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方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藭(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苦疾。產後百病悉主之。
〔衍義〕內經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尺脈搏擊者。由子宮之氣血相搏。而形於脈也。精留血裹。陰陽紐合也。動搏則變化。而變化生於動。若靜而不動。則不生不化。是以妊娠之血不可以靜。靜則凝。凝則泣。泣則虧少而虛。皆不得與化胎之火相合。要其胎孕生化。必脈動搏。故調之者。先和陰陽。利其氣血。常服養胎之藥。非惟安胎易產。且免產後諸病。芎、歸、芍藥之安胎補血。白朮之用有三。一者益胃。致安氣以養胎。二者胎繫於腎。腎惡燥。能燥濕而生津。三者皆致中焦所化之新血。去腰臍間之陳瘀。至若胎外之血。因寒濕滯者。皆解之。黃芩減壯火而反於少火。則可以生氣。與脾土濕熱來傷。及開血之瘀閉。故為常服之劑。然當以脈之遲數虛弱加減之。有病可服。否則不必也。藥者。但宜攻邪扶正。不比米穀。性味偏而不正。不可久服。內經曰。味之所入。各歸所喜攻。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
白朮 芎藭 蜀椒(三分出汗) 牡蠣(四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痛。倍加川芎。
心煩吐痛。不能飲食。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衍義〕四味。本草皆謂能去血而養胎。何也。蓋血聚而後成胎。少遇邪則所聚之血。時宿而不運。反類瘀惡。必生新開陳。然後胎可養也。養胎不惟在血。而胎繫於腎。養之又在於胃。所以補其腎。調其胃。補腎、固其精也。調胃和其中也。用術調胃。蜀椒開痹。痹開則陽精至。牡蠣治崩。崩止則陰精固。川芎下入血海。運動胎氣。破舊生新。或陰血不利。肝木為害。在內抑屈而痛者。瀉以芍藥之酸通其陰。設沖逆而痛者。則欲以芎藭之辛溫。宣通其陽。或挾瘀惡之氣。上逆於胃而患吐。煩不能食者。用細辛溫中。去痰下氣。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進食。止吐逆。若嘔而不止者。由肝木不務德。捨己而忘。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又且平胃下氣止煩。一舉兩得。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白話文: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懷孕期間出現水腫,身體沉重,小便不利,畏寒怕冷,起床時頭暈目眩,可用葵子茯苓散治療。
葵子茯苓散方劑: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約3克),一日三次,小便通暢則病癒。
懷孕婦女宜常服用當歸散。
當歸散方劑:
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斤,白朮半斤。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一錢匕,一日二次,懷孕期間常服,可使生產容易,胎兒無病痛,產後百病皆可預防。
【衍義】《內經》記載,陰氣搏動陽氣,稱為懷孕。尺脈搏動有力,是因為子宮氣血搏動,反映在脈象上。精氣凝聚於血液之中,陰陽互相結合。搏動則會產生變化,變化源於搏動。如果靜止不動,則不會產生變化。因此,懷孕期間的血液不能靜止,靜止則凝固,凝固則虧損,虧損則虛弱,都不能與化育胎兒的火氣相結合。要使胎兒孕育生長,必須脈象搏動,所以治療時,應先調和陰陽,使氣血通暢,常服養胎藥物,不僅能安胎、易產,還能預防產後諸病。川芎、當歸、芍藥能安胎補血;白朮的功效有三:一、益胃,使氣機安定以養胎;二、胎兒繫於腎,腎臟怕乾燥,白朮能除濕生津;三、能促進中焦化生新血,去除腰腹部瘀血。至於胎兒之外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瘀血,也能夠化解。黃芩能減輕陽氣過盛,轉而使陽氣平和,則能生化氣血,治療脾胃濕熱的損傷和血瘀。因此,作為常服的藥劑。但應根據脈象的遲數虛弱加減藥量。如有病症可服用,否則不必服用。藥物只宜攻邪扶正,不像米穀一樣,性味偏頗不正,不可久服。《內經》說:「藥物進入人體,各歸其所喜攻,氣增而久,則會導致夭亡。」
懷孕養胎,可用白朮散。
白朮散方劑:
白朮、川芎、蜀椒(三分,能發汗)、牡蠣(四分)。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一錢匕,一日三次,夜服一次。如果疼痛,加芍藥;心下疼痛,加倍川芎;心煩嘔吐疼痛,不能進食,加細辛一兩,大半夏二十枚,服藥後,再用醋煮的水送服。如果嘔吐不止,用醋煮的水送服,如果仍不解,用小麥汁送服。以後口渴,用大麥粥服之。即使病癒,也要繼續服用。
【衍義】這四味藥,本草書都說能去瘀血而養胎,為什麼呢?因為血液凝聚才能成胎,少遇邪氣,則凝聚的血液就會停滯不運,反而像瘀血一樣,必須新生血來代替舊血,然後才能養胎。養胎不僅在於血液,而且胎兒繫於腎,養胎也在於胃,所以要補腎、調胃,補腎以固其精,調胃以和其氣。用白朮調胃,蜀椒通痹,痹通則陽精才能到達;牡蠣治療崩漏,崩漏止則陰精才能固攝;川芎下達血海,運動胎氣,破舊生新。如果陰血不利,肝木氣盛,內在壓迫而疼痛,用芍藥的酸味通利陰氣;如果衝逆而痛,則用川芎的辛溫之性,宣通陽氣;如果兼有瘀血之氣,上逆於胃而嘔吐,煩躁不能進食,用細辛溫中,化痰降氣;半夏治療心下急痛,和胃助消化,止嘔逆。如果嘔吐不止,是因肝木不順,棄己忘本,用小麥飲,以養護其本氣以安撫之,又能平胃降氣,止煩,一舉兩得。大麥能消渴益氣調中,所以中氣不足而口渴者用之。
孕婦傷胎,懷孕後腹部脹滿,小便不利,從腰部以下沉重,好像有水腫的樣子,懷孕七月,太陰經應該被滋養卻沒有被滋養,這是心氣實證,應該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小便稍通則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