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前謂關前。後謂關後。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關前脈浮者,以陽居陽,故病在表。關後脈浮者,以陽居陰,故病在裡。然雖在裡而系陽脈,則為表之裡,而非里之裡。故其病不在腸腎,而在腰背膝脛。而及其至,則必短氣而極。所以然者:形傷不去,窮必及氣;表病不除,久必歸里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厥陽獨行者:孤陽之氣,厥而上行。陽失陰則越,猶夫無妻則蕩也。《千金方》云:「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並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脈脫者:邪氣乍加,正氣被遏,經隧不通,脈絕似脫,非真脫也。蓋即暴厥之屬。《經》曰:「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又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為屍厥。」即脈脫之謂也。厥病入臟者,深而難出;氣竭不復則死。入腑者淺而易通;氣行脈出即愈。浸淫瘡,瘡之浸淫不已。

《外臺》所謂「轉廣有汁,流繞周身」者也。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李瑋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氣入腹、腳氣衝心之類。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白話文:

至未逢甲子年(農曆正月初一)而天氣已回暖,或已逢甲子年而天氣卻未回暖。又或者已逢甲子年而天氣極寒遲遲不消解,或是像盛夏五六月時,則氣候的盛衰變化,其時間先後順序不定,而人處於氣候交替之時,往往因此而生病。只有聖人才能順應時節的變化而毫無違逆。

老師說:病人脈搏浮現於外者,病在體表;脈搏浮現於內者,病在內臟。腰痛背僵不能行走,必定是氣短到極點了。

「前」指的是關脈之前,「後」指的是關脈之後。關脈之前屬陽,關脈之後屬陰。關脈之前脈搏浮現,是陽氣處於陽位,所以病在體表;關脈之後脈搏浮現,是陽氣處於陰位,所以病在內臟。然而,即使病在內臟,但卻屬於陽脈的範圍,則為體表的內臟病變,而非內臟深層的病變,所以其病不在腸道和腎臟,而在腰背膝脛。而當病情發展到極致時,必定氣短到極點。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形體受損而不去治療,病情加重必將影響到氣機;體表疾病不除,久之必將深入內臟。

有人問:經書上說「厥陽獨行」,是什麼意思?老師說:這是指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所以稱為「厥陽」。

「厥陽獨行」是指孤獨的陽氣,厥逆而上行,陽氣失卻陰氣便會失控,如同沒有妻子則放蕩不羈一樣。《千金方》說:「陰脈將要解脫,血液散亂不通暢,正陽之氣便厥逆,陰氣不再隨從」,這就是「厥陽獨行」的含義。

有人問:寸脈沉而大且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進入臟腑就會死亡,進入腑臟則會痊癒,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說:嘴唇發青,身體冰冷,是血氣進入臟腑,就會死亡;如果身體溫暖,汗水自動排出,是血氣進入腑臟,則會痊癒。

「實」指的是血液充盈,「氣」指的是氣機充盈。「實氣相搏」是指血液和氣機都同時充盈。五臟是藏而不瀉的,血氣進入其中,就無法迴流,神氣消散,則嘴唇發青,身體冰冷而死亡。六腑是傳而不藏的,血氣進入其中,則忽滿忽瀉,氣機迴流,血液運行,則身體溫暖,汗水排出而痊癒。經書上說:「血氣同時上行,則為大厥,厥逆則暴亡,氣機恢復則生,氣機不恢復則死」,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問:脈搏微弱,進入臟腑則死,進入腑臟則癒,是什麼意思?老師說:這不是單一疾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部開始向四肢蔓延者可以治癒,從四肢蔓延到口部者則不可治癒;病在體表者可以治癒,深入內臟者則會死亡。

脈搏微弱,是指邪氣突然加重,正氣受阻,經絡不通,脈搏微弱如同脫落,並不是真的脫落,大致屬於暴厥的範疇。經書上說:「趺陽脈不出,脾氣不能升降,身體冰冷,皮膚僵硬」;又說:「少陰脈不到達,腎氣微弱,精血不足」,就是脈搏微弱的徵兆。厥病進入臟腑,深而難以排出,氣機耗竭不恢復則會死亡;進入腑臟,則淺而易於疏通,氣機運行,脈搏恢復則會痊癒。浸淫瘡,是指瘡毒不斷蔓延。

《外台秘要》所說的「轉廣有汁,流繞周身」,就是指這種情況。從口部向四肢蔓延,是病從內向外,所以可以治癒;從四肢蔓延到口部,是病從外向內,所以不可治癒。李瑋西說:「病在外者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深入內臟則死亡,如同痹氣入腹,腳氣衝心之類。

有人問:陽病有十八種,是什麼意思?老師說:頭痛、項痛、腰痛、脊痛、臂痛、腿痛。陰病有十八種,是什麼意思?老師說:咳嗽、上氣、喘息、呃逆、咽痛、腸鳴、腹脹、心痛、肌肉拘緊。五臟的疾病各有十八種,合為九十種疾病;人又有六微,每微各有十八種疾病,合為一百零八種疾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不在此數。清邪在上,濁邪在下,大邪在表,小邪在裡。谷氣的邪氣,從口中進入,是宿食。五邪侵犯人體,各有規律:風邪侵犯於前,寒邪侵犯於夜,濕邪侵犯於下,霧邪侵犯於上。風邪使脈搏浮現,寒邪使脈搏急促,霧邪損傷皮毛,濕邪流注關節,食邪傷及脾胃,極寒損傷經脈,極熱損傷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