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要略心典》~ 卷下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2)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個),䗪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更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無太陽證者。無頭痛惡寒之表證也。產後七八日。少腹堅痛。惡露不盡。但宜行血去瘀而已。然不大便。

煩躁。發熱。脈實。則胃之實也。日晡為陽明旺時。而煩躁甚於他時。又胃熱之驗也。食氣入胃。長氣於陽。

食入而助胃之熱則譫語。至夜陽明氣衰而譫語愈。又胃熱之驗也。故曰熱在裡。結在膀胱。里即陽明。

膀胱即少腹。蓋謂不獨血結於下。而亦熱聚於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氣湯中。大黃、枳實。均為血藥。仲景取之者。蓋將一舉而兩得之歟。

產後風。續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產後中風。至數十日之久。而頭疼寒熱等證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虛。而不與解之散之也。陽旦湯治傷寒太陽中風挾熱者。此風久而熱續在者。亦宜以此治之。夫審證用藥。不拘日數。表裡既分。汗下斯判。

上條裡熱成實。雖產後七八日。與大承氣而不傷於峻。此條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非通於權變者。未足以語此也。

陽旦湯方(即桂枝湯加黃芩)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此產後表有邪而里適虛之證。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多不服。竹葉湯。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子。固里之脫。甘草、薑、棗。以調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裡兼濟之法。

凡風熱外淫。而裡氣不固者。宜於此取則焉。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頭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者。乳子之時。氣虛火勝。內亂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氣。白薇性寒入陽明。治狂惑邪氣。故曰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個、䗪蟲二十枚(去足後再熬),研磨成粉末,用煉蜜混合製成四丸。用一升酒煮一丸,取八合,一次服用。新血會像豬肝一樣排出。

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病症(指無頭痛、惡寒等表證),下腹部堅硬疼痛,這是惡露未盡,且不大便、煩躁發熱,脈象微實,發熱加劇,日暮時分煩躁更甚,不進食,進食則神志不清,至夜間則好轉,宜用大承氣湯治療。熱在裡邊,阻塞在膀胱。

所謂沒有太陽病症,是指沒有頭痛、惡寒等表證。產後七八天,下腹部堅硬疼痛,惡露未盡,只需行血去瘀即可。但若不大便、煩躁、發熱、脈實,則表示胃實。日暮時分是陽明經旺盛的時候,此時煩躁加重,也是胃熱的表現。食物進入胃中,會助長陽氣,食物入胃加重胃熱則神志不清,至夜間陽明經氣衰弱,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減輕了,這也是胃熱的表現。所以說熱在裡邊,阻塞在膀胱,裡邊指的就是陽明經,膀胱指的就是下腹部。這表示不僅血液在下焦凝滯,而且熱也積聚在其中。如果只治療血瘀而忽略胃熱,即使血瘀消除了,熱也不除,那麼血瘀也未必能完全清除。而大承氣湯中的大黃、枳實都是活血藥,張仲景使用它們,大概是想一舉兩得。

產後受風,持續數十天不癒,頭微痛、惡寒、時有發熱、心下悶、乾嘔、出汗,雖然時間長了,但太陽病症的症狀持續存在,可以用陽旦湯治療。

產後中風,持續數十天,頭痛、寒熱等症狀未癒,還不能確定是虛證,所以不能用散邪的藥物。陽旦湯用於治療傷寒太陽中風夾熱的病症,這種風邪久留,熱證持續存在,也可以用此方治療。審證用藥,不拘泥於天數,表裡分清,汗下自明。

上面一條是裡熱成實證,雖然是產後七八天,服用大承氣湯也不會傷及身體;這條是表邪未解,雖然持續數十天,服用陽旦湯也不用擔心會傷及元氣。若不通曉權變,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陽旦湯方(即桂枝湯加黃芩)

產後中風,發熱,面部赤紅,呼吸困難且頭痛,用竹葉湯治療。

這是產後表邪入侵,裡證虛弱的表現。如果攻治表證,則容易耗傷元氣;如果補益裡證,則表證不易痊癒。竹葉湯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表散風熱;用人參、附子溫補元氣;用甘草、生薑、大棗調和陰陽,使之平衡,是表裡兼顧的治療方法。

凡是風熱外侵,且裡氣不足者,都可參考此方。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以上十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溫服,使其發汗。如果頭頸僵硬,可用一枚打破的附子(如豆大小),將藥液中的浮沫去掉。嘔吐者加半夏半升(洗淨)。

婦女乳汁不足,煩亂嘔逆,可用竹皮大丸補益氣血。

婦女乳汁不足,煩亂嘔逆,這是哺乳期氣虛火旺,內亂上逆所致。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氣;白薇性寒,入陽明經,治療狂躁邪氣,所以說它能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七分。

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夜間服二次。如果有熱證,白薇的用量加倍;煩喘者,加柏實一分。