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乃因疲勞汗出。而陽氣一傷。臥不時動搖。而陽氣再傷。於是風氣雖微。得以直入血中而為痹。經云。邪入於陰則痹也。脈微為陽微。澀為血滯。緊則邪之徵也。血中之邪。始以陽氣傷而得入。終必得陽氣通而後出。而痹之為病。血既以風入而痹於外。

陽亦以血痹而止於中。故必針以引陽使出。陽出而邪去。邪去而脈緊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當獨治其血矣。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陰陽俱微。該人迎、趺陽、太谿為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即陽不足而陰為痹之象。不仁者。肌體頑痹。痛癢不覺。如風痹狀。而實非風也。黃耆、桂枝五物。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以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

陽氣者。煩勞則張。故脈大。勞則氣耗。故脈極虛。李氏曰。脈大非氣盛也。重按必空濡。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渴者熱傷陰氣。亡血者不華於色。故面色薄者。知其渴及亡血也。李氏曰。勞者氣血俱耗。氣虛則喘。血虛則悸。卒者。猝然見此病也。脈浮為裡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於外。而精奪於內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脈虛沉弦者。勞而傷陽也。故為短氣裡急。為小便不利。少腹滿。為面色白。而其極則並傷其陰而目瞑兼衄。目瞑、目不明也。脈浮者。勞而傷陰也。故為手足煩。為酸削不能行。為春夏劇而秋冬瘥。而其極則並傷其陽而陰寒精自出。此陰陽互根。自然之道也。若脈浮弱而澀。則精氣交虧而清冷不溫。此得之天稟薄弱。故當無子。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脈極虛芤遲者。精失而虛及其氣也。故少腹弦急。陰頭寒而目眩。脈得諸芤動微緊者。陰陽並乖而傷及其神與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沈氏所謂勞傷心氣。火浮不斂。則為心腎不交。陽泛於上。精孤於下。火不攝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虛心相內浮。擾精而出。

則成夢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加龍骨、牡蠣者。以失精夢交為神精間病。非此不足以收斂其浮越也。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按、此疑亦後人所附。為補陽攝陰之用也。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平人、不病之人也。脈虛弱細微。則陰陽俱不足矣。陽不足者不能固。陰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盜汗。人年五六十。精氣衰矣。而病脈反大者。是其人當有風氣也。痹俠背行。痹之俠脊者。由陽氣不足。而邪氣從之也。若腸鳴、馬刀、俠癭者。陽氣以勞而外張。火熱以勞而上逆。

陽外張。則寒動於中而為腹鳴。火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為馬刀、俠癭。李氏曰。癭生乳腋下曰馬刀。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俠者挾也。馬刀、蠣蛤之屬。瘡形似之。故名馬刀。癭、一作纓。發於結纓之處。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絡。故俗名癧串。脈沉小遲。皆陰象也。

三者並見。陰盛而陽乃亡矣。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者。氣脫而不固也。由是外無氣而手足逆冷。胃無氣而腹滿。脾無氣而溏泄食不化。皆陽微氣脫之證也。脈弦者陽不足。故為減為寒。脈大者陰不足。故為芤為虛。陰陽並虛。外強中乾。此名為革。又變革也。婦人半產、漏下。

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產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此和陰陽調營衛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陰曰陽。陰陽和平。百疾不生。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乾、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其病益甚。

惟以甘酸辛藥。和合成劑。調之使和。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陰就於陽。而熱以和。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豈徒云寒可治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

又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無端。而不極於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裡急者。裡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並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

黃耆建中湯方,即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余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下焦之分。少陰主之。少陰雖為陰臟。而中有元陽。所以溫經臟。行陰陽。司開闔者也。虛勞之人。損傷少陰腎氣。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程氏所謂腎間動氣已損者是矣。八味腎氣丸補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化水。乃補下治下之良劑也。

八味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虛勞證多有挾風氣者。正不可獨補其虛。亦不可著意去風氣。仲景以參、地、芎、歸、苓、術補其氣血。膠、麥、薑、棗、甘、芍益其營衛。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風、柴胡、白蘞、黃卷、神麯去風行氣。其用薯蕷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兼擅補虛去風之長。故以為君。謂必得正氣理而後風氣可去耳。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人參(七分),白朮(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八分),當歸(十分),乾地黃(十分),芍藥(六分),芎藭(六分),麥冬(六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大棗(百枚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防風(六分),神麯(十分),豆黃卷(十分),柴胡(五分),白蘞(二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棗仁補肝斂氣。宜以為君。而魂既不歸容。必有濁痰燥火乘間而襲其舍者。煩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各二兩),芎藭(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虛勞症有挾外邪者。如上所謂風氣百疾是也。有挾瘀郁者。則此所謂五勞諸傷。內有乾血者是也。夫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乾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潤以濡其干。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仍以地黃、芍藥、甘草和養其虛。

攻血而不專主於血。一如薯蕷丸之去風而不著意於風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稱乾血勞之良治也。血瘀於內。手足脈相失者宜之。兼入瓊玉膏補潤之劑尤妙。

大黃䗪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燒令煙盡),虻蟲(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蠐螬(百枚熬),䗪蟲(半升熬),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麥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三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結是營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營滯血虧。而更出汗。豈不立槁乎。故雖行動如常。斷云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人參、桂枝、甘草、生薑。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復行陰中而脈自復也。後人只喜用膠、地等而畏薑、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徐氏)

肘後獺肝散,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