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而反暴思之者,謂平素所不喜之物,而反暴思之。由病邪之氣,變其臟氣使然。食之則適以助病氣而增發熱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無形之邪,入結於臟,必有所據。水、血、痰、食,皆邪藪也。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與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若有食者,食與熱得,而熱結在食,則宜承氣湯下其食,而熱亦去。若無所得,則無形之邪,豈攻法所能去哉?

豬苓湯方(見後消渴證中)

白話文:

如果病人突然很想吃平時不喜歡的食物,這是因為病邪之氣改變了臟腑的氣機造成的。吃了這些食物,反而會助長病邪,加重發熱的症狀。

治療臟腑疾病,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用藥。例如,口渴的病人,就應該給他服用豬苓湯,其他的病症也應該以此類推。

無形的邪氣入侵臟腑,必定依附於某些物質,例如水、血液、痰飲和食物,這些都是邪氣藏匿的地方。比如口渴的病人,是因為水液和熱邪結合,熱邪停留在水液中,所以用豬苓湯利水,熱邪也就消除了。如果病人是因為飲食積滯,熱邪停留在食物中,就應該用承氣湯瀉下食物,熱邪也就會消除。如果沒有找到邪氣依附的物質,那麼無形的邪氣,就不是一般的攻邪方法可以去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