃氣不足。

勞則營氣衰竭。

趺陽脈浮而數。

浮則表示氣盛。

數則表示消穀後大便堅硬。(或作緊)

氣盛則小便次數增多。

小便次數增多則大便堅硬。

堅硬和小便次數增多相互影響,

這就是消渴病。

衍義

《內經》中記載:

有勞倦的情況,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通暢,

胃氣熱盛,

熱氣燻蒸胸中,

因此出現內熱。

寸口脈屬於上焦,

趺陽脈反映中焦。

寸口脈遲是勞損的表現。

即勞役致傷也。

勞即陽氣退下。

穀氣不得升舉。

以充上焦。

上焦主行榮衛。

穀氣不充。

則衛虛而脈浮。

榮竭而脈遲。

蓋穀氣不輸於上下。

壅而盛於中。

數則消穀者。

壅盛之氣。

鬱而為熱。

即消穀。

數即熱也。

大堅者。

水穀雖入。

不化津液。

中焦遂燥。

堅即燥也。

內經所謂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中焦熱甚。

火性疾速。

水穀不得留停。

白話文:

就是因為勞累而導致身體受傷。

勞累就會導致陽氣下降。

穀氣就無法上升。

來充實上焦。

上焦負責運行榮衛。

穀氣不足。

就會導致衛氣虛弱,脈象浮。

營氣耗竭,脈象遲。

因為穀氣無法輸送到上下。

阻塞而積聚在中間。

數就是消穀的意思。

阻塞積聚的氣。

鬱結而化為熱。

就是消穀。

數就是熱。

大堅指的是。

水穀雖然進入體內。

但無法化為津液。

中焦就變得乾燥。

堅就是乾燥。

《內經》說過,味過於苦。

脾氣無法滋潤。

胃氣就會變得厚實。

中焦的熱氣很盛。

火性急促。

水穀無法停留。

下入膀胱而溲水去。

其內即燥而又熱。

即為消渴。

近世謂消中也。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斗。

小便一斗。

腎氣丸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

〔衍義〕醫禴云。

女子陰物也。

晦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仲景獨稱男子。

倘亦此意。

腎者主水主志。

藏精以施化。

若惑女色以喪志。

則泄精無度。

火扇不已。

所主之水所藏之精無幾矣。

水無幾。

何以敵相火。

精無幾。

何以承君火。

白話文:

將藥物放入膀胱以排出尿液。

其內部變得乾燥且熱度升高。

這就是所謂的消渴症狀。

近代稱之為消中。

男性出現消渴症狀,

小便頻繁。

飲水量達到一斗(古代容量單位),

小便也相應增加到一斗。

腎氣丸可以治療這種狀況(相關藥方在婦人雜病部分可以看到)。

【補充說明】醫學著作中提到,

女性的陰部如果過度性行為,會產生內部熱度和迷惑的疾病。

張仲景特別提到男性,

或許也是這個意思。

腎臟負責調節水分和意志,

藏納精氣以促進身體運作。

如果因迷戀女性色澤而喪失意志,

則會導致精液流失過量,

火勢不斷燃燒。

主管的水分和藏納的精氣就會減少。

水分不足,

如何對抗相火(心火)。

精氣不足,

又如何承載君火(心火)。

二火烏得不熾而為內熱惑蠱之病耶。

二火熾。

則肺金傷。

肺金傷。

則氣燥液竭。

內外腠理因之乾澀而思飲也。

且腎乃胃之關。

通調水道。

肺病則水不復上歸下輸。

腎病則不復關鍵。

不能調布五經。

豈不飲一斗而出一斗乎。

用八味補腎之精。

散其本也。

不避桂附之熱。

為非辛不能開腠理。

致五臟精輸之於腎。

與其施化四布以潤燥也。

每恨古今論消渴者。

多集其症。

而不舉其所自者有之。

白話文:

兩種火,如果無法旺盛燃燒,就會導致內熱,而產生惑蠱的病症。

兩種火如果過於旺盛,

就會損傷肺金。

肺金受損,

就會導致氣體乾燥,津液枯竭。

內外肌膚腠理因此變得乾燥粗糙,就會想喝水。

而且腎臟是胃的關口,

負責疏通調和水液。

肺部有病,水液就無法向上歸於肺,向下輸送到腎。

腎臟有病,就無法關閉腎氣,

也無法調節五臟的氣血。

難道不是喝了一斗水,就排出去了嗎?

