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7)
卷上 (7)
1.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成氏曰。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於寒。為痙病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今不惡寒者。風邪變熱。外傷筋脈為痙病也。以其表虛無寒。故曰柔痙。
然痙者強也。其病在筋。故必兼有頸項強急。頭熱足寒。目赤頭搖。口噤背反等證。仲景不言者。以痙字該之也。活人書亦云。痙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脈本浮。今反沉者。風得濕而伏。故為痙。痙脈本緊弦。今反細者。陰氣適不足。故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此原痙病之由。有此三者之異。其為脫液傷津則一也。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重感寒濕而成痙者。亦有亡血竭氣。損傷陰陽。而病變成痙者。經云。氣主昫之。血主濡之。
又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既衰。筋脈失其濡養。而強直不柔矣。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不可不辨也。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痙病不離乎表。故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故口噤、頭項強、背反張、脈強直。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寒濕相得者。汗液之濕。與外寒之氣。相得不解。而表氣以汗而益虛。寒氣得濕而轉增。
則惡寒甚也。其脈如蛇者。脈伏而曲。如蛇行也。痙脈本直。汗之則風去而濕存。故脈不直而曲也。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此即上文風去濕存之變證。魏氏云。風去不與濕相麗。則濕邪無所依著。必順其下墜之性。而入腹作脹矣。風寒外解。而濕下行。所以為欲解也。如是診之。其脈必浮而不沉。緩而不弦矣。乃其脈如故。而反加伏弦。知其邪內連太陰。里病轉增。而表病不除。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緊如弦。即堅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脈經亦云。痙病脈堅伏。直上下行。痙病有灸瘡。難治。
有灸瘡者。膿血久潰。穴俞不閉。婁全善云。即破傷風之意。蓋陰傷而不勝風熱。陽傷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發燒但不流汗,反而畏寒,稱為「剛痙」。太陽病,發燒但流汗且不畏寒,稱為「柔痙」。
成氏說,《千金要方》記載:太陽中風,再次感受寒濕就會變成痙病。太陽病,發燒但不流汗屬於表證實證,不應該畏寒,如今反而畏寒,那就是太陽中風,再次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痙病。因為表證實證又有寒邪,所以稱為「剛痙」。太陽病,發燒流汗屬於表證虛證,應該畏寒,如今不畏寒,是因為風邪化熱,外傷筋脈而引起的痙病。因為表證虛證沒有寒邪,所以稱為「柔痙」。
然而,痙病指的是肌肉強直,病在筋脈,所以一定伴隨頸項強直、頭熱足冷、眼睛紅腫、頭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弓等症狀。張仲景沒有詳細說明,是用「痙」字概括了。 《活人書》也說,痙證發燒畏寒,和傷寒相似,但是脈象沉遲弦細,而且項背反張有所不同。
太陽病,發燒,脈象沉而細,稱為「痙」,很難治療。
太陽經脈原本浮,現在反而沉,是因為風邪遇上濕邪而潛伏,所以成為痙病。痙病脈象原本緊弦,現在反而細,是因為陰氣不足,所以難以治療。
太陽病,出汗太多,因而導致痙病。風病下移則痙病,再次出汗,必定拘急。瘡瘍患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出汗就會痙攣,這是痙病的由來。這三種情況有所不同,但都是因為脫液傷津。總之,有的病是太陽風寒未解,再次感受寒濕而導致痙病;有的則是失血耗氣,損傷陰陽,而病情演變成痙病。《內經》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又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衰弱,筋脈失去濡養,就會強直不柔軟。這是痙病標本虛實不同的表現,不可不辨別。
病人身體發熱足冷,頸項強直,畏寒,間或頭熱面赤眼紅,單獨頭部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弓,就是痙病。如果發汗,寒濕相合,表證更加虛弱,就會更加畏寒。發汗之後,脈象像蛇一樣。
痙病不離開表證,所以身體發熱畏寒。痙病是風邪引起的強直病,筋脈受到侵犯,所以嘴巴緊閉、頭項強直、背部反弓、脈象強直。《內經》說:「所有暴發的強直病,都屬於風邪。」頭熱足冷,面部紅赤,頭部搖晃,風邪是陽邪,它的氣機上行而且主動。寒濕相合,汗液的濕邪,與外來的寒邪,相合不解,表氣因出汗而更加虛弱,寒邪遇濕邪而更加嚴重,
就會更加畏寒。脈象像蛇一樣,脈象潛伏而彎曲,像蛇一樣行進。痙病脈象原本直,出汗後風邪去除濕邪存留,所以脈象不直而彎曲。
腹部突然脹大,是將要痊癒的徵兆,脈象如常,反而沉伏弦細,那就是痙病。
這是上面所說的風邪去除濕邪存留的變化症狀。魏氏說:風邪去除而不與濕邪相合,則濕邪無處依附,必定順著它下墜的特性,而進入腹部造成脹滿。風寒從體表解除了,而濕邪下行,所以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這樣診斷,脈象必定浮而不沉,緩而不弦。如今脈象如常,反而更加沉伏弦細,就知道邪氣內連太陰,裡證加重,而表證未除,這是痙病諸證狀中的一種變化。
痙病的脈象,按壓時緊如弦,直上直下。
緊如弦,就是堅硬直挺的樣子。李氏說:上下行指的是從寸口到尺口,都能看到緊硬直挺的脈象。《脈經》也說:痙病脈象堅硬潛伏,直上直下。痙病有灸瘡,難以治療。
有灸瘡,是指膿血久潰,穴位俞穴不閉合。婁全善說,就是破傷風的意思。因為陰氣受損而不能抵禦風熱,陽氣受損而不能承受攻伐,所以說難以治療。
太陽病,其症狀齊全,身體強直,僵硬,脈象反而沉遲,這是痙病,用栝蔞桂枝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