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5)
卷上 (5)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頭、項、腰、脊、臂、腳,六者病兼上下,而通謂之陽者,以其在軀殼之外也。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九者,病兼臟腑,而通謂之陰者,以其在軀殼之裡也。在外者,有營病、衛病,營衛交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三而六之,合則為十八,故曰陽病十八也。
在裡者,有或虛或實之異,是一病而有二也。九而二之,合則為十八,故曰陰病十八也。五臟病各有十八,六微病又各有十八,則皆六淫邪氣所生者也。蓋邪氣之中人者,有風、寒、暑、濕、燥、火之六種,而臟腑之受邪者,又各有氣分、血分,氣血並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則為十八病。
以十八之數推之,則五臟合得九十病,六微合得一百八病。至於五勞、七傷、六極,則起居、飲食、情志之所生也。婦人三十六病,則經、月、產、乳、帶下之疾也,均非六氣外淫所致,故曰不在其中。清邪、風露之邪,故居於上;濁邪、水土之邪,故居於下。大邪漫風,雖大而力散,故中於表;小邪、戶牖隙風,雖小而氣銳,故中於里。谷飥、飲食之屬,入於口而傷於胃者也。是故邪氣有清濁、大小之殊,人身亦有上下、表裡之別,莫不各隨其類以相從,所謂各有法度也。故風為陽而中於前,寒為陰而中於後,濕氣濁而傷於下,霧氣清而傷於上,經脈陰而傷於寒,絡脈陽而傷於熱,合而言之,
無非陽邪親上,陰邪親下,熱氣歸陽,寒氣歸陰之理。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治實證者,以逐邪為急;治虛證者,以養正為急。蓋正氣不固,則無以御邪而卻疾,故雖身體疼痛,而急當救里。表邪不去,勢必入里而增患,故既清便自調,則仍當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卒病易除,故當先治;痼疾難拔,故宜緩圖,且勿使新邪得助舊疾也。讀二條,可以知治病緩急先後之序。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所得、所惡、所不喜,該居處、服食而言。如臟氣法時論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腎色黑,宜食辛;脾色黃,宜食鹹。」又心病禁溫食熱衣,脾病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病禁寒飲食寒衣,腎病禁淬㗜熱食溫炙衣。宣明五氣篇所云:「心惡熱,肺惡寒,
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靈樞五味篇所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之屬皆是也。五臟病各有所得而愈者,謂得其所宜之氣、之味、之處,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謂得其所禁、所惡之氣、之味、之處,足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病者素不應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頭、項、腰、脊、臂、腳等六處生病,往往會同時影響上下部位。這些部位都在軀體外,統稱為陽,因為它們位於軀殼之外。咳嗽、上氣喘不過氣、哮喘、呃逆、咽喉腫痛、腸鳴、腹脹、心痛、肌肉拘攣等九種病症,則會影響到臟腑,統稱為陰,因為它們在軀殼之內。
位於體外的疾病,有營氣病變、衛氣病變以及營衛氣同時病變的區別,一種病症可能有三種表現形式。三種形式乘以六個部位,總共就是十八種病症,所以稱為陽病十八種。
位於體內的疾病,則有虛證和實證之分,一種病症可能會有兩種表現。九種病症乘以兩種情況,總共也是十八種病症,所以稱為陰病十八種。五臟各有十八種病症,六腑(六微)也各有十八種病症,這些都是由六淫邪氣引起的。所謂六淫邪氣,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而臟腑受邪,又有氣分受邪、血分受邪和氣血同時受邪三種情況。六種邪氣乘以三種受邪情況,就會產生十八種病症。
以此推論,五臟合計有九十種病症,六腑合計有一百八十種病症。至於五勞七傷六極等疾病,則是起居、飲食、情志等因素造成的。婦女疾病有三十六種,主要是經期、生產、帶下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都不是外來的六淫邪氣引起的,所以不在前面十八種病症的範圍內。清氣的邪氣(如風露),容易侵犯上部;濁氣的邪氣(如水土),容易侵犯下部。強大的邪氣,雖然範圍廣,但力量分散,因此容易侵犯肌表;細微的邪氣(如從門窗縫隙侵入的風),雖然範圍小,但力量集中,因此容易侵犯內部。谷氣(指飲食)等,從口中進入,容易損傷胃部。
因此,邪氣有清濁、大小之分,人體也有上下、表裏之別,邪氣總是會根據其性質侵犯相應的部位,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法度”。所以,風邪屬陽,容易從前面侵犯;寒邪屬陰,容易從後面侵犯;濕邪屬濁,容易侵犯下部;燥邪屬清,容易侵犯上部;經脈屬陰,容易受寒邪侵犯;絡脈屬陽,容易受熱邪侵犯。總而言之,陽邪容易侵犯上部,陰邪容易侵犯下部;熱邪容易歸於陽,寒邪容易歸於陰,這就是其道理。
問:有些病症需要急救裡或急救表,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如果病人腹瀉不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而且身體疼痛,就需要急救裡;如果病人後背疼痛,而大便卻自行恢復正常,就需要急救表。
治療實證,應以驅除邪氣為急;治療虛證,應以滋養正氣為急。因為正氣不足,就無法抵抗邪氣而痊癒。所以,即使身體疼痛,也需要先急救裡;如果表邪不去,必然會侵入裡而加重病情,所以即使大便已經自行恢復正常,仍然應該急救表。
如果患有慢性病,又突然發病,應該先治療急性病,然後再治療慢性病。
急性病容易治癒,所以應該先治;慢性病難以根治,所以應該從緩圖之。而且不要讓新的邪氣加重舊病。讀了這兩條,就可以知道治療疾病的緩急先後順序。
五臟各有其喜好的和厭惡的事物,各隨其所不喜者而發病。病人平時不應該吃的東西,卻突然很想吃,必然會發熱。
“所得所惡所不喜”指的是居住環境、服飾和飲食。比如《臟氣法時論》說: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腎色黑,宜食辛;脾色黃,宜食鹹。又說,心病忌溫熱的食物和衣物;脾病忌溫熱的食物和飽食,以及潮濕的地方和潮濕的衣服;肺病忌寒涼的食物和衣物;腎病忌寒冷、辛辣的食物和溫熱的衣物。這和《宣明五氣篇》中所說的“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一致的。《靈樞·五味篇》中所說的“肝病忌辛,心病忌鹹,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腎病忌甘”等,也是同樣的道理。五臟病各有其能使之痊癒的事物,指的是得到其所宜的氣、味、居處等,足以安撫臟腑之氣而祛除病邪。各隨其所不喜而致病,指的是得到其所忌諱、所厭惡的氣、味、居處等,足以逆亂臟腑之氣而助長邪氣。病人平時不應該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