因此要用八味補腎藥材,

疏散其根本。

不用害怕桂枝、附子的溫熱性,

因為只有辛辣的藥物才能打開腠理,

讓五臟的精氣輸送到腎臟,

並讓腎臟運化精氣,散佈全身,滋潤燥渴。

每次都覺得古今醫學論述消渴病症的,

大多只是列舉病症,

卻沒有講述病症的根源。

舉其端而不明其源者有之。

仲景因當時失第六卷論六氣之詳。

故只就金氣而言病。

不及乎火。

惟張子和論君相二火。

可補仲景之未備。

相火遊行五臟間。

火主動。

動之和者。

則助本臟氣生化之用。

動之不和者。

即為害之大也。

妄動之火勢盛。

必挾本臟氣同起。

當時臟氣。

有虛有實。

有陰有陽。

主氣主血。

升降浮沉。

各一體用。

是故治火之中。

必當先審臟氣。

虛則補之。

白話文:

有些醫生只知道疾病的表象,卻不明白疾病的根源。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因為遺失了第六卷關於六氣的詳細論述,

所以只論述了金氣所導致的疾病,

而沒有涉及火氣。

直到張子和的《傷寒類要》出現,論述了君火和相火,

才補足了張仲景的不足之處。

相火在五臟之間遊走,

火氣有動有靜。

火氣活動得當,

就會幫助臟腑的功能,促進生化作用。

火氣活動失常,

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果火氣妄動,勢力強盛,

一定會帶著臟腑的氣機一起升起。

而臟腑的氣機,

有虛有實,

有陰有陽,

有主氣有主血,

有升降浮沉,

各有其作用。

因此,治療火氣時,

必須先辨明臟腑的氣機,

虛者則補之。

實則瀉之。

在陽則調其氣。

在陰則理其血。

當升而反降者。

必舉之。

當降而反升者。

必抑之。

須兼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性。

從而治之。

使無捍格之患。

則火有所歸宿而安矣。

腎氣丸內有桂附。

治消渴恐有水未生而火反盛之患。

不思內經王注。

火自腎起。

為龍火。

當以火逐火。

則火了滅。

以水治之。

則火愈熾。

如是則桂附亦可從治者矣。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

白話文:

實則瀉之。

如果身體實證,就要用瀉法來治療。

在陽則調其氣。

如果病在陽氣,就要調和其氣機。

在陰則理其血。

如果病在陰血,就要調理其血氣。

當升而反降者。

凡是應該上升而反倒下降的,

必舉之。

都要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

當降而反升者。

凡是應該下降而反倒上升的,

必抑之。

都要用抑制作用來治療。

須兼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性。

必須兼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

從而治之。

才能針對病症進行治療。

使無捍格之患。

這樣才能避免病情阻礙,

則火有所歸宿而安矣。

那麼火氣就會有歸宿,而得以安寧。

腎氣丸內有桂附。

腎氣丸中含有桂枝和附子,

治消渴恐有水未生而火反盛之患。

用來治療消渴症,要擔心水氣尚未生發,而火氣反而旺盛的病症。

不思內經王注。

不理解《內經》中王注的說法,

火自腎起。

火氣從腎臟開始,

為龍火。

稱為龍火。

當以火逐火。

應該用火來驅逐火,

則火了滅。

這樣火氣就會消失。

以水治之。

用水來治療火氣,

則火愈熾。

反而會使火氣更加旺盛。

如是則桂附亦可從治者矣。

因此,桂枝和附子也可以用來治療消渴症。

脈浮。

脈象浮

小便不利。

小便不順暢

微熱消渴。

微熱,口渴。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衍義〕傷寒論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之。

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注曰。

若脈浮者。

表未解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謂之消渴。

裡熱甚。

實也。

微熱消渴者。

熱未成實。

上焦燥也。

與是藥生津液。

和表裡。

渴欲飲水。

白話文:

宜利小便發汗。

應該促進小便,並發汗。

五苓散主之。

用五苓散來治療。

〔衍義〕傷寒論太陽病。

這是《傷寒論》中關於太陽病的衍義。

發汗後。

在發汗之後。

大汗出。

大量出汗。

胃中幹。

胃裡很乾。

煩躁不得眠。

煩躁不安,睡不着覺。

欲得飲水者。

想喝水的人。

少少與之。

給他少量的水。

令胃氣和則愈。

讓胃氣調和,病就會好。

若脈浮。

如果脈象浮。

小便不利。

小便不暢。

微熱消渴者。

伴隨輕微發熱,口渴的人。

五苓散主之。

用五苓散來治療。

注曰。

註解說:

