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2)
1.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婦人臟燥(一作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衍義〕內經以肺之聲為哭,又曰:並於肺則悲。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此證因肝虛肺並,傷其魂而然也。蓋肝陽臟也,肺陰臟也。陽舒而陰慘;肝木發生之氣,不勝肅殺之邪,並之,屈而不勝;生化之火被抑,擾亂於下,故發為臟躁,變為悲哭。所藏之魂,不得並神出入,遂致妄亂,象如神憑。木氣被抑而不前,筋骨拘束而不舒,故數作欠伸。然治相併之邪,必安之和之。用小麥養肝氣止躁;甘草、大棗之甘,以緩氣之苦急。躁止急緩,則臟安而悲哭愈。然又曰亦補脾氣者,乃肝病先實脾;不惟畏其傳,且脾實而肺得母氣以安,庶不離位過中而復下並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痞滿。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衍義〕傷寒論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者,用小青龍湯解表散水也。又曰:表未解,醫反下之,陽邪內陷,實則結胸,虛則心下痞。由此觀之,吐涎沫者,蓋由水氣之為病;因反下之為痞,吐涎沫仍在,故先以小青龍治涎沫,然後以瀉心湯除心下之熱痞也。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只女身。在下來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衍義〕陰陽之運動,有上下,有中外,有歸宿,有倡順。得其道,則變化萬象,各司其用。若乖其宜,則隨所適而為病。然二者之病,則以陽為主;由陽主動用以施化者也。而陰者惟虛其體以受之生育而已。若夫邪氣在陰,則凝結堅實。實則陽不得入而施化,致生諸病不可窮已。仲景敘是數證,冷積下焦,以見變易無窮也。所謂經水斷絕,胞門寒傷,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皆由陰結下焦,陽不得入,隨所著衝任之脈而為病也。嘔吐涎沫,久成肺癰者,必陰結在少陰經;其經上連於肺,水因溢上為涎沫,久迫上焦之陽,蓄以成肺癰也。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者,臍在人身正中面,四臟應之;其四臟則應於上下左右,蓋是生氣所出之原,五臟皆於此受之。今為冷邪凝結,生髮之氣絕少;正邪相擊而作寒疝。臍間冷結,連及兩脅,少陽發生之分,併為疼痛;故曰與臟相連也。或結熱中,病在關元者,乃小腸火之幕也;足三陰任脈之所會。足三陰任脈,盡為積冷於小腸,火氣不折,為鬱熱在中;冷熱相搏,故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者,陰不化血,無以輸化生肌,滋潤於外;徒是孤陽行脈,燥消皮毛耳。奄然眩冒,狀如厥癲者,衝任督陰蹺之脈衝突而逆,陽亂於上,所以如屍厥癲癇。或憂慘悲傷,倘多嗔者,此在下腎肝臟陰結,而陽不得入;精泄不固,下泄為帶;魂不舒,志不寧故耳。非鬼神使之也。陰由冷積,榮血內結,不與衛和,內外成病。求之於陰陽交變之道,不可一言而盡。仲景敘其證,復敘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同脈異證,恐後人膠柱鼓瑟,而不由於陰陽變易之道也。
白話文:
婦人臟燥,容易悲傷想哭,像被神靈附體一樣,經常伸懶腰。可用甘麥大棗湯治療。
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亦可補脾氣。
(衍義)《內經》認為哭泣是肺的聲音表現,悲傷也與肺有關。《靈樞》說悲哀會傷及魂魄。此症是由於肝虛肺病,傷及魂魄所致。肝屬陽,肺屬陰,陽氣舒展而陰氣衰弱,肝木的生髮之氣無法抵禦肅殺之邪,導致肝肺同時受損,生髮之火受抑制,擾亂下焦,因此出現臟燥,並表現為悲哭。藏於體內的魂魄不能與神靈正常出入,導致神志恍惚,如同神靈附體。木氣受壓制而不能舒展,筋骨拘束不適,所以經常伸懶腰。治療這種肝肺並病,必須調和陰陽,用小麥滋養肝氣,止息躁動;甘草、大棗的甘甜之味,可以緩解氣機的急迫,躁動平息,急症緩解,臟腑就會安寧,悲哭的症狀也會好轉。文中提到「亦補脾氣」,是因為肝病常累及脾臟,不僅要預防傳變,而且脾氣實則肺氣能得到母氣的滋養而安寧,這樣就不會因臟腑失常而再次加重病情。
