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衍義〕傷寒治法。有謂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今百合病。所云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與傷寒之語意。大同而小異。何則。在彼直言其盛。所以行汗下之法。此但言其見以救之。則是無汗下之宜施。何以知其然。所敘百合病。皆持兩端。欲臥不臥。欲食不食。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為其脈行表裡之病。但當救之。非如傷寒陽氣之變。見於內外。必行汗下者也。設用傷寒法。見病在表輒汗。入里輒下。雖表裡不逆。然亦傷之。是以前條用方救之是也。其後所結汗下之逆者。為反表裡汗下之逆者也。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黑乍赤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狐惑病。謂蟲蝕上下也。世謂風中有蟲。凡蟲自風生固矣。然風陽也。獨陽不生。必有所憑而後化。蓋因濕熱久停。蒸腐氣血而成瘀濁。於是風化所腐為蟲矣。設風不由濕熱。而從寒涼者。肅殺之氣。縱然腐物。蟲亦不化也。由是知此病也。蟲生於濕熱敗氣瘀血之中。其來漸矣。遇極乃發。非若傷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發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欠安者。皆五臟久受濕熱。傷其陰精。衛不內入。神不內寧故也。更不欲食。惡聞食臭者。倉廩之府傷也。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者。由五臟不足。更為衰旺。迭見其色也。其蟲者。從濕熱之極。所發之處而蝕之。蝕上部者。內損心肺。外傷咽喉。肺者氣之主。咽喉聲音之戶。由是其聲嗄矣。故用甘草瀉心湯主之。治其濕熱。分利其陰陽。而黃連非惟治心脾熱也。而亦治蟲。後世方論謂是證。或初得。狀似傷寒。或因傷寒所變也。然皆蟲證也。又謂傷寒病。腹內熱。飲食少。腸胃空虛。而蟲不安。故隨所食上下部。而病名孤惑也。

以此二或字觀之。則非獨傷寒變是證。凡熱病皆得生蟲也。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衍義〕蟲蝕下部則咽乾者。下部腎之所在。任脈附焉。腎、水也。濕熱甚於下。則蟲蝕於上。而腎水受傷。經脈乏水以資之。挾濕熱逆而燥其咽嗌。故用苦參湯洗。苦參能除熱毒。療下部䘌。因以洗之。雖然。此治之外者爾。若究其源。病則自內而外出。豈獨治其標而已哉。試用上部服瀉心湯者觀之。則下部亦必有可服之藥。自下部用洗法者觀之。則上部咽喉。亦必有可治之理。此仲景特互發之爾。不然。何後世方論有服下部藥者。與內食五臟者乎。

白話文:

百合病,在陰虛的人身上出現,就用溫陽的方法治療;在陽虛的人身上出現,就用滋陰的方法治療。如果見到陽氣攻擊陰氣,又冒然發汗,這是逆治;見到陰氣攻擊陽氣,又冒然下瀉,這也是逆治。

關於百合病的治療,有人認為陽盛陰虛,發汗就會死,下瀉就會好;陰盛陽虛,發汗就會好,下瀉就會死。但百合病所說的「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和傷寒的說法大體相同,但也有細微的差別。這是因為傷寒論直接指出陰陽盛衰,所以採用發汗或下瀉的療法,而百合病只是說根據病症的表現來治療,並沒有直接說要發汗或下瀉。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百合病的症狀總是模稜兩可,想睡卻睡不着,想吃卻吃不下,似寒非寒,似熱非熱,這是因為病邪在表裡之間流竄,只要對症治療即可,不像傷寒的陽氣變化,明顯地表現在內外,必須發汗或下瀉。如果用傷寒的療法,表證就發汗,裡證就下瀉,即使表裡不逆,也會傷及正氣。所以前面所用的藥方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後面所說的發汗、下瀉導致病情加重,是因為違背了表裡之間的治療順序。

狐惑病的症狀類似傷寒,患者默默想睡,眼睛卻閉不上,臥起不安,喉嚨受損稱為「惑」,陰部受損稱為「狐」,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臉色時黑時紅時白,上部受損則聲音嘶啞,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甘草瀉心湯配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狐惑病,是指蟲子侵蝕身體上下。世人認為風中有蟲,蟲確實是從風中產生,但風屬陽,單純的陽氣無法生蟲,必須依附某些東西才能化生。它多是由於濕熱久留,蒸煮腐敗氣血,形成瘀濁,然後風邪使腐敗之物化生為蟲。如果風邪不是由濕熱引起,而是由寒涼引起,則肅殺之氣即使腐敗了東西,也不會化生為蟲。由此可知,這種病的蟲子是產生於濕熱敗氣瘀血之中,病情發展緩慢,到了極點才發病,不像傷寒一樣一天內就暴發。發病時默默想睡、眼睛閉不上、臥起不安,都是因為五臟長期受濕熱侵蝕,損傷了陰精,衛氣不能內守,精神不能安寧的緣故。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是因為消化系統受損。臉色時紅時黑時白,是因為五臟虛損,陰陽失調,所以面色變化多端。蟲子則從濕熱到達極點的地方開始侵蝕,侵蝕上部則損傷心肺,影響咽喉,肺主氣,咽喉是發聲的器官,所以聲音嘶啞。因此用甘草瀉心湯治療,以清除濕熱,調和陰陽,黃連不僅能治療心脾的熱邪,也能殺蟲。後世的醫書認為,這種病有的初期症狀類似傷寒,有的則是由傷寒轉變而來,但都屬於蟲證。還有人說,傷寒病如果腹內有熱,飲食減少,腸胃空虛,蟲子就會不安,所以會在身體上下移動,因而得名狐惑病。

從這兩個「或」字來看,狐惑病不只是傷寒的變證,凡是熱病都有可能生蟲。

下部受損則咽喉乾燥,可用苦參湯清洗。

蟲子侵蝕下部導致咽喉乾燥,是因為下部是腎臟所在,任脈經過這裡,腎屬水,下焦濕熱過盛,則蟲子侵蝕上部,而腎水受損,經脈缺乏水分,濕熱逆犯,導致咽喉乾燥,所以用苦參湯清洗。苦參能清除熱毒,治療下焦濕熱,所以用它來清洗。然而,這只是治標的辦法,如果追根溯源,疾病都是從內而外發生的,難道只治標而不治本嗎?從上部服用瀉心湯的治療方法來看,下部也一定有藥物可以服用;從下部用清洗方法來看,上部咽喉也一定有治療的方法。這是張仲景有意這樣安排的,否則,後世的醫書怎麼會有服用下焦藥物和內服藥物治療五臟的說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