若脈浮者。

如果脈象浮。

表未解也。

說明外感病邪尚未解除。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喝很多水,但小便量很少。

謂之消渴。

這種情況叫做消渴。

裡熱甚。

說明內熱很盛。

實也。

這是實證。

微熱消渴者。

伴隨輕微發熱,口渴的人。

熱未成實。

說明內熱尚未成實證。

上焦燥也。

說明上焦出現燥熱。

與是藥生津液。

給病人服用這種藥物,可以滋生津液。

和表裡。

可以調和表裡。

渴欲飲水。

口渴,想喝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方見上)

〔衍義〕傷寒論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

有表裡症。

渴欲飲水。

水入吐。

名曰水逆。

注曰。

六七日發熱不解。

煩者。

邪在表也。

渴欲飲水。

邪傳裡也。

裡熱甚。

則能消水。

水入則不吐。

裡熱少。

則不能消水。

停積不散。

飲而吐也。

與此藥和表裡。

散停水。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白話文:

喝水就吐的,叫做水逆。五苓散可以治療。

傷寒論中,如果風寒發熱,六七天不退還感到煩躁,有表裡症狀,渴想喝水,喝水就吐,就叫做水逆。

註解:六七天發熱不退,感到煩躁,是因為邪氣在表面的緣故。渴想喝水,是因為邪氣傳入裡面的緣故。裡面的熱氣很旺盛,就能夠消解水分,喝水就不會吐;裡面的熱氣不旺盛,就無法消解水分,停留在體內不散,所以喝水就吐。這藥物可以和解表裡,散去停滯的水分。

如果渴想喝水不停的,可以用文蛤散治療。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衍義〕文蛤散治傷寒冷水噀若灌。

其熱不去。

肉上粟起。

意欲飲。

反不渴者。

此治表之水寒。

今不言表。

而曰飲不止。

屬裡者亦用之。

何也。

嘗考本草。

文蛤、海蛤。

治浮腫。

利膀胱。

下小便。

則知內外之水。

皆可用之。

其味鹹冷。

鹹冷本於水。

則可益水。

其性潤下。

白話文:

文蛤散的製作方法:

準備文蛤五兩。

將文蛤搗成粉末。

用五合沸水調和成藥粉,每次服用方寸匕。

功效:

文蛤散可以治療因傷寒或冷水灌入引起的口渴卻不想喝水,以及皮膚上起粟粒狀疹子的症狀。

這類症狀通常是由於外寒入侵導致,但藥方卻不提外寒,而是說“飲不止”,這是因為此病症屬於裡寒。

為什麼此病屬於裡寒也可以用文蛤散治療呢?

根據本草記載,文蛤和海蛤可以治療浮腫、利膀胱、下小便。

由此可知,文蛤可以治療內外水腫,不論是外寒入侵還是裡寒導致的病症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文蛤味鹹性寒,鹹冷屬水,因此可以滋陰益水。

文蛤還有潤下通便的功效。

潤下則可行水。

合鹹冷潤下。

則可退火。

治熱證之渴飲不止。

由腎水衰少。

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

一味兩得之。

內經曰。

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者。

尤宜以鹹味。

切於入心也。

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衍義〕淋如粟狀者。

因脾胃不足。

流濁下入胞中。

而膀胱屬水。

濕濁下流。

土克之也。

土克則水氣不行。

郁化為熱。

白話文:

如果能滋潤向下,就能使水液流通。 鹹冷性質具有滋潤向下的功效,因此可以降火。 治療熱證引起的口渴不止,是因為腎水不足,無法制約旺盛的火熱,導致燥熱口渴。 現在用滋潤補水的方法來治療火熱,一舉兩得。

《黃帝內經》說:心火移熱至肺,導致肺熱,稱為膈消,這時尤其適合用鹹味藥物,因為鹹味藥物可以入心。

淋病,症狀是小便如米粒狀,小腹緊繃疼痛,疼痛沿著臍中放射。

淋病的小便如米粒狀,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濁氣下流進入胞宮,而膀胱屬水,濕濁下流,被脾土所剋制。 土克水,水氣無法通行,就會鬱積化熱。