婦人吐涎沫,若醫生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反而會導致心下痞滿。應該先治療吐涎沫,可用小青龍湯;涎沫止住後,再治療痞滿,可用瀉心湯。
(衍義)《傷寒論》指出,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時,可用小青龍湯解表散水。表證未解而醫生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陽邪就會內陷,實則為結胸,虛則為心下痞滿。由此可見,吐涎沫是水氣導致的疾病,因錯誤下瀉而導致痞滿,涎沫仍然存在,所以先用小青龍湯治療涎沫,然後再用瀉心湯去除心下熱痞。
婦人的疾病,往往由於虛弱、積聚、寒冷、氣滯等因素,導致經絡水液阻滯,甚至持續多年,血寒凝滯胞宮,寒邪傷及經絡,凝結在上焦,導致嘔吐涎唾,久而久之形成肺癰,形體消瘦,腹部腫塊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腑相連或積熱於中,疼痛位於關元穴,脈象數而無瘡瘍,肌膚如同魚鱗狀,這類疾病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可能罹患,在下焦發病較多,經期不規律,導致陰部掣痛,少腹惡寒,或牽涉腰脊,下腹部氣滯不通,氣衝穴疼痛,膝脛疼痛煩躁,突然暈厥,狀如厥證或癲癇,或伴有憂愁、悲傷、易怒等情緒,這些都屬於帶下病,並非鬼神作祟,久病則消瘦,脈象虛弱多寒。此類疾病變化多端,有三十六種病證,千變萬端,需仔細辨別陰陽虛實、脈象緊弦等,才能施以針藥治療,化危為安。雖然病症相似,但脈象卻各有不同,需仔細辨別,切勿混淆。
(衍義)陰陽的運動有上下、內外、歸宿、順逆之分,遵循其規律,則萬象變化,各司其職;若違背其規律,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然而,陰陽疾病中,以陽為主,因為陽主動作,陰則只負責承受和滋生。邪氣滯留在陰,則會凝結堅實,陽氣無法進入而施化,導致各種疾病,其變化不可窮盡。張仲景敘述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冷邪積聚在下焦,說明其變化無窮。所謂經水斷絕,胞宮受寒,陰部掣痛,少腹惡寒,或牽涉腰脊,下腹部氣滯不通,氣衝穴疼痛,膝脛疼痛煩躁,都是由於陰邪凝結在下焦,陽氣不能進入,沿著衝任等經脈而發病。嘔吐涎沫,久而形成肺癰,多是陰邪凝結在少陰經,此經向上連通肺臟,水液溢向上焦而形成涎沫,久而久之壓迫上焦陽氣,最終形成肺癰。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腑相連,是因為肚臍位於人體正中,與四臟相對應,四臟又與上下左右相對應,是人體生氣發源的地方,五臟都由此接受氣血。如今冷邪凝結於此,生髮之氣減少,正邪交爭而導致寒疝。臍周冷邪凝結,連及兩脅,少陽經的生髮之氣受阻,因此疼痛,所以說「與臟相連」。或積熱於中,疼痛位於關元穴,是小腸火熱的表現,足三陰與任脈在此交會,足三陰與任脈都因積冷於小腸,火氣不能下降,導致鬱熱在中,冷熱交爭,所以疼痛於關元穴。脈象數而無瘡瘍,肌膚如同魚鱗狀,是陰氣不能化生血液,無法滋養肌膚,只有孤陽行於脈絡,導致皮膚乾燥。突然暈厥,狀如厥證或癲癇,是衝任督三脈及陰蹺脈衝擊逆亂,陽氣上擾所致。或憂愁、悲傷、易怒,是下焦腎肝臟陰邪凝結,陽氣不能進入,精氣洩漏,下注為帶下,魂魄不安,精神不寧所致,並非鬼神作祟。陰邪因冷邪積聚,血液內結,不能與衛氣相和,內外皆病。從陰陽交變的角度來說,這些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無法一概而論。張仲景敘述了這些症狀,以及衍生的三十六種疾病,變化萬千,同脈異證,擔心後人死搬硬套,而不能從陰陽變化的角度去理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