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八 (2)
卷十八 (2)
1.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補註〕微則陽虛。澀為血虛。定理也。故澀則亡血。陽微當汗出。若不汗者云何。知汗為血液。故汗多尚亡陽。況去血乎。然則驟為刀斧傷者。陰去而陽亦隨衰。陽雖衰而不能復汗者。亡血故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取)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去汗) 甘草(十八分)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厚朴(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衍義〕從口向四肢。由上及下。由內及外。散也。火熱散則易消。反聚則難治。因久久愈熱也。經云。夏脈太過。令人膚痛為浸淫。蓋夏脈洪大。心主火。脈主心也。故曰。三部洪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然必非其時有其氣則然。若立夏得洪大脈。又非所論可知矣。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方未見)
〔衍義〕黃連瀉手少陰之火。火去而氣血自復矣。
白話文:
若症狀輕微,則屬陽氣虛弱;若脈象澀滯,則屬血虛。這是固定的道理。所以脈澀代表失血。陽氣虛弱應該要出汗,如果不出汗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汗液是血液的產物,所以汗多仍然會損耗陽氣,更何況是失血呢?因此,如果因為刀斧傷等外傷,陰氣受損,陽氣也會隨之衰弱。即使陽氣衰弱,卻不能出汗,那是因為失血的緣故。
治療金瘡,可用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散的組成:
王不留行(在八月初八採集,十分量)、蒴藋細葉(在七月初七採集,十分量)、桑樹東南方向的根白皮(在三月初三採集,十分量)、川椒(三分,去除蟲蛀及閉口不飽滿的,並去除汗液)、甘草(十八分)、黃芩(二分)、乾薑(二分)、厚朴(二分)、芍藥(二分)
以上九味藥材,桑根皮以上三味藥材需燒成灰,保留藥性,注意不要燒成過多的灰燼,分別研磨過篩,混合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指撮(約一錢)。小瘡可直接將藥粉敷在傷口上,大瘡則只服用藥粉。產後也可服用。如果是風寒引起的,則不要採集桑樹東側的根皮。前三味藥材都需陰乾一百天。
浸淫瘡,若從口部向四肢蔓延的可以治療,若從四肢蔓延到口部的則不可治療。
從口部向四肢蔓延,是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散佈的。熱邪散佈則容易消退,反之聚集則難以治療,這是因為時間久了,熱邪會越來越盛。經書記載:夏季脈象過盛,會導致皮膚疼痛,形成浸淫瘡。因為夏季脈象洪大,心主火,脈象又反映心臟的狀況,所以說:三部脈象洪數,都是心臟有熱的表現。舌面上長瘡,嘴唇裂開,都與此有關,但必須是在特定季節,有相應的氣候條件才會這樣。如果立夏時節就出現洪大脈象,就不是這裡所說的這種情況了。
治療浸淫瘡,可用黃連粉。(處方未記載)
黃連可以瀉去手少陰經的火邪,火邪去除,氣血就能自然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