煎熬胞中。

濁結如粟之水。

則胞之下系。

與溺竅皆滯澀不利。

且厥陰之脈。

循陰器。

主疏泄。

胞澀不利。

則厥陰之氣亦不利。

故攻克於膀胱之分。

作急痛引臍中。

臍中者。

兩腎間。

膀胱上口也。

巢氏病源云。

膀胱有熱者。

水澀淋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蓋本此耳。

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穀引食。

大便必堅。

小便則數。

〔衍義〕消萬物者莫甚於火。

白話文:

煎熬胞中,濁結如粟之水,則胞之下系與溺竅皆滯澀不利。

意思是:如果胞宮內有煎熬之感,像米粒大小的濁水堆積,就會導致胞宮下方的繫帶和尿道都阻塞不通,排泄不順利。

且厥陰之脈循陰器,主疏泄,胞澀不利,則厥陰之氣亦不利。

意思是:由於厥陰經脈循行於女性生殖器官,負責疏泄功能,而胞宮阻塞不通,就會影響厥陰經的氣血運行,導致厥陰之氣也運行不順暢。

故攻克於膀胱之分,作急痛引臍中。臍中者,兩腎間,膀胱上口也。

意思是:因此,就會攻擊膀胱部位,導致膀胱急痛,疼痛會牽引至肚臍。肚臍位於兩腎之間,也是膀胱上口的所在。

巢氏病源雲膀胱有熱者,水澀淋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蓋本此耳。

意思是:《巢氏病源》中記載:膀胱有熱氣的人,尿液會變得黏稠,小便頻密且困難,下腹會感到緊繃疼痛,疼痛還會牽引至肚臍,這都是因為膀胱有熱引起的。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意思是:如果趺陽脈跳動頻繁,說明胃中有熱。即使吃飯消化了,大便也仍然會很硬,而小便卻會變得頻密。

〔衍義〕消萬物者莫甚於火。

意思是:火是消滅萬物的最主要因素。

胃有熱即消穀。

消穀則飢。

飢則引食。

食雖入。

以火燥其玄府。

水津不布。

下入膀胱。

腸胃津液不生。

故大便堅。

膀胱內熱。

則損腎陰。

陰虛則水不得固藏。

故數數出之。

巢氏病源云。

腎虛則小便數也。

淋家不可發汗。

發汗必便血。

〔衍義〕淋者。

膀胱與腎病熱也。

腎屬於陰。

陰血已不足。

若更發汗。

則動其榮。

榮動則血泄矣。

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胃裡有熱就會消化食物,消化食物就會感到飢餓,飢餓就會引發進食。食物雖然進入了體內,但由於火氣燥熱,導致玄府(指脾胃)津液無法正常分佈,只能向下進入膀胱。腸胃津液無法生成,所以大便會變得乾燥。膀胱內有熱,就會損傷腎陰,腎陰虛則水分無法固守,所以會頻繁地排尿。巢氏病源中說,腎虛就會小便頻數。淋症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然會導致便血。淋症指的是膀胱和腎臟有熱,腎臟屬於陰,陰血已經不足,如果再發汗,就會傷及陰血,陰血損傷就會導致出血。小便不利,指的是排尿不順暢。

有水氣。

其人苦渴。

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

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

腹中溫為知。

〔衍義〕內經云。

肺者。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又謂膀胱藏津液。

氣化出之。

益肺氣通於膀胱。

上通則下行。

下塞則上閉。

若塞若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有水氣,並且感到非常口渴,可以用栝蔞瞿麥丸來治療。

栝蔞瞿麥丸的藥方如下:

栝蔞根(兩錢)、茯苓(三錢)、薯蕷(三錢)、附子(一枚炮製)、瞿麥(一錢)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不知道藥效,可以逐漸增加藥量,直到服用到七、八丸,並且出現小便通暢、腹中溫暖的現象,就表示藥效發揮了。

《內經》記載,肺臟負責調節水道,將水氣輸送到膀胱。膀胱則負責儲存津液,並且將氣化後的津液排出體外。

如果肺氣充足,則水道暢通,水氣可以順利向下流動。如果水道阻塞,則水氣無法向下流動,導致上半身積水。

如果水氣阻塞,就會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或有其一。

即氣不化。

氣不化。

則水不行而積矣。

水積則津液不生而胃中燥。

故苦渴。

用栝蔞根生津液。

薯蕷以強肺陰。

佐以茯苓治水。

自上滲下。

瞿麥逐膀胱癃結之水。

然欲散水積之寒。

通開陰道。

使上下相化。

又必附子善走者為使。

服之小便利。

腹中溫為度。

若水積冷而方用之。

否則不必用也。

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

並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其中一種情況:

氣不化:

