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八 (1)
卷十八 (1)
1. 卷十八
2.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五首)
諸浮數脈。應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補註〕病之將發。脈必兆之。夫浮數、陽也。熱也。浮數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於外矣。而反灑淅惡寒。證實不應何哉。必其血有凝滯。氣不得越。如經所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夫脈之見者陽也。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補註〕邪客經絡。則血必至於泣。泣則衛氣歸之。不得反復。於是寒鬱則化熱。熱勝則肉腐而為膿。欲知成膿與否。以手掩其上。熱則透出。否則未也。師之所以教知者。蓋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病。其身錯甲。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頓服。小便當下。
〔補註〕血積於內。然後錯甲於外。經所言也。腸癰何故亦然耶。癰成於內。血泣而不流也。惟不流。氣亦滯。遂使腹皮如腫。按之仍濡。雖其患在腸胃間。究非腹有積聚也。外無熱而見數脈者。其為癰膿在裡可知矣。然大腸與肺相表裡。腑病而或上移於臟。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結。敗醬苦寒。以祛毒而排膿。務令膿化為水。仍從水道而出。將血病解而氣亦開。抑何神乎。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補註〕腸癰而少腹不可按。陽邪下結。部位牽引也。按之如淋。形容痛狀。情所必至。夫血病而氣不病。故小便自調。然陽邪已盛。衛氣斯虛。遂發熱汗出而畏寒也。癰證如是。治之者。須以膿成未成為異。欲知之法。舍脈無由。脈遲緊。知未熟。為血瘀於內。勿使成膿。下之須早。非桃仁承氣湯乎。脈若洪數者。則已成矣。豈復有瘀可下。此大黃丹皮以滌熱排膿。勢所必用也。然內經曰。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患此者。坐臥轉側。理宜徐緩。少飲稀粥。毋失調養斯善。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白話文:
諸多浮脈和數脈,應該發熱,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就要治療癰腫。
疾病將要發作,脈象一定會預兆。浮脈和數脈都是陽氣,也是熱象。浮脈和數脈同時出現,是陽中之陽,說明體內的熱氣一定會完全顯露在外。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一定是因為血液瘀滯,氣血運行受阻,就像經書上說的榮氣不通,逆行於肌肉組織,才會生出癰腫。陽氣有餘,榮氣卻不通暢,就會發作成為癰腫。況且身體上已經有疼痛的部位了。脈象顯現的是陽氣,將要發作而疼痛也屬於陽氣,所以說應該治療癰腫。
老師說,各種癰腫,想要知道有沒有膿,可以用手捂住腫脹的地方,發熱的就是有膿,不發熱的就是沒有膿。
邪氣侵入經絡,血液就會瘀積,瘀積就會導致衛氣聚集於此,不能迴流。於是寒邪鬱結就化為熱,熱盛就會使肌肉腐爛而形成膿。想要知道是否已經化膿,用手捂住腫脹的地方,如果發熱,就表示膿液已經透出;否則還沒有化膿。老師之所以教導我們這個方法,是因為膿已經形成,就要讓它潰破;如果還沒有形成,就要幫助它化膿。
腸癰的病症,病人身體會出現錯甲(皮膚發黑),腹部皮膚繃緊,按壓起來柔軟,像腫脹一樣,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脈象數,這就是腸內有癰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匙(方寸匕),用兩升水煎服,小便會立刻排出。
血液積聚在體內,就會在體表出現錯甲的症狀,這是經書上記載的。腸癰為什麼也會這樣呢?因為癰腫在體內形成,血液瘀積而不流動。由於血液不流動,氣血也瘀滯,所以腹部皮膚像腫脹一樣,按壓起來柔軟。雖然疾病在腸胃之間,但並非腹部有積聚。體表沒有發熱卻出現數脈,可知是體內有癰膿。但是大腸與肺相表裡,腑臟有病,有時會向上蔓延到臟腑,這是值得警惕的。所以用能溫補肺氣又能向下走的藥物,防止邪氣上犯。附子辛溫散寒,可以驅散結滯;敗醬苦寒,可以清熱解毒,排出膿液,務必使膿液化為水液,從水道排出。這樣就能解除血瘀,疏通氣血,真是神奇啊!腸癰患者,少腹腫脹,按壓就疼痛,像尿淋一樣,小便可以自行排出,時時發熱,自汗出,又怕冷,脈象遲緩緊弱,這是膿液尚未形成,可以服用下藥,應該會排出血液。脈象洪數,膿液已經形成,不能服用下藥,用大黃牡丹湯治療。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仁(半升) 芒硝(三合)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煎沸,一次服用。如果有膿,就會排出膿液;如果沒有膿,就會排出血液。
腸癰患者少腹脹痛難以按壓,這是陽邪下注,牽扯到相關部位造成的。按壓時疼痛像尿淋一樣,這是疼痛的必然表現。由於是血液疾病,而非氣血疾病,所以小便可以自行排出。但是陽邪已經盛,衛氣虛弱,所以會發熱出汗,又怕冷。癰腫的症狀就是這樣。治療時,必須區分膿液是否已經形成。要了解膿液是否已經形成,除了觀察脈象沒有其他辦法。脈象遲緩緊弱,說明膿液尚未成熟,是血液瘀滯於內,必須及早治療,防止形成膿液。桃仁承氣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如果脈象洪數,就說明膿液已經形成,就不需要再治療瘀血了。此時應該使用大黃牡丹皮清熱排膿,這是必然的措施。但是《內經》說,腸癰發病不能受驚,受驚則腸子會斷裂而死,所以患此病的人,坐臥翻身都應該緩慢,應該多喝稀粥,不要違背調養的原則,這樣就好。
有人問:寸口脈微弱而澀,按理來說應該失血,如果出汗,那不出汗是什麼情況呢?答:如果身上有瘡,被刀斧所傷,就是失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