也就是說,人體內的氣機運行不順暢,無法正常轉化。

氣不化,則水不行而積矣:

氣機不暢,就會導致水液無法正常運行,停滯積聚在體內。

水積則津液不生而胃中燥:

水液積聚,會影響津液的生成,導致胃部乾燥。

故苦渴:

因此會感到口渴。

用栝蔞根生津液:

可以用栝蔞根來生津止渴。

薯蕷以強肺陰:

可以用薯蕷來滋陰潤肺。

佐以茯苓治水:

輔以茯苓來利水消腫。

自上滲下:

使水液由上向下滲透排出。

瞿麥逐膀胱癃結之水:

可以用瞿麥來治療膀胱積水,促進水液的排出。

然欲散水積之寒,通開陰道,使上下相化,又必附子善走者為使:

想要散去積聚的水液,通暢陰道,使上下氣機相通,就必須用附子這種善於走行的藥物來引導。

服之小便利,腹中溫為度:

服用藥物後,小便通暢,腹部溫暖,即為有效。

若水積冷而方用之,否則不必用也:

如果水液積聚在體內是寒性的,才能使用附子,否則就不要用。

小便不利:

如果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

滑石白魚散:

也可以用滑石白魚散來治療。

茯苓戎鹽湯:

或者用茯苓戎鹽湯來治療。

並主之:

這些藥物都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利。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髮(二分燒) 白魚(二分)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半錢匕。

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 白朮(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減半。

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衍義〕小便不利。

為膀胱氣不化也。

氣不化。

由陰陽不和。

陰陽有上下。

白話文:

藥材

  • 蒲灰(七分)
  • 滑石(三分)

製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約一小匙,每日三次。

藥材

  • 滑石(二分)
  • 亂髮(二分,燒成灰)
  • 白魚(二分)

製法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約半小匙,每日三次。

藥材

  • 茯苓(半斤)
  • 白朮(二兩)
  • 戎鹽(彈丸大小一粒)

製法

  1. 將以上三種藥材放入四升水中。
  2. 以小火煮至水量減半。
  3. 去除藥渣。

用法

每次服用約七合,每日三次。

小便不利

,是因為膀胱氣不化

氣不化

,是因為陰陽不和

陰陽有上下

,故此藥方注重調和陰陽,以利小便

現代說明

以上三個方劑,都是古代中醫治療小便不利(尿路不暢)的方劑。蒲灰散和滑石白魚散主要用於清熱利濕,化解膀胱濕熱,促進小便通暢;茯苓戎鹽湯則以補氣健脾,化濕利水為主,適合脾虛濕困導致的小便不利。

下焦之陰陽。

肝為陽。

腎為陰。

腎亦有陰陽。

左為陽。

右為陰。

膀胱亦有陰陽。

氣為陽。

血為陰。

一有不和。

氣即不化。

自三分觀之。

悉為膀胱血病澀滯。

致氣不化而小便不利也。

蒲灰、滑石者。

本草謂其利小便。

消瘀血。

蒲灰治瘀血為君。

滑石利竅為佐。

亂髮、滑石、白魚者。

發乃血之餘。

能消瘀血。

通關便。

本草治婦人小便不利。

又治婦人無故溺血。

白話文:

下焦的陰陽

下焦的陰陽:肝屬陽,腎屬陰。腎也有陰陽之分,左腎為陽,右腎為陰。膀胱也有陰陽之分,氣屬陽,血屬陰。

如果陰陽失衡,氣就不會化生。從三個方面來看,都是因為膀胱血氣瘀滯,導致氣化不暢,小便不利。

蒲灰、滑石,本草記載它們具有利小便、消瘀血的功效。蒲灰主治瘀血,是君藥;滑石輔助通利竅道,是佐藥。

亂髮、滑石、白魚,頭髮是血的餘氣,能消瘀血,通利關竅。本草記載它們可以治療婦女小便不利,也能治婦女無故溺血。

白魚去水氣。

理血脈。

可見皆血劑也。

茯苓戎鹽者。

即北海鹽。

膀胱乃水之海。

以氣相從。

故鹹味潤下。

佐茯苓利小便。

然鹽亦能走血。

白朮亦利腰臍間血。

故亦治血也。

三方亦有輕重。

亂髮為重。

蒲灰次之。

戎鹽又次之。

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中暍中)

〔衍義〕傷寒論陽明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白話文:

白魚去水氣,理血脈,可見皆血劑也。

白魚可以去除身體的水分,並調理血脈,由此可知,白魚屬於補血的藥材。

茯苓戎鹽者,即北海鹽。膀胱乃水之海,以氣相從。故鹹味潤下,佐茯苓利小便。

茯苓與戎鹽搭配使用,戎鹽就是北海鹽。膀胱就像人體的“水之海”,靠氣的推動來運作。鹹味具有潤滑下降的作用,配合茯苓可以利尿。

然鹽亦能走血。白朮亦利腰臍間血。故亦治血也。

然而,鹽也有活血的作用。白朮也能疏通腰部和臍周圍的血脈。因此,它們也具有治療血癥的功能。

三方亦有輕重。亂髮為重,蒲灰次之,戎鹽又次之。

這三種方法各有輕重。以亂髮治療最為有效,蒲灰次之,戎鹽效果最輕。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中暍中)。

對於口渴、口乾舌燥的人,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

〔衍義〕傷寒論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

《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經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都是這種病症的表現。

身重云云。

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成注以苦下之。

熱客中焦。

是謂乾燥煩渴。

凡病屬陰陽。

熱甚在表裡之間者。

即可用之。

陽明為水穀之海。

氣血俱盛。

熱易歸之。

傷寒雜病飲食之熱。

與夫五邪之相傳。

俱客之耳。

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四升。

白話文:

身體沉重,感覺昏沉沉的。如果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口乾舌燥,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如果症狀伴隨著腹瀉,可以用苦寒藥物來治療。熱邪停留在中焦,導致身體乾燥、口渴,這就是乾燥煩渴。凡是屬於陰陽失調的疾病,熱邪比較嚴重,停留在表裡之間,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陽明經是水穀之海,氣血都很旺盛,熱邪容易聚集在這裡。傷寒雜病引起的飲食熱邪,以及五種邪氣互相傳遞,都會停留在陽明經。脈象浮而發熱,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豬苓湯的藥方: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以上五味藥,用水四升,煎煮。

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

內膠烊消。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衍義〕前條有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

用五苓散利小便取汗。

利小便與此證無異。

何藥之不同也。

前條太陽證發汗。

復大汗出。

胃中干。

欲得飲水。

少少與之。

令胃中和即愈。

脈若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與五苓散。

此乃陽明證咽喉燥。

發熱汗出身重。

下後若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針對脈象浮,小便不利,伴隨微熱和消渴症的病症。使用四味藥材,煮沸後過濾,加入膠飴,溫服三次。

衍義部分解釋了這個方劑與五苓散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五苓散也利小便,但主要針對太陽病,而這個方劑針對的是陽明病。太陽病患者在發汗後會大量出汗,造成胃中乾燥,需要少量飲水;而陽明病患者則會出現咽喉乾燥,發熱出汗,身體沉重,口渴想喝水。

總而言之,這個方劑適用於脈象浮,小便不利,伴隨微熱和消渴症的陽明病患者。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

脈浮同也。

而有太陽陽明之異。

熱同也。

而有微甚之異。

邪客入里同也。

而有上焦下焦之異。

邪本太陽。

入客上焦。

所以宜取汗利小便。

邪本陽明。

雖脈浮發熱。

然已經下之。

其熱入客下焦。

津液不得下通。

而小便不利矣。

惟用茯苓、豬苓、澤瀉。

滲泄其過飲所停之水。

滑石利竅。

阿膠者。

成注謂其功同滑石。

不思此證。

既不可發汗。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的人,可以用豬苓湯治療。

脈象浮而相同,但有太陽和陽明經的差異。

發熱程度相同,但有輕重之別。

邪氣入侵內里相同,但有上焦和下焦的差異。

如果邪氣原本在太陽經,入侵上焦,所以應該用發汗利尿的方法治療。

如果邪氣原本在陽明經,雖然脈象浮發熱,但已經下降到下焦,熱氣入侵下焦,津液無法順利排出,導致小便不順暢。

因此,可以用茯苓、豬苓、澤瀉滲泄過多的水分,用滑石利通水道。

阿膠的功效與滑石相同。

這種情況不適合發汗,也不應該使用阿膠。

下之又耗其氣血。

必用參耆。

手太陰足少陰藥。

補其不足。

助其氣化而出小便也。

須參之。

白話文:

再次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會進一步消耗體內的氣血。

這裡必須使用人參和黃耆這兩味藥材。

這些藥物對應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

目的是補充身體不足的氣血,

並協助氣的運化功能,促進小便的排出。

所以,一定要考慮加